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2013-04-01 17:50周治滨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王 素,周治滨

(1.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 610012;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都 610071)

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王 素1*,周治滨2

(1.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 610012;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都 6100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丰富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其最为集中的体现。这“四个特色”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涵,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本质特征,这对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并将之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之中,是我们应对新形势夺取新胜利的必要选择和必须途径。在今天,更加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努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使其进一步落到实处,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全面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坚持;发展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历经了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得巨大胜利,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旗帜,关键是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重和坚持了自身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些特色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既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对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2012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们面临的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当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扛得更高,就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是因为四大特色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时代特征;既总结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教训,又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百年梦想,是最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社会主义,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的活力源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人们普遍的追求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Platon)的《理想国》;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莫尔(More)的《乌托邦》;作为工人阶级翻身求解放的思想武器,则产生于马克思(Marx)和恩格斯(Engels)的《共产党宣言》。古往今来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描述和探索,浩若星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将当时的社会主义概括为三类六种。1924年英国学者格里菲斯(Griffiths)在伦敦出版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一共列举了260多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推进,社会主义的思潮和流派也越来越多。我国有学者就把不同表现的社会主义划分为三大家、三中家和三小家九种类型,而每一家之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特点。例如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匈牙利的市场社会主义、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且不论各种门类的社会主义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历史证明只有当社会形态既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符合本国实际,才会具有生命力。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之所以会成功,就在于冲破了第二国际的教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也在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王明等教条主义者照搬苏联道路的错误,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极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党深刻总结100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经过90多年的反复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逐渐形成了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些内涵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它更加准确地揭示和把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功探索,其内涵特色是其“根”和“魂”。因此,无论今后情况怎样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坚持和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

自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已成为全党的共识。中国革命是这样,中国建设也同样如此。早在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伊始,毛泽东同志当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就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汲取苏联的教训,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党再次确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道路。但是八大结束后不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断了八大开始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局,之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又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仅仅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不够的,还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从而找准适合中国的正确发展之路。否则就不能把握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前进方向。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必须依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和把握。

(一)不能一味强调消灭什么,而要更加注重实现什么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比较强调消灭,如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等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要消灭一些旧的东西,但消灭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其作用是扫除障碍,创造前提条件。 比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建立更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所有制形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主张未来社会应该废除商品货币,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和公正;在《法兰西内战》中强调必须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为了有利于建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所以,当我们在强调“中国特色”时,应把重点放在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上。消灭只是手段,不能为消灭而消灭,就像过去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一样,这实际上是把手段当作了目的。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就应该牢牢记住其目的是什么,为着实现其目标合理扬弃,不搞瞎折腾。

(二)不要一味强调区别,而要注重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过去我们理解社会主义一直存在着一个思维定式,总是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也本质迥异。这种区别型思维,使得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狭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狭窄,甚至是把我们自己关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大门之外。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出现的每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共同意志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有其普适性价值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分。因此,尽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需要,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在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中,也含有许多人类社会的普适性价值和大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成分。如果我们在强调“中国特色”时,一味要求处处都与资本主义不一样,搞绝对化,搞教条主义,就有可能将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拒之门外,发展道路就将十分艰难。

(三)既要看到事物的普遍性,又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作为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美好社会,自然会有它普适性的一面。但社会主义作为与过去已有社会形态的新发展,必定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殊规定性的一面。考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既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共性和规律,又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个性和特点,这样才能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不同。比如民主和人权,当初是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口号,但它的合理性是不能否认的,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完全可以“拿”过来,然后赋予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中国的个性要求,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马克思主义人权学说基本原则,成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人权理解,这样既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显而易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和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搞社会主义,离开了中国实际是绝对行不通的。

(四)注重事物的内容,不拘泥于事物的形式

社会主义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内容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形式是社会主义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属于社会主义的内容,而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不过是实现社会主义内容的方法和形式,其具体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可能不一样。公有制就先后出现过国有国营、地方国营、集体农庄、人民公社、合作社、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形式,而这些形式多样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存在价值,只能看其实现该国社会主义内容的程度。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偏差,就是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的外在形式,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纯公有制、“大锅饭”分配形式、计划经济等,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荒唐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妨碍了我党对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既是中国的独特创造,又具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意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也不排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具有中国风格、气派、特征的社会主义。

三、深刻把握“四个特色”,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得到世界普遍认可,就连那些一直把社会主义视为异端邪说的西方传教士们也得承认这样的现实,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而这一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始终注重和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把这四个特色发扬光大。

(一) 坚持实践第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因此实践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改造世界作为主要任务。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样,从来没有仅满足于解释世界、批判世界,而是始终把寻求达到理想社会的具体道路、破解通向理想社会的各种难题作为自己的实践探索,全部工作的重心都落在实践社会主义上。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强调尊重实践,依靠实践,把实践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从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成长。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无一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观点的价值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的福祉,强调的标准是亿万人民的满意和高兴。一场13亿人的伟大实践,人类史上绝无仅有,其实践特色令人自豪。

(二) 坚持求真务实,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依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获得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引。求真务实的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妥善处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同时,更强调必须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求真务实,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就推进一步;它始终注重开放和发展,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也主张充分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加以丰富和发展。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具有鲜活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当代成果,而且成为指导亿万中国民众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上的鲜明特征,标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创造。

(三) 坚持文化传承,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伟大事件,因而在本质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根本一致的,其彰显出的民族特色也就显然易见。集中表现在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民族文化的代表和传承上。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看,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志和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发展方向,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愿望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历程看,它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铺垫和厚积薄发,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和时代接轨迸发出的伟大创造,这就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烙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深深扎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第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看,其国体、政体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各项制度设计,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和现状,结合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照应了中华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认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的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本民族的自身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树一帜,是其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风骨。

(四) 坚持面向世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的,把握世界大势,赢得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世界观和时代观。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面向世界搞社会主义。它成功适应世界局势变化,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一改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国策,坚持面向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用世界的眼光看待过去和对待未来,从而避免了可能的风险甚至悲剧,以其强劲的势头持续发展。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以包容兼蓄的姿态搞社会主义。它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注重总结自身经验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坚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发展。它时刻关注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从而使中华民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坚持时代特色,使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总能妥为处置,赢得先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紧密相关。实践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根基,根基愈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就愈加坚固;理论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理论愈扎根中国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清晰明确;民族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色彩愈加鲜明;时代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不竭活力,活力愈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是立于不败之地。四个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特色。

四、坚持和发展“四个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巨大成功是与我们始终把握住其鲜明特色分不开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前进道路上各种情况和问题都会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在不同的时代和发展阶段,其具体要求也不同。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努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要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筑牢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向前进;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团结13亿人戮力同心,全心全意投身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要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好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实践中吸取营养,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用实践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真正把其转化为推进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思想指引,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决反对和防止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以极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不断超越思想桎梏和思维局限,不断用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推进理论的繁荣和创新;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进一步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作风,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永葆生机活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人类进步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要进一步坚定我们走自己选择、被实践证明正确的中国之路的勇气和决心,不为各种困难曲折所动摇,不为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所干扰;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和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尤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传统,不能动摇;要进一步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要进一步正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规律学说,准确判断时代的内涵和条件变化,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和中国的应对策略;要进一步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政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有效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跟上世界文明进步的步伐;要进一步发挥好我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过程中为全人类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最根本的就是要将这“四个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不断深化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这些特色才能落到实处,得到最充分体现,发挥更大效应。

[1] 胡锦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Z].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2012-07-23.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08.

[3]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KeepingPacewiththeTimestoDeveloping“FourCharacteristics”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WANGSu1*,ZHOUZhibin2

(1.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Chengdu 610012,China;2.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Chengdu 610071,Chin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but also enjoys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and ethnic style, which are in line 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of socialis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a wealthy meaning which mainly displays in it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ra characteristics. These four characteristics united i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linked, mutually reinforced, supplemented each other, and are integral. The four constitute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e of the keys to uphold and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 it is our duty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And what’s more, we should ent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Chines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Chinese regime build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be really fulfilled and well represented, so as to promote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ltimatel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ur characteristics;adhere;development

2013-04-11

四川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内涵”(20130202)

王素(1953- ),男(汉族),四川达州人,厅级巡视员,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基本理论。

周治滨(1954- ),男(汉族),四川德阳人,教授,厅级巡视员,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D261.1

A

2095-5383(2013)03-0001-05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