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刍议

2013-04-07 05:36张立胜
关键词:近代史师生关系情感

张立胜

(德州学院历史系,山东德州 2530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在中国近代史教学实践中,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以期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积极探索。

一 充分认识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以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等社会情感的培养和情感认知力、控制力、协调力等情感能力的提升为内容,以培养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的一种新型教育范式。[2]它有利于调动和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智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刀光剑影的斗争史和光荣史,有许多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大学历史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商,也要培养学生的情商,通过精心选择中国近代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确立后20余年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和道德滑坡等消极现象。社会上的一些功利主义因素也开始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影响到了“象牙塔”里的师生关系:个别师生关系甚至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这就要求认真对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生关系,建立纯洁、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切莫让金钱玷污了本该纯洁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历史学专业招生人数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对于为数不多的史学热爱者更应倾注极大的热情。

二 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学习以及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和人格魅力。

韩愈曾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21世纪的一名大学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这样才具备“传道”的资格。其次应该具备娴熟、精湛的专业知识,形成较高的教学教研水平,这样才能在“授业、解惑”中游刃有余。再次,在人格培养上,对待自己严格要求,勇于进取,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勤奋认真。为了提高自身素质,笔者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基础上,又于2007-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并获得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使自己教学科研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也激发了本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中国近代史授课过程中,应以朋友般的循循善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多为“80后”及“90后”,其个性出现了新的特点:由于大部分是“孤独”的一代,亲情友情的缺失,他们有的因为对交往缺乏兴趣而不善交往,有的自视清高或惟恐在交往时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交往。这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作为70后的教师,笔者努力缩减和他们的“代沟”。在课下和他们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生交朋友,真心关爱他们。真诚而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了解学生是不行的。因此,每当为一个新班级讲授中国近代史时,笔者都争取在最短时间,把班上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摸清,一一整理出来。首先“了解观察,详细记录,认真分析”,其次“把握关键,因人施教,因势利导”,这样在课堂讲授时更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赢得学生信任首先要学会尊重和关爱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信和对老师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正常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实施情感教育,抓住了学生的心,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3.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教学特色。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更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其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尽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已经远去,但通过教师的语言,可以去构造一个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境界,如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描绘,可以激发大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而在“甲午中日战争”陆战中,日军占领旅顺,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街头尸体堆积如山,仅留下36人掩埋尸体[4]的讲述,则激起了他们对日军的谴责和愤慨。此外,适当的语言艺术如民谣、对联等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感染带动学生,增强语言的效果。如“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能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统治的腐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对联则会引起大学生对林则徐高尚情操的崇敬。

其次,教师在运用情感教学时,还可以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构造更加丰富的情感效果。教师在材料的选择和情境的构造上,一定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不能以过分渲染的方法来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同时情感教学的运用要与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知识认知水平相符合,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但仍有很多想法和认知很不成熟,所以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恰当的引导。如在讲述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条约和贪污纳贿的罪行时,立场一定要坚定,但是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曾经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有全面客观的了解,才能有爱憎分明的立场。

再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配合教材内容选取有关的电影、录像片断,像“林则徐”“甲午海战”等,组织学生观看,还可配合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节日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报告会,编历史手抄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和图片展览等,在“细雨润物”中培养学生良好而丰富的情感。

三 情感教育的应用效果与注意事项

在连续几学年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笔者统计了本系5个教学班级的学生参与情感教育的应用实践的满意度。通过对2006至2010年的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的统计,2005级本科和专升本(55人)、2006级本科和校内专升本(60人)、2007级本科(48人)、2008级本科(35人)、2009级本科(30人)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分别是76.4%、83.3%、89.6%、91.4%、93.3%。从中可以看出,2007、2008、2009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效果明显,2005、2006级学生相对文科学生满意度略低。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2007、2008、2009年招生人数较少,与他们接触、互动较多,比较容易取得满意的效果。最低的满意度出现在2005级学生中,这主要是由于专升本学生来源于山东省各个高校,所开课程不一,出现了“众口难调”的局面,导致满意度下降。但总体而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教育目标的设计要具体明确,空洞、大而无当的目标设计在课堂上无法具体操作实施。[5]如“培养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勇敢面对并积极克服困难的进取心态”这种情感目标设计较为抽象,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应该把情感正确的目标放在具体环境中设计,如在学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通过讲授主动放弃大总统职位的孙中山,在袁世凯专制独裁和称帝后又毅然发动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及反对段祺瑞独裁的护法战争等情景,孙中山愈挫愈奋、勇敢面对并积极克服困难的进取心态就深深地打动了大学生,从而培养起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2.情感教育内容还应与个人需求相联系。大学生的需求很多,其中一项主要需求是养成较高的专业素养,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讲述詹天佑的事迹——赴美留学,刻苦攻读,获得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回国后以过硬的本领修建了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为祖国赢得荣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理想,像詹天佑那样既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又能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

实践证明,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将情感教育融入到中国近代史课程之中,不仅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情感淡漠状态,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交流之中传递知识,推动研究性教学活动更好的发展,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2]张中飞.情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J].浙江学刊,2011(6).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12.

[4]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205.

[5]陈志刚.试论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3).

猜你喜欢
近代史师生关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