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分层走班:变革与收获

2013-03-27 12:29于允锋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提高班教学班分层

●于允锋

分层走班制教学意味着打破原有固定编班制、统一开设必修课的旧秩序,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兼有、师生双向选择的教学新秩序。这项本质性的变革必然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认识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我校始于2011年的分层走班制教学在破解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已经基本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新秩序。

一、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怎样解决走班中出现的新的不平衡问题

进入高二之后,随着分层教学的推进,教师与学生主观方面也产生过一些问题。例如:2012年9月27日,我们检查了第二单元数学走班情况,AP1 班83人,AP2 班81人,提高1 班42人,提高2 班22人。而原分班时人数基本是每班56人,这种“跑班”现象的出现,打破原来的班级平衡,造成有的教室“高朋满座”,有的教室“门可罗雀”,物理化学班也有此现象。经过调查问卷及座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分层走班后一个教师要教原来七个教师教过的学生,学生自有比较,学生也在潜意识中根据老师的能力与特点给老师分了层,特别是提高班的学生产生自满感不愿意呆在原层次学习。又因为一个单元7个班同时上课,为学生“跑班”提供了可能。

这一现象不但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更打击了个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分层走班研究小组经过多次集体讨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1.设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升降方案

学生的层次设定与选择实行“四个结合”:一是结合自己的入学成绩和过程性检测成绩;二是结合自己的个人意愿;三是结合班主任和原任课教师指导;四是结合各层次课程设置、培养标准和授课方式。通过“四个结合”,进行合理化选择,填写选课申请表,充分体现生本思想。

学生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 “层次设置标准”,每学期调整1-2 次。调整时遵循“三个依据”:依据测试成绩,达到AP 水平的学生调整到AP 班,降到提高层次的学生原则上必须到提高班;依据分层基础,即在调整时只调整升降的学生,其他学生保持原班不变,以保持稳定;依据学生选择,即升降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去向,但如果某一班级人数超过65人,则按分数从高到低调整。学生调整时先提交申请表,经“分层教学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成绩提高达到更高层级标准的可以选择升级。这样,既保持了“分层走班制”教学的规模与优势,更能调动学生拼搏进取的能动性。

2.教师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

各教学层次任课老师加强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总结经验教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数理化学科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和尝试,寻找适合该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课余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了解数理化知识的重要性,课堂教学采用多角度、多样化、多变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二)怎样解决走班带来的师资不适应问题

分层走班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复杂的多,学校在教师安排和课表编排方面下足了功夫,确保了“分层走班制教学”的顺利实施。

1.因需定师

在施教层次的安排上,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不同教师的执教风格,本着“量才而用”、“因需定师”的原则安排教师。AP 班安排有教学特色、思维活跃、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师;提高班的教学要求稳中求进,因此安排一些基本功扎实、教风稳健的教师;强化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则更多地安排一些耐心、细致,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考虑到一些家长担心强化班的学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疑虑,学校特意安排一些优秀教师到强化班任教并担任强化班层次学科负责人,对强化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施教班级的安排上,我们按照“跨单元不跨层”的原则安排教师。“跨单元”是指某一教师一定要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任课,保证同一单元内同一时间能够同时上课。“不跨层”是指某一老师尽量安排教同一层次的学生,目的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保证教学质量。

2.优化课表

“单元组合”。教师以单元为单位形成“组合”,课表以单元为单位结合教师的“组合”情况进行编排。单元内,实施分层教学的科目安排同一时间上课,以保证同时走班上课成为可能。

“交叉排课”。因为一个“组合”的教师要同时担任至少两个单元的授课,所以同一“组合”的教师所在的单元,在上课时间的安排上要实现交叉,以避免重复。

3.以点带面

“点上突破”是指我们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门学科展开试点。经过问卷调查,学情会商,我们发现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能力差异最为明显,成绩两极分化最为严重。以某次模块考试数学成绩为例,120 分以上的有506人,60 分以下的达551人。鉴于此,我们于2011年12月首先在数学学科展开试点。

“整体推进”,是指在数学学科“试点”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不足,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校情的“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并以此为模板,在数理化三科同时展开,力争推广到所有的学科,从而真正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

(三)怎样解决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

1.优化管理

(1)严格考勤制度

为加强走班管理,防止因走班流动性太强造成个别同学出现“逃课”现象或同学之间纠纷,实行“定座实名制”管理制度。教学班任课教师排定座位后,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贴在课桌前侧,上课时对号入座,不能变更,讲桌上贴走班座次表,方便考勤和管理。

为了使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尽快的熟悉教学班的所有学生,促进师生交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实行图片化管理,学部要求所有的教学班按座位打印学生照片提供给任课教师,以强化考勤和促进沟通。

对学生走班上课的考勤,学部出台了严格的措施,明确规定考勤分占学业成绩的百分之十(10 分)。考勤由有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班长共同负责,任课教师每节课后把考勤情况上报学部,学部通过“每日一报”一天一通报,一周一汇总,既作为个人量化的一部分,也作为班级量化的一部分。

(2)实行承包制管理

每单元设教师单元长一名,单元长由学部主任和所有教师共同推选的五名业务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心,拥有较高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直接领导本单元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带领本单元任课教师,组织好本单元的教学与管理,每天收取各班的考勤情况上报学部。

(3)设立分层教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由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兼任分层教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会长,各单元设立分部,每单元设会长一人,各单元教学班的班长、课代表(“教师助理”)为分部成员,帮助教师单元长协调本单元的各项管理和教学,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2.细化教学

在“分层走班制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分”与“走”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其真正的内涵还是体现在课堂上,课堂不改变,形式做的再好也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为此,数理化备课组的教师们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精细的研究。

(1)明确分层培养目标

我们研究认为,强化班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在教师和AP 课程班、提高班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学业水平考试能够达到及格以上;提高班是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的成绩中等的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内容,又能独立完成规定作业,并能够积极向AP 课程班同学请教和靠拢,学业水平考试能够达到良好以上;AP 课程班是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既能熟练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又可以主动帮助和解答提高班和强化班同学的疑难问题,学业水平考试能够达到优秀以上。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真正能让AP 课程班学生“吃得饱”,提高班学生“吃得好”,强化班学生“吃得了”。

(2)明确分层知识目标

各层次教学具体内容由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讨论通过,编写各学科分层教学目标细目表手册,分学科分层培养细目总表和各章节具体知识分层细目表两部分,各层教师根据相关层次要求分层落实。

(3)制定分层教学进度

由于各层培养目标、知识目标要求不一样,必然导致各层的教学进度略有不同,因此,各学科本着“大统一、小差别”的原则,具体制订了各层次的教学进度。

(4)落实分层备课与上课

设立分层学科组长。教师层面,AP 课程班、提高班、强化班各设1人为分层学科组长,由备课组长或资深教师兼任,在总备课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具体负责本层次的教学安排与落实。

开展分层备课。集体备课时,先统一备课,统一研究课标,区分各层次具体的授课内容与难度,安排相关事务。再由各层学科组长带领本层教师到指定的地点分层备课,具体落实。开展“课前小议”活动,对上课的内容再进行简单交流与梳理,促进方法的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编写分层学案。各层学案基本模式要统一,对于考纲要求,高考目标都要保持一致。但在具体目标的要求上和具体问题的落实上要体现分层。

落实分层上课。结合分层备课的内容,以分层学案为载体,在课堂上,对AP 课程班学生:根据其基础好,能力强的特点,主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重在启发点拨,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拓宽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难度;对提高班学生:根据其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度提高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学科能力;对强化班学生:根据其基础较弱的特点降低起点,放缓坡度,放慢课堂节奏,以弄清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例题为主。

(四)怎样解决教师评价的问题

评价系统是推进分层教学的重要保障,是激发师生潜能的重要手段。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

1.分层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

(1)分层评价

各层自己组织检测时,因命题难度和标准不一样,只在各层内部进行横向比较。评价标准是参考平均分,具体操作办法为:假如各层的总平均分为x,各班的平均分为y,则各层教师评价系数=y/x。这个结果对纵向各层之间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模块学分认定考试等统一组织的考试,根据计算公式,可实现各单元各班各层之间的统一比较和评价。

计算公式为:

“AP 课程班”各班完成率=进入AP 课科班标准的人数/(本班人数×90%)。(注:AP 课程班允许出现10%波动空间,也就是说AP 课程班只要完成90%就算完成率为1。)

“提高班”各班完成率=(本班进入提高班以上标准的人数+本班进入AP 课程班标准的人数)/本班总人数。

“强化班”各班完成率=1+本班进入AP 课程班和提高班标准的人数/本班总人数。(进入AP 课程班的1个按3人计算)

(2)目标评价

各班根据分班情况设立目标参数x,假设某次考试教学班超过目标参考分数线的人数为y,则用y/x作为评价参考系数之一。

2.优秀率评价与提高率评价相结合

优秀率评价。为了加大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对于AP 班,突出学部前200名学生在评价中的权重。具体计算方法为:各AP 班进入前200名的人数/分班时前200名的人数。

提高率评价。为了进一步提高“提高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高班,增加“提高率”(各提高班升入AP 班的人数)在评价中的权重。具体计算方法为:各提高班升入AP 班的人数/各提高班升入AP 班人数的平均数。

3.教学班评价与行政班评价相结合

实行双线评价制度,综合评价班级时,各教学班学生同各行政班参与评价;但各行政班在评价本班教师时,实行分层教学的学科教师不按行政班成绩评价,而是按照教学班成绩单独评价。

4.有效分评价与平均分评价相结合

(1)有效分评价:即“目标评价”

(2)平均分评价。为了综合评价一个班级的整体实力,我们引入了“平均分评价”,各班取前90%的学生的平均分进行评价,具体计算方法为:各班前90%学生的平均分/本层次中前90%学生的总平均分。

5.单独评价与捆绑评价相结合

为了加大单元内教师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在计算出教师各自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实行“捆绑评价”,即取单元内各教师各种评价参数总和的平均值,作为本单元所有教师的评价系数之一。

二、在改革中收获成功

(一)学生在选择中体验成功

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了。很多AP 班学生说:以前上课多少走点神没多大关系,现在上课要全力以赴,精神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否则就会落下,现在知道什么是高手云集了。AP 班学生上课要全力以赴,精神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唯恐落下;提高班的学生有的两个学案都做,希望提高成绩调整到AP 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一单元提高2 班的李同学说:“现在又找着初中那种当‘鸡头’的感觉了”;三单元强化班的刘同学说:“我从上高中以来终于听明白了,作业自己可以独立解决了。”

由于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作业,针对性强,学生做起来更自如,作业基本上能够做到全做全交,而且作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分层走班教学的针对性强,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内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大大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切实提高了课堂的实效。分层走班教学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了,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真正打造了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看到学生学得有自信而高兴,老师是累并快乐着。

分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2012年1月模块考试成绩为例:从平均分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均分由分层前的87.48 分,提高到了92.59,平均提高了5.11 分,实现了整体提升;从高分学生来看,满分学生由分层前的8个,变为19个;140 分以上的由分层前的92人变为203人,越来越多的优生脱颖而出。

从提高率来看,提高班每班平均有8人达到AP班标准,强化班每班平均有12人达到提高班水平,实现了逐层递进。

(二)教师在挑战中提升能力

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分层教学中出现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任课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还必须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更高需求,必须时刻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教学班的管理也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例如年青的提高班数学韩老师,因为刚毕业不久,学生开始不是很认可,对此,韩老师并没有气馁,而是进行积极的学习、总结、反思。韩老师认识到:由于提高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不是很高,教师要力争运用娴熟的教学艺术、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要采用多角度、多样化、动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课程设计上,注意打磨课程细节,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如实行分组加分、竞赛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韩老师一方面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加强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课余积极与学生沟通,在相互了解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拉近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感情。现在,韩老师的学生非常乐于在自己的班级听课,并以自己的老师为荣,分层教学井然有序,教学成绩特别突出。

(三)学校在改革中深化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以来,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调控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学校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如阳信一中、湖南长沙实验中学、青岛17 中、全国教育服务中心参观团等,纷纷就“分层教学” 问题来我校进行观摩交流。在山东省“1751”工程第二片区工作会议上,学校还应邀就“分层走班制教学”做了专题发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长非常赞同和支持分层教学,一个学生家长专门给学校写了一篇名为《为分层教学喝彩》的文章,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动态调整的问题

在调整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出现不情愿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调整的结果是一个难题。另外调整的时间、调整的次数、调整的人数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二)师资不足的问题

随着分层教学的拓展,师资不足的问题越发明显,尤其是物理与化学,一个教师教5个班,每个教师要面对近300名学生,全认熟都有难度,何谈深入交流与辅导的问题。如果有一人请假,连代课的教师都没有,走班时几乎是所有教师一起上阵,同组听课基本不可能,这样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

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均不相同,学生对老师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分层教学的不稳定性,每个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往往会由于成绩的变化重新分班,这样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不衔接和教学状态的不稳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学生的课前准备问题

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上课用的教材或习题没带过来,学生要回原行政班拿,既浪费时间,也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猜你喜欢
提高班教学班分层
雅韵·智慧·健康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提高班教学策略探析
开展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海外教学班
试析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权衡小学教学中的平等对待与差异对待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就业后的廊坊师范学院“提高班”(下)
加强教学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