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命运攸关的危机”——论康拉德《胜利》中的社会病态

2013-04-02 08:46李婵娟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康拉德病态斯特

李婵娟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005)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英国现代小说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基本可分为航海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1895-1978)认为康拉德是“创造性的天才”,赞赏他时说到“其卓越之处在于他对时代异常敏感”[1]。他的代表作《胜利》出版于1915年,主要是围绕海斯特与泗水一带岛民之间发生的各种离奇故事,来展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一些社会现状,揭示主要社会性主题。主要社会性主题就是在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实际隐藏的各种社会弊病和文化冲突。正如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所说:“没有哪个时代不觉得‘现代’带有一种怪诞的意味、不怀有一种如临深渊的意识”[2]。

社会病态首先由传统的功能主义者提出,指的是社会中群体或个人在社会心理上与社会活动中不能保持健康的一种状态。康拉德的这部作品融入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海斯特、莫里逊等人未得善终的坎坷遭遇表明当时社会中出现了何种问题?索姆堡和琼斯一伙人等又代表着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纠葛之中,又诉说着什么样的情感局面?本文拟对以上问题做出分析。

一 惶恐的正义

作者在故事开篇的第一段就讲明故事发生在“科学时代”里[3],“代表财富的煤炭是这时代至高无上的商品”,“煤炭具有某种魅惑力”等等,这些语境描述清楚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工业迅猛发展,物质条件非常成熟的年代。然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的光鲜表面给社会带来便捷和享受的同时,却引起了人们精神上的恐慌和价值判断上的焦虑与失常。对物质的无止境的追求和向往导致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泛滥,在人人皆狂欢于物质的盛宴时,传统道德与最基本的正义感正渐渐被遗忘和忽略。在故事中,这种正义感迷失的病态现象从哪里可以体现呢?

故事中多处谈到素不相识的人物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其中最典型的情节就在小说第一部份第二章中提到的,由于“过份的忘我利他”,莫里逊因为拿不出几便士去赎船而苦恼不已,而路边偶遇的海斯特却主动为他赎回船只。就海斯特无私帮助并不熟悉的莫里逊而言,他无疑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同时,莫里逊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去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做生意却只记帐而不收钱的举动也是美与道德的化身。然而,他们在故事一开头就扮演着“怪人”或“着了魔”的角色。在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作家中,“詹姆斯和康拉德的作品更加阴郁凄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小说模式来有效地表达各自的审美意识。”[4]好人的命运在康拉德笔下总是伴随着挥之不去的孤独和悲怜,正义的行为无法获得认可与推崇,反倒活在郁郁不得志的惶恐之下,说明在工业发展带来生活方式变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快速发展下“精神荒原”的局面。

二 膨胀的“自我维护观”

在小说中,海斯特的一生曲折坎坷,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之外,不得不让人注意到的是在泗水一带开着一家小旅馆的索姆堡。海斯特与他之间本来没有任何的交集,可对莫里逊来说“应人祷告而下凡的天使”般的神圣形象却毫无缘由地被他玷污,把跟莫里逊合伙说成“已缠紧了他,正吸干他的膏血”,把莫里逊因受不了寒冷而死的事实归因于海斯特对他谋财害命的结果。颠倒黑白的诽谤在小说中被传得沸沸扬扬,毫无顾忌的肆意行为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横行霸道,为了自我的利益或为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而丧失伦理道德标准。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5]1900年到1914年间的英国,社会的改革促进了发展,除了带来机遇和希望之外,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处于那个转型时期的英国人,就好像“华而不实的旅馆内的旅客一般惶惑”,人们普遍依靠物质的获得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迷惘。海斯特恨不得把“整个煤矿放进背心口袋”,索姆堡因为海斯特不去光顾他的店就四处抹黑造谣生事,而琼斯等人则因为听说三巴仑岛上藏着大笔财富就丧心病狂地去掠夺甚至谋杀。对财富和物质的强烈欲望,引起人性的扭曲和嬗变,直接导致了利益至上和丧失理性的自我维护观。也正是通过小说中这种金钱或物质对人性和社会造成的腐蚀现象的描述,再现了康拉德作品中“精神孤寂”的主题,批判和揭露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三 “理所当然”的冷漠

小说中始终弥漫着压抑的气氛,诺曼·谢理认为这部小说就像一个“神秘的戏剧,演绎着黑暗与光明之间力量的冲突”[6]。莫里逊、戴维森和海斯特他们虽然互相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友谊无时不刻地保持着距离,而海斯特和丽娜的爱情也从未使他们真正地打开心扉,特别是老海斯特留下“冷眼旁观——莫作声”的遗训,也让陪伴海斯特十多年的亲情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困惑。情感的冷漠已然成为社会的一种习惯与常态,为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真实的人际合作、爱情、友情都无法生根开花”[7]。海斯特的一生正是这种病态文化所结下的恶果,他“禁欲式的自我克制”[8]正是康拉德对当时社会病态心理的真实描述。个体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形成受社会和集体等因素的影响,反之也可以说人是社会和历史因素的总和,不仅“包括当下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历史的社会关系。”[9]如果说作品对这种社会病态的描述刻画了社会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冲突,那么作者在此也进一步强调了社会转型与社会变革带给英国人民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变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情感结构和心理状态作出了理性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从社会历史语境对社会个体和社会交往的影响出发,来解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病态现象。但是从作品标题“胜利”二字可以看出,康拉德在作品中显现出的悲观主义并不是一种绝望,反而,更多的是寄托了他对社会前行的一种美好愿望。海斯特和丽娜的共焚所代表的“胜利”虽然不可否认地包含了讽刺意味,但它的的确确是一种胜利,它代表了精神上的胜利,也是道德理想上的胜利。因此,康拉德这样一位颇具人文关怀的社会小说家通过《胜利》一书,窥探了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状及人们的精神状态,再次表明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政治的关切与忧思。

[1]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M].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Walter Benjamin.Paris,capitale du XIXe siècle:Le livre des passages:Transduction francaise[M].Paris:Edition du Cerf,1989.

[3]康拉德.胜利[M].李成仔,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6.

[4]Ael Bell.The context of English literature 1900-1930[M].London:Methuen & Co Ltd,1980.

[5]李文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6]Norman Page.A conrad companion[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6.

[7]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陈永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

[8]John Batchelor.The edwardian novelists[M].London:Gerald Duckworth & Co.Ltd,1982.

[9]王家忠.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康拉德病态斯特
康拉德小说中的真实焦虑
康拉德小说中“我们的一员”的文化含义辨析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失落中的真实:康拉德小说《阴影线》中的有机共同体思考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越努力越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