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时评》:在观点交锋中提升影响力

2013-04-02 10:05金建树严芒芒
传媒 2013年10期
关键词:时评言论温州

文/金建树 严芒芒

受单向传播的传统思维影响,地方党报过去的报道,更多强调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灌输,不乏“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写自看”的话语弊病。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意识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何主动走出话语权边缘化的困境,重构话语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增强舆论引导实效,正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一大新课题。

作为《温州日报》重点打造的栏目《东瓯时评》,充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注重与受众互动交流,勇于在观点表达中交锋,力求通过交流、交锋,重构党报话语体系,重拾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在交流中重构话语体系

重塑话语体系、做强做实话语权,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东瓯时评》栏目通过对社会的实时监测,提升在舆论场中的传播能力,尤其是在话题的贴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上,努力实现与读者的交流。

以贴近性引领话题选择。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指导性的鲜明体现。《东瓯时评》栏目几乎所有的言论稿件,都是从读者关注的角度、读者关心的生活现象中挖掘话题,所谈论的都是读者身边的事情,说出了读者想说而未说出的话,使读者感到贴近、可亲、可信,乐于接受。如《且让小巴先上路》《吊瓶班,刺痛了谁?》《期待多一些执照行善》《违规停车位不能“一清了之”》《温州金融改革需要温州精神》等,话题均直接来自百姓的生活。而在言论的角度选择和文字表达上,也同样从读者视角去反映和表现。如《让局长下河游泳的背后》,借某市委书记在调研时,表示要以环保局长带头下河游泳作为河水治理好的标准为背景,直指现在很多领域缺少问责的执行力度,缺少将工作标准和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呼吁相关部门以此为鉴,解决久拖无果的民生大问题。

以时效性增强评论活力。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东瓯时评》栏目在操作上增强了新闻性和时效性,很多稿件都是作者以前一天或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报纸上的新闻为由头进行评论,使新闻与评论互相深化,互相延伸,加重了报道的分量。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当天新闻报道配发评论的增多。比如评论《有透明,才有公正》,就是针对记者当晚来稿《瑞安经适房层层审核、7次公示保证“阳光”操作》配发的。而《“闯黄”不罚,文明驾驶不能忘!》一稿,则是针对前一天公安部规定闯黄灯暂不处罚的新规有感而发。二是对民众关心的最新情况和问题及时地加以解释和引导,以推动当前工作的开展。比如针对温州市出台的向奢华吃喝风说“不”的公务接待新政,《东瓯时评》配发评论《公务接待“瘦身” 细则要落到实处》,直指制定接待细则只是第一步,出台与接待细则相配套的监督细则,才是能够圆满执行政策的关键保障。

以互动性吸引读者。过去,报纸刊登的内容都是媒体说了算,这样不免导致读者失去关注媒体以及与媒体互动的热情。因此,媒体必须创造一个可以让读者发声,可以与媒体交流、互动的平台。《东瓯时评》栏目注意倾听读者的声音,采取开设栏目实名微博、提倡读者报料等方法,与读者形成互动,让读者的选择权利得到实现。如《一个年会透出的新意》,就是一位读者的投稿。该评论从作者参加一个精简高效的年会说起,指出年会让大家看到了贯穿于其间的新思想、新见解、新效率,也为政府实际工作的运行,发出了高效的信号。稿子通过栏目微博、读者电话等与读者互动,产生了不同角度的观点交流,充分增强互动性,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

在交锋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评论是依新闻事实而存在并发挥,新闻事实千奇百怪、绚烂多彩,新闻评论也应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东瓯时评》栏目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是宽容的,其宽容性表现在允许不同的意见形成冲突和交锋,或者不一味地刊登绝对化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把握话语权,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以多元化指向赢得民心。评论之所以不同于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是因为评论不仅要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要入情入理地帮助读者弄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怎么正确对待事件的发生、发展。《东瓯时评》栏目在评论指向上力求多元化,有赞扬的、有批评的、有阐释的、有建议的、有争鸣的。值得一提的是,所谓争鸣类的稿件采取的形式有很大一部分是同一主题下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

2012年4月8日《温州日报》一版报道,瓯海区政府决定将4月定为“无会月”,把不开会议腾出的时间、精力通过“进村入企”大走访,集中推进各项建设任务。针对这一话题,《东瓯时评》栏目次日就刊登了《认清“无会月”的本意》,道出了“无会月”能不能让拥护的群众拍掌,让质疑的群众消虑,关键还在实干上。紧随这篇言论后,《东瓯时评》栏目又刊发了《“无会月”透出的无奈》,道出了一个地方政府竟然需要用行政的手段,明文要求不开会,让干部下到一线,可见,“会”已经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并指出不能单纯地指望将一年中的某个月份设为“无会月”,就能从根本上治理“文山会海”这一现象。两篇言论,所评的角度有别,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透过现象揭示出事件的本质,让评论给予新闻更多的附加值。

以鲜明态度赢得认同。网络时代越是信息爆炸,越需要剔除信息泡沫;越是真伪莫辨,读者就越希望获取真实权威的解读。因此,《东瓯时评》栏目针对时事热点,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表明观点,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加以确认,从而赢得读者的认同。如《停车管理,别把处罚当目的》一文,正是针对两则事关百姓出行的政策性新闻所做的评论。一则是温州市区公共自行车上路,一则是人行道违停开罚。这两个政策出台后,引起市民空前关注。如何更好地去解读政策,对于百姓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政策后续如何维持?为此,《东瓯时评》专栏特作评论,指出城市停车管理,应该做到“疏堵结合”,“疏”就是要让老百姓的车有地方停,“堵”就是面对违章停车现象要坚决处罚。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怎么“堵”和怎么“疏”的政策制定上,绝不能“拍脑袋”。照目前来看,让市民有地方停车的难度似乎要高于怎么处罚违停的难度。如何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迎难而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东瓯时评》言论态度鲜明,使读者透过言论更加深入地看待社会问题,从而赢得读者更多的认同。

以直面问题激浊扬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化、媒体格局深刻变化背景下,党报言论要树立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2012年5月中下旬,温州市慈善总会在报纸上刊登的“2012慈善一日捐”光荣榜上显示,有人捐款3分钱。随后,网络论坛上、微博上,网友对于3分钱的捐赠,不乏调侃的论调。为此,《东瓯时评》栏目刊登了评论《尊重三分钱的捐赠》,文章与调侃、贬损3分钱的论调针锋相对,强调“爱心无价”这一道德观,引导公众不能简单地以捐款数额来评判爱心的高下,更不能以此去质疑爱心奉献的态度是否端正,思想是否到位。该言论针对性强,很好地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

在“众声喧哗”中传递好声音

在当下“众声喧哗”的语境中,《东瓯时评》栏目通过一篇篇有独立见解、独到思考、独特视角的言论,传递好声音,凝聚共识,取得了较好的传播实效。

重拾议题设置权。这是一个媒体“卖观点”的时代,在信息生产中,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议题设置。在现有的环境当中,大量的议题来源于微博、博客等网络渠道,传统媒体议题设置已经“大权旁落”。《东瓯时评》栏目通过言论发声,主动设置议程,重拾议题设置权,引导受众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问题与热点事件,影响当前舆论场,提升党报权威性。比如《三严四禁,必须严到底禁到底》一文,这是针对热点话题“公务接待瘦身效果明显”所作的评论。作为公务接待的温州试验,“三严四禁”自出台后就备受关注,因此在温州市纪委通报成效之际,《温州日报》没有一味唱赞歌,而是设置了自己的议题——必须严到底禁到底。直指有效遏制公务接待浪费之风,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欲达到治理效果,关键是制度发力,但是制度靠人执行,如果管不住人,管不住权,一切都是虚妄之谈。因此,有关部门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外,应当继续加强监管和查处,对阻碍前进的人、事、物,进行必要的处置,适时改进,唯此,“三严四禁”才能真正成为限制公务接待的有效制度。

营造舆论促共识。在分众传播时代,《东瓯时评》栏目有效整合各种媒体资源,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凝聚共识,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发展的合力。评论《让“温州精神”再度起航》正是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去年底,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在央视播映引起强烈反响,作者另辟蹊径,从一部电视剧引申到“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的传承,呼吁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让“温州精神”从稀释回归凝重。今天,我们应该以“一家人”的名义,重构温州人的历史认知体系,让“温州精神”实现回归并再度起航!文章立意深远,见报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读者纷纷致电《东瓯时评》编辑部参与讨论。

推动发展正能量。重拾议题设置权也好,营造舆论促共识也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言论的发声,积极有效地促进矛盾、问题的化解和解决,从而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东瓯时评》栏目在实践中,通过关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促成了一些制度的出台或完善,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今年1月份刊发的《预算听证只是第一步》评论中提到:公众希望不仅知道政府怎样花钱,而且,还应有一个刨根问底的机会,对政府花钱行为予以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追责,然后逐步实现让百姓决定政府花多少钱、怎样花钱。文章见报后,在政府部门引起热烈讨论,促成了政府部门及时出台相关的预算绩效体系建设制度,从而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让民众知情,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白、花出效益。

猜你喜欢
时评言论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他们的言论
难忘九二温州行
党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