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3-04-07 08:19陈仲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舜帝文化

陈仲庚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一 文化“固本”与舜文化之历史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弘扬”绝不是单纯的文化挖掘和文化继承,而是固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固本”是从文化传统的精华出发,“开新”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二者的结合,也就是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

要“固本”就得找到“本”之所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追索其渊源,探究其精髓,无疑要到被称为“中华人文先祖”的舜帝那里去寻找答案,或者说,舜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本”之所在。《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伦理政治文化,所以这一句话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反映了上古农耕文明由萨满(巫)政治向德治政治的转型;二是说明了由舜帝所奠定的文化传统——中华道德文化的主流特征。

道德当然不是由舜帝所首创,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舜帝的贡献在于,他极大地丰富了道德的内涵,将其发展成道德与政治二位一体、个人奋斗与国家治理二位一体的治国模式,也许这一模式是由春秋战国之际的文人们总结出来的,但舜帝作为一个终身践履者和推行者,其首创之功是不能抹杀的。舜帝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树立榜样,以使德性、德行、德治被众人所明瞭,或通过潜移默化影响众人,或通过教化让众人所接受,最终促使大家身体力行,实现天下为公的世界大同。这是舜文化之历史价值所在。

二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范畴与实践路径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主要有“诚”、“孝”、“中”、“仁”、“和”等范畴,将这些理论范畴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体现在个人奋斗与国家治理的共同目标中,就是儒家所总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

(一)“诚”以修身

在舜文化核心价值观中,“诚”是最基本的一个范畴,既是政治实践的起始点,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建构基础。

《尚书》记载,舜帝不仅把帝位让给了大禹,还把治理国家的“十六字心传”授予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段话的关键是“允执厥中”,《说文》云:“允,信也”,“信,诚也”,也就是说,在国家治理中必须诚实、诚信地坚持“中道”,才能保证“人心”平和,社会平稳。《尚书·舜典》云:“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这里的“惟允”,既是舜帝强调自己的“政令”要讲诚实、诚信,也要求别人在“出纳”(传达)时也必须讲诚实、诚信。可见,在舜文化中,“诚”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范畴。

什么是“诚”?儒家有过不同层次的解释。首先,作为道德内涵的“诚”,主要是指诚实守信,这也就是孔子所要求的“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其次,作为哲学内涵的“诚”,主要是指天道与人道的自然真实性。《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尽其性”,就是充分地显现自然本性,人与物都有这种自然本性,而且是相通的,因而人只要能“尽其性”,就可以与“天地参”,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人如何才能做到“尽其性”?其前提是树立“素位而行”的生活态度:“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素”是指平易、平常,“素位而行”也就是用平易、平常之心来对待自己所处的地位,从实际出发,做自己本来该做的事情。富贵者应该以富济贫,贫贱者应该安贫乐道……在上位的人不能欺凌于下,在下位的人也不必攀援于上,各人都要严正地要求自己而不必求于他人,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这就是真实自然的人生。

(二)“孝”以齐家

舜帝在年轻时以“孝”著称于世,他在“父顽、母嚚、弟傲”乃至“皆欲杀舜”的险恶环境中,仍能做到“顺适不失子道”、“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史记·五帝本纪》),这确实体现了他以“孝”齐家、以“孝”兴家的韧性与智慧。舜帝之“孝”,与后世所说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是有天壤之别的,因为他的目的是以孝去感化父母兄弟,他的宽容和忍让是为了求得家庭的和睦,而不是以“死”去博得孝名。所以,舜帝行孝是求“实”,而不是求“名”。同时,我们从舜帝之孝中还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是很难用理性的分析去判别是非曲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宽容、忍让与谅解,乃是化解家庭矛盾的最好办法。舜帝对此深有体会也深谙此道,所以他在践帝位之后极力推行“以孝治天下”,孝道行则家和,家和则社会和、国家和、天下和。应该说,人类社会只要有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存在,舜帝的孝道就有它的永恒价值,因为以孝求“和”、“家和万事兴”应该是人们协调家庭关系的一个永恒主题。

(三)“中”以治国

舜帝特别强调国家的治理要“允执厥中”。“中”的涵义是什么?《说文》云:“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别于外”是指“中间、中心”,“别于偏”是指“中正、中和”,其运用效果则是“适宜、恰当”。《论语·尧曰》:“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中庸》亦云:“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清华简《保训》篇记载周文王的遗言云:“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综合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归纳为三层意思:其一,治国的要领是诚实、诚信地坚持“中道”;其二,用“中”的方法是先把握“过”与“不及”的两极,然后选择最为中正、适宜的原则去做;其三,用“中”的目的是以民众的需要为准的,既要解除“四海困穷”的物质困境,也不能违背庶民百姓的愿望,以消除“人心惟危”的精神危机,还要顺从于客观事物的阴阳变化。其效果就是要让民众生活富裕、心境平和、物产丰富。

从根本上说,“允执厥中”所追求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其实就是为了保证一种适度的平衡。这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就个人而言,既指性格的平衡(如“直而温,宽而栗”),也指心态的平衡(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社会而言,既包括物质需求的平衡,也包括精神需求的平衡;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既体现在尊重客观事物阴阳变化的规律上,也体现在对规律的掌握和适度利用上。总而言之,坚持“中道”的目的就是要让个人的心境平衡、社会的需求平衡、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了这三大平衡,也就实现了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因此,“中道”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目的论,它贯穿于修、齐、治、平的全过程,是核心中的核心。

(四)“仁”以平天下

天下大治是治国的基本目标,其最高目标则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这就需要治国之君能够诚实地树立“仁”的理念并能诚信地践行之。

《礼记·礼运》篇曾盛赞尧舜时代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但篇中只是列举了“公天下”与“家天下”的不同现象,并没有分析其中的思想缘由。《郭店楚墓竹简》中有一篇《唐虞之道》,对此作了说明:“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在这里,“禅”与“传”是对立的,尧舜是“禅而不传”,其基础则是“利天下而弗利(家)”,这显然是“天下为公”的表现。与“禅”对立的“传”虽弃而不论,但意思很明白,“禅”是让他人,“传”则是传给自家人,是“天下为家”的表现。其次,在道德范畴上,篇中标举了“圣、仁”二德,“圣”是“禅而不传”,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仁”是“利天下而弗利(家)”,是内在的思想修养。因此,“圣”也可以说是“仁”的表现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范畴,这也正是舜文化德性、德行、德治理念的体现。

舜帝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胸怀,表现出天下为公的崇高思想境界。舜帝的一生,不仅建立了以仁、孝、诚为内核的公众伦理,而且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的“禅让”,正是“权为国之公器”仁爱思想的最好体现,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最佳范例。

(五)“和”以育万物

舜帝开创了“乐教”传统,所谓“乐教”,其作用不仅能使年青人(胄子)形成好的秉性和人格,还能实现“神”与“人”的和谐相处。舜帝为什么这么看重乐教呢?这与有虞氏的世职恐怕是有关系的。《国语·郑语》载:“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这里的虞幕即是舜帝的祖先,这句话的意思按照韦昭的注释是:“协,和风也,言能听知和风,因时顺气,以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可见,作为乐官的虞幕,其职守不仅仅是精通音乐,还要能听出和风的到来,以助生万物,这就与当时的农业生产联系了起来。而协风的到来,正是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也是一年收成的希望所在,可见乐官职守的重要性了。

虞幕听协风,与“礼仪之邦”有何联系呢?《国语·周语上》称:“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瞽”为乐官的职衔名,也就是说,在瞽告知协风到来之前五日,王与百官就要进行斋戒并举行隆重的礼仪;这种礼仪,要按照等级秩序从王到百官再到庶民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仪式的进行当中,还会伴有相应的音乐,庄严肃穆的仪式相伴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利于驱除心头的杂念,形成统一的思想感情,进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局面。因此,如果说舜帝的祖先从虞幕到瞽瞍所重视的是音乐与“协风”亦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到了舜帝这里所重视的则是“乐教”与人格培养、与和谐的政治局面的关系。《吕氏春秋·察传》称:“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这里的“八风”显然已不是指自然之中的协风,而是指四面八方的民风民情;夔通过音乐教化——自然还要配合相应的礼仪仪式,宣扬舜帝的德性、德行和德治理念,于是使“天下大服”,实现了和谐如一的天下大同。后来的儒家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地位。

以乐教的形式来培养人格,并进而开创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正是今天的审美教育所应该继承的传统。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这种“自由自觉”的体现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也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从根本上讲,人的生存也就是一种审美生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在审美状态下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就是充分运用审美的巨大感染力来陶冶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愉悦人的身心,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进而促成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

三 巴黎“警语”与舜文化之现实意义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发出“警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此话的最后一句应改为:“去舜帝那里寻找智慧。”改动后的表述才更为准确、妥当。因为孔子是“述而不作”,不过是“祖述尧舜”,主要是复述舜帝的智慧。只有舜文化才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真正源头,几千年世代相传、根深叶茂地屹立于中华大地。中华民族本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由于舜帝推行的道德教化,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这就是舜文化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

巴黎“警语”也在提醒我们:中国的救国图强,经过了百余年向西方学习的政治实践以后,现在需要进行回顾总结,需要更多地从中国原有的文化遗产中寻找思想资源;而舜文化作为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与中国当代社会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因而更具有借鉴意义。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讲,归根结底是要改造人的世界观,而世界观改造的核心又是价值观的更新;舜文化核心价值观,恰好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我们提供有效的借鉴,尤其是对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直接的借鉴意义。这既是固本,也是开新,是舜文化之现实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舜帝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天下为家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谁远谁近?
运城盐池古诗中的舜帝文化符号
中国最早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