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特点、趋势及成因分析

2013-03-23 20:26高英彤
关键词:问卷青少年游戏

高英彤,宫 倩,蔡 冬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在信息全球化强劲走势驱动下,随着与互联网密切关联的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数字互动娱乐业也在我国迅速发展。对于网络游戏,学术界有不同界定,一般认为,它是指“利用传输控制/网络协议(TCP/IP),以因特网为依托,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新型游戏。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为物质载体,以游戏制作者选定的文化为背景,以游戏玩家为受体,依靠数字化等手段,在虚拟的空间传播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据艾瑞咨询机构近年的统计,2009—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分别为271亿元、327.4亿元和468.5亿元[2],已被国家产业政策系统列为新的居民文化消费增长点。网络游戏在给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和一定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以其虚拟性、趣味性、挑战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玩家乐享其中。据《2011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大型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1.1亿,青少年玩家是主要参与群体,10—19岁年龄段用户比例达42.4%,20—29岁用户比例为37.5%。这一新兴游戏方式对青少年已经产生和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笔者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关于当下网络游戏的现状及其对青少年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课题组经过两年(2010年9月—2012年9月)时间,对吉林省内23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 339份,回收有效问卷2 106份,访谈53人次;针对5所不同类别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2份,访谈56人次;针对工读学校、看守所、监狱的青少年发放调查问卷726份,回收有效问卷655份,访谈101人次,对少管所管教访谈5人次;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785份,回收有效问卷738份,访谈36人次;针对网吧经营业主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访谈10人次。此外,个案跟踪低幼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37人次,走访家长42人次。本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 580份,有效率91.6%。采用SSPS统计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下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呈现出某些共性的特点和趋势。

一、当下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主要特点及基本趋势

1.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具有广泛性,且呈过度低龄化趋势。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家庭中的普及应用,许多青少年逐渐将网络游戏作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比例为77.6%,大学生为61.2%。违法犯罪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比率高达94.7%。从玩家的年龄结构来看,10—12岁的比例为24.2%,13—16岁为61.4%,16岁以下青少年已成为参与网络游戏的主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民生状况的改善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大举建设,网吧向农村迅速蔓延,农村青少年也已成为网络游戏的主要玩家,这就使得网络游戏的参与者呈城乡同步发展态势。而且在走访中课题组还发现,某些学龄前儿童也提前参与到网络游戏中来,使参与网络游戏者的年龄出人意料地呈过度低龄化态势。

2.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种类繁多,数量不断增加,内容多元复杂,影响具有多元化、多向度的不确定趋势。由于网络游戏开发的前景广阔,利润可观,使得网络游戏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多元复杂。《2011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仅2011年经文化部审批或备案的网络游戏就有646款十几种。各种不同的网络游戏的内容、背景、主题和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多元性,使青少年玩家因为游戏而接受的影响也呈现多元化、不确定性特点,致使学校及其教师、党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家长和社会难以准确明晰地把握青少年到底喜欢玩什么样的网络游戏,事实上在接受着怎样的影响。

3.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渠道比较便捷,成本相对低廉,诱惑力强,色情、暴力类的网络游戏俯拾皆是,呈不可抵御趋势。由于电脑、网络日益在家庭中普及应用,为青少年上网和成为网络游戏玩家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相关部门加强网吧管理,很多青少年便选择在家里上网玩游戏。调查显示,选择在家里玩网络游戏的中小学生为70.7%,选择在学校、网吧玩网络游戏的中小学生分别为7.1%、11.9%。同时,玩免费游戏者居多,中小学生为69.9%,大学生72.2%。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色情、暴力游戏随时在不同网页上强力弹出,使青少年可以不必投入成本便可随时轻易地获得免费网络游戏,被引诱、“被绑架”进入到充斥色情、暴力的游戏中来,因而失去自主自觉的控制力,欲罢不能。

4.网络游戏成为最受青少年青睐的休闲娱乐方式,且其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较严重的成瘾倾向。网络游戏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种,对于网络成瘾的界定,至今没有形成具有明确共识的统一性认定标准,对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可以参照网络成瘾的标准。美国匹兹堡大学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了网络成瘾标准①美国匹兹堡大学金伯利·杨提出诊断网络游戏成瘾的10条标准,他认为只要符合5种以上就可以判断为网络游戏成瘾:(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游戏时间太少而不满足;(3)无法控制上网游戏的冲动;(4)一旦减少上网游戏时间就会焦躁不安;(5)一旦上网游戏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6)上网游戏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游戏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游戏的行为;(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目前我国也对网络成瘾标准做出规定②《中国网络成瘾报告(2007)》认为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就可认定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瘾特征:(1)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向亲人隐瞒了自己上网时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9)》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大约有3 329.9万人,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4.3%,18—23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为15.6%,其中47.9%的网瘾青少年是“网络游戏成瘾”。根据网络成瘾标准,课题组认为,当下很多青少年网络游戏玩家已具有成瘾态势,主要表现为:其一,对网络游戏形成强烈依赖感。有46.5%的中小学生、9.8%的大学生以及32.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表示对网络游戏形成较强烈的依赖感;其二,投入网络游戏的费用较多;其三,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较长。每天平均都在2小时以上;其四,行为出现某些异常变化,51.3%的中小学生会在上课时间回想有关网络游戏的内容;因为玩网络游戏而与父母、老师和朋友经常发生冲突;参加集体活动的频率比以前少了或基本不参加了,因为他们认为网络游戏更具吸引力。67.9%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玩网络游戏后与现实生活中其他人没有交流或交流更少了;5.8%的中小学生、32.2%的大学生会将阅读、作业或课外实践时间压缩甚至逃课玩网络游戏。

5.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沟通交流、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网络游戏语言日益成为青少年沟通交流的主要话语。调查显示,大约13.6%的中小学生、5.1%的大学生玩网络游戏是受到同伴的影响,54.5%的违法犯罪青少年表示第一次玩网络游戏的直接起因是同学、朋友的介绍。网络游戏内容、游戏中的人物、情节、语言已经成为青少年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媒介。

6.城市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场所向家庭转移,农村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场所则基本在网吧。随着网吧向农村的渗透,大部分农村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是在网吧进行的,而在县城以上的城市,随着电脑、网络进入家庭,青少年网络游戏的场所基本转移至家庭。迷恋网络游戏导致一部分青少年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和户外运动,成为新型“宅男”、“宅女”,体质下降,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降低;与父母交流减少,导致家长与子女间的沟通不畅,因而弱化甚至失去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7.国外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的最爱。根据“文化部网络游戏查询系统”、新浪、搜狐、网易等主要门户网站游戏频道公布的数据统计,2004年到2011年之间,文化部共审批通过591款网络游戏,其中外国网络游戏183款,占30.96%。截至2012年1月10日,还在运营中的网络游戏共有535款,其中外国网络游戏144款,占26.92%。主要来自韩国、美国和日本,其中韩国107款,占74.31%;美国13款,占9.03%,日本16款,占11.11%,另外还有8款来自其他国家,占5.55%。在2012年最热门的网络游戏中,排在前4位的都是国外网络游戏,依次是《地下城勇士》(韩国)、《英雄联盟》(美国)、《穿越火线》(韩国)、《魔兽世界》(美国)。在2004—2010年的国内网游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外国网游与国产网游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4。境外网络游戏必然蕴涵异国的文化元素和意识形态。传播着游戏制作国崇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判断与选择,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激烈冲突,势必淡化、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青少年的积极正面影响。

8.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呈主导趋势。从调查结果看,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呈一定的相关性,且具有诱发犯罪的倾向性。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游戏软件制造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情景设置得相当血腥逼真,其负面心理强刺激极大地降低了正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乃至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诱因。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曹学诚在2009、2010年对30个未成年人管教所进行调查后发现,80%的未成年人犯罪与互联网有关,其中在网络上聊天和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犯占60%以上;23.9%的违法犯罪青少年表示玩网络游戏后无法分辨网络游戏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异同;29%的违法犯罪青少年表示在玩网络游戏后,更加崇尚暴力,因为暴力可以直接解决问题,37.7%的违法犯罪青少年表示淡化了对暴力的恐惧,认为暴力是一种很随意的行为。22.7%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玩家表示玩网络游戏与其违法行为有关系,因为是网络游戏诱导他们走向深渊。34.4%的违法犯罪青少年表示网络游戏中的色情内容对其思想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二、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成因分析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基本要求。21世纪网络游戏大举进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影响着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全方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态势固然有适逢互联网日益蓬勃发展的政治、经济等宏观时代因素,也有处于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科技等变革因素。对于当下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特点及趋势的形成原因,可以做如下简析。

1.党和政府主管文化教育机构的关注度不够。党和政府的文化宣传部门应该履行公民文化教育职能,其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理应特别关注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多方面的动态发展趋势,并加以积极有效的引领和监控,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为一篇语文课文是否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而进行反复论证之时,当学者们研讨课程价值取向和追寻“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建构符合社会进步与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的课程文化”[3]的不断深入之际,却忽视、甚至无视充满、多向度不确定性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2.家庭教育能力的差异造成孩子对游戏的态度、参与游戏的内容和迷恋程度等的差异。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公民社会化结构机制中,家庭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但由于青少年处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之中,不同家庭的教育教养能力、水平、方式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父母作为子女的监护人对网络游戏缺乏了解,对子女一味顺从和溺爱,监护人之间对网络游戏的影响在认识上不一致,监护人自身对网络游戏成瘾等皆会导致子女对游戏的态度、参与内容和迷恋程度方面的差异。

3.学校没有很好地承担起网络时代青少年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参与网络游戏没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各级学校和教师对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引导不力是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出现偏差的更为重要的因素。从调查中可见,家长最希望教师能对其子女,尤其是低龄儿童(学前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参与网络游戏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引导、监督,但学校,尤其是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更不用说能对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给予及时、正向的积极引导。

4.青少年群体的交互影响极大地助推了网络游戏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网络游戏时代青少年群体的沟通交流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在网络时代的沟通交流中,青少年群体的交叉互动极大地助推了网络游戏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潮流和风气,网络游戏早已成为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交流的主导性话题和各自展示实力、能力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相互攀比助推了青少年网游参加群体的迅速扩大和玩家在时间上、精力上、经济上的持续投入,导致更多成瘾者的出现。

5.社会、学校等提供的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课外活动有限以及相关公共设施的严重不足也是导致青少年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放到网络游戏中的重要原因。由于学校和社会没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由于类似于全民健身等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的严重不足,使得青少年除了学习、上网外几乎无处可去,其对网络游戏的兴趣、注意力得不到有效的分散和转移,导致他们一头钻进了家长、学校、社会所不完全了解,目前尚不清楚究竟会对其造成何种影响的网络游戏的虚拟时空中。

6.对网络游戏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其消极影响估计不足是导致目前对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引导、监管不力,导致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成瘾、甚至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网络游戏影响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对网络游戏缺乏共识,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过程中得到的情况来看,教师、家长以及青少年自身对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是否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等认识不清,观点不一,无形中更加阻碍了青少年与网络游戏良性关系的形成与建立。

网络游戏正以潜移默化、情景交融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是不争的事实,对网络游戏作用的正确认识、科学评估,以有效应对其巨大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党和政府必须对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状况给予高度的关切,学校、家长要积极正向地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度参与。

[1]高英彤,刘艳姝.论软力量与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7(6):72.

[2]http://www.techweb.com.cn/data[EB/OL].2011-01-17/760971.shtml;http://www.962.net/html/2239.html;http://it.sohu.com/20120331/n339480276.shtml.

[3]李广,马云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其文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5.

猜你喜欢
问卷青少年游戏
青少年发明家
问卷网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问卷大调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问卷你做主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