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探微

2013-03-29 03:02石共文杨庆瑶
现代大学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互联网

石共文 杨庆瑶

摘 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紧紧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将互联网建成研究生德育的新阵地,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应选之策。从当前的形势看,加强研究生网络德育工作,既是高校研究生德育改变目前相对薄弱现状、主动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在推进研究生网络德育的进程中,需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强化功能的完整性、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同时也需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德育平台、网络德育队伍、网络德育管理体系等途径来推动其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效。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1-0098-05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1]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日显突出。[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有着传统媒体和联系方式不能比拟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其迅猛发展给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3] 2010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网络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此,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加强研究生德育的新理念、新思路与新模式,主动占领研究生网络德育的制高点。

一、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实施必要性

21世纪的中国已进入网络时代,高校作为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对研究生思想、行为、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研究生网络德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一)改变研究生德育现状的迫切需要

从研究生的思想状况看,目前还存在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学术道德问题凸显、心理问题相对突出[4]、读研目的功利性、学习动力不足[5]、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等系列问题。从研究生德育的现状看,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张、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研究生社会阅历差异大、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生学习、生活和研究活动分散[6]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难度加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还存在着研究生德育工作专职人员少、教育载体少、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滞后等问题,导致了研究生德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上述这些因素又导致研究生德育在整个高校德育体系中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要改变研究生德育的现状,就必须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所具有的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沟通自由等特点,[7]既能有效满足当代研究生对新技术、新手段、新知识的需求,也能有效解决众多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不仅能创新研究生德育的载体,增强研究生德育的时效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研究生德育的覆盖面,有效调动研究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研究生德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因此,加强研究生网络德育,对改变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相对薄弱的现状无疑是一种新的策略选择。

(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核心是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8]随着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得以形成,导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得以真正落到实处。[9]在此前提下,导师不仅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而且要担负起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提高与把关之责,从而切实解决多年来研究生培养中业务与德育“两张皮”的问题。[10]但是,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形势下,导师除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外,要经常性地给研究生做面对面的德育工作,时间、精力上都有较大的难度。网络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它可以让导师和研究生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时进行思想交流,既促进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的常态化,也有利于导师适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适时予以引导教育。而且,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11]不仅可以使导师和研究生能够在网上平等地交流,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12]而且可以使导师在一个时段内可以和多位研究生甚至其他旁观者进行交流,扩大德育的渗透影响力。因此,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所形成的“导师主责”理念看,[13]导师要切实履行德育之责,必须积极探索研究生网络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高校主动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迫切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加之有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和宽裕的时间,他们对网络的重视和使用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本科生。[14]从近年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可以推断,目前高校研究生中的网络普及率已达90%以上。在研究生群体网络高普及率的同时,高校研究生德育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容易导致研究生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15]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容易导致研究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产生不文明、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最终导致研究生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容易导致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使德育工作者和导师的教育权威性下降;网络的传输快捷性、信息海量性等特点,使传统的研究生德育方式、手段与内容等显得相对僵化、单一与滞后,容易导致研究生德育功能的弱化。面对这些新的挑战,高校必须主动应对,积极抢占研究生网络德育新阵地,促进网下德育与网上德育的良性互动,凸显研究生德育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此外,从网络与德育的关联性看,网络信息传播可加速德育知识与价值的传播,网络互动平台可满足德育互动的需要,网络技术特征可促进德育取得最佳的效果,[16]网络传受双方的平等性可推动德育主、客体地位的真正平等,网络时空的超越性可提高德育的渗透影响力等。基于此,高校也很有必要将网络作为研究生德育的新载体来予以加速开发,并积极探索研究生网络德育的新模式。

二、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的实施要求

研究生网络德育在具体实施中必须有标准、愿景等的设定,同时还必须遵循研究生德育的基本规律,这些都体现在实施要求之中。结合目前的实践与探索,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应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

(一)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作为研究生德育的新领域,研究生网络德育首先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规划与设计。在内容上,既要注重德育的理论、知识等的教育,也要注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力求全面覆盖研究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科研、娱乐文化、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使研究生网络德育集理论性、教育性、学术性、娱乐性、服务性、互动性于一体。在形式上,不能只是简单地将研究生德育的理论、知识上传到网上,而要充分发挥网络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于一体的优势,力求研究生网络德育图文并茂、动静结合,[17]61并通过网络技术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形象生动的事例或视频,将枯燥的知识化为趣味十足的教育软件甚至是游戏软件,将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化为互动式的交流与疏导等,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生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强化功能的完整性

网络德育的功能是网络德育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18]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必须形成完整的功能体系,并亟需强化以下几项功能:导向功能,即在舆论、思想、精神等方面对研究生具有正面导向性,能够促进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奋斗目标,规范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中的行为;传承功能,即在目前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成了以英语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19]西方文化处于“强势话语”[20]地位的形势下,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提升研究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育研究生的民族精神,提高研究生抵御西方网络文化冲击的能力;渗透功能,即把德育内容覆盖并渗透到研究生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使研究生不受时空限制,利用网络就可以接受德育的熏陶与影响;教育功能,即将德育与学术活动有机融合,寓德育于学术活动之中,既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素质的提升,又促进研究生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三)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是研究生德育实施的重要原则。即: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研究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研究生网络德育同样需要贯彻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施理念。一是,在研究生网络德育网站(页)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其作为开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支持其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发建设网络德育的相关平台与技术;二是,在网络平台建成后,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和支持研究生自主管理网络德育的相关平台,包括网络信息的传输与过滤、网络信息安全的检测与监控、网络系统运行的维护与升级,等;三是,在网络平台的利用上,要引导研究生自主利用网络,正确选择网络信息。包括: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引导研究生不断提高网络道德修养水平与自律能力,自觉形成网络言语文明、网络生活适度、网络行为合法合规的良好习惯等。

此外,研究生网络德育还需注重创新性,既要及时运用网络新技术,推进研究生网络德育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也要及时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推进研究生网络德育内容的创新。

三、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的实施途径

实施途径即指实施的方法与路径,它涉及到条件保障、模式构建、运行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但以下方面是基本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研究生网络德育平台

开展研究生网络德育工作,最基础和最首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建立研究生德育网络平台。从层级来看,高校应着力建设学校、学院、导师、研究生四级网络平台。其中,学校应建设研究生德育的主题网站,学院可根据条件建设研究生德育主题网站或网页,导师可以开设个人的网页、博客、微博客、网上论坛/BBS或QQ群,研究生则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微博客等。从形式来看,高校除建设研究生德育主题网站或网页外,还应着力建设以BBS、论坛等为代表的公共交流平台,以QQ、MSN、飞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平台,以博客、微博客为代表的新的网络交流平台等。[17]60-61

在上述网络平台的建设中,首先需建立纵向联系机制。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网络平台既要合理划分边界,确定各自主体内容,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同时也要在层级指导原则下,确保各层级平台互连互通,整个学校的研究生德育信息纵向联系顺畅,消除“信息孤岛”现象。[22]其次需建立横向联系机制,确保学校职能部门之间、学院之间、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系顺畅。第三需建立跨边界联系机制。一方面,各级网络平台建设的内容虽有边界之分,但在实践中应有跨越边界的交叉联系,尤其是学校的研究生德育总体目标、规划、规制等,应该贯穿于各级网络平台之中。另一方面,各级网络平台还应跨越学校边界,从学校外界获取研究生德育的有关政策与信息,并向外界发布有关信息。[23]通过以上建设,高校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研究生网络德育平台体系,在该平台体系的支撑下,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可以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并形成纵横交错、立体复合的网络德育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建立研究生网络德育队伍

队伍建设是研究生网络德育取得良好成效的有力保证。结合高校实际,应着重建设好三支队伍:

专职教师队伍。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结合新形势与新要求,加强对研究生德育工作专职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支持他们学习网络新技术、开发德育新软件,鼓励他们深入开展研究生网络德育动态研究、网络技术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等理论研究活动。通过建设,确保专职队伍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熟练掌握研究生德育的规律、内容和方法,而且熟悉网络技术,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才能、良好的信息素养与思维方式,能有效利用网络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

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改革后,导师对研究生的德育之责得到进一步强化。因此,在研究生网络德育中,导师成为兼职队伍的主体。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导师既要不断提高对研究生学术科研的指导能力,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及对网络新技术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新技术,并能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和技术,加强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

网络“意见领袖”队伍。按照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中信息的传播要经过一个从“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过程。[24]所谓“意见领袖”,是指精通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一般受众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25]研究生网络德育中的网络“意见领袖”非高校正式任命,他们是在网络活动中得到网民群体的高度认可而自发形成的领袖式人物。他们既可以是研究生德育专职教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导师,还可以是研究生和其他教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网络技术精通、网络论坛中活跃、表达的意见和观点往往能左右网络舆论的方向。为此,高校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网络技术精湛、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判断准确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并通过他们的作用,传达社会主流价值的声音,平衡网上的非主流声音,同时及时化解研究生的网络热点问题,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三)建立研究生网络德育管理体系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研究生网络德育顺畅运行的有效保障。结合研究生教育管理和网络运行管理的实际,研究生网络德育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健全管理体制。按照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通行模式,研究生网络德育也应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导师—研究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其中,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负责研究生网络德育的规划制订、条件建设、制度建设、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学院负责研究生网络德育的具体方案制订与实施等工作;导师和研究生德育专职人员具体执行学校和学院下达的工作目标与任务;研究生则主动参与网络德育的相关平台建设、参与网上互动活动、遵守相关规定与制度等。

完善管理制度。网络虽然具有难控性,但可以通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的管理制度建设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关于网络管理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他们是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必须遵循的制度,也是高校制订相关管理制度的依据。二是高校应按照“分类管理、全程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研究生、网络技术开发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明确其行为规范;同时,建立健全研究生网络德育平台的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安全等方面的系列管理制度,确保网络平台规范、有序、安全运行。三是网络自律规范。即是在学校和导师引导下,由研究生在网络行为中自发形成的约束性规范,包括校园网络文明用语、校园网络交往礼仪、校园网络伦理准则等。[26]与其他刚性的管理制度相比,网络自律规范更强调研究生网民发自内心的认同与行动上的自觉遵循,因而他们是研究生网络德育管理制度的有效补充,并能对研究生的网络行为产生更大的规范约束作用。

建立评估机制。评估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研究生网络德育的成效需要健全的评估机制来保障。研究生网络德育的评估主要涉及:对研究生网络德育平台建设状况的评估,包括平台的功能、信息库建设、栏目内容与形式设计的科学性等方面;[27]对研究生网络德育队伍的评估,包括队伍的数量、知识能力结构、教育方法与手段、履行职责情况等方面;对研究生网络德育绩效的评估,包括研究生个体与群体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行为习惯以及研究生网络德育理论研究成果等方面。通过评估,既可以检验、巩固和深化研究生网络德育的成果,也可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网络德育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小钧,葛军莲.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8(32):169.

[2]孙海涛,陶谦.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3):405-407.

[3]何广寿.试述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9(1):68.

[4]刘秀伦,谷文陶.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7):183.

[5]江乃兵.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3):70.

[6]林鉴军,杨琴.网络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6-97.

[7]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62.

[8]罗尧成,孙跃东.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33.

[9]饶武元,程样国.培养机制改革视野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26.

[10]谢加书,蔡东丽.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5.

[11]文卉,孙玫,李振华.现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79-80.

[12]蒋四华,袁海山.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7.

[13]杨卫,来茂德,严建华,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

[14]左杨.以网络为载体,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28.

[15]王小龙,乔利军,张惠玲.网络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39.

[16]徐建军.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J].现代大学教育,2009(5):58-60.

[17]文丰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18]韦吉锋,韦继光,徐细希,等.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90.

[19]于洪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文化安全命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83.

[20]陈凯.试论进一步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黑龙江史志,2009(4):152.

[21]张思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2.

[22]李哲.“档案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与消除[J].兰台世界,2010(8月下):9.

[23]姜振家,刘恩贤,杨光明,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42.

[24]许燕.探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完善途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95.

[25]石共文,闫军帅.网络问责初探[J].管理观察,2010(3):56.

[26]石共文,蔡文.论高校校园网络伦理准则的建构与实施[J].现代大学教育,2010(6):106.

[27]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0.

(责任编辑 曾山金)

猜你喜欢
研究生德育互联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