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作不如前作的原因探析

2013-04-07 22:47辜少强
关键词:续作还珠格格定势

辜少强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教材处,广东 广州 510091)

续作不如前作的原因探析

辜少强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教材处,广东 广州 510091)

给名篇佳作写续集这种现象古代有之,现代也有之。然而不管由谁来续和怎样作续,续作的成就往往无法超越前作。原因在于被前作牵着鼻子走;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而作续;借用前作旧瓶装新酒;思维定势导致读者对续作的高要求;艺术的无法重复决定续作的“不得人心”,以及某些作者带功利性而作续。

续作;原因;探析

文学上有一种现象,就是给名篇佳作写续集。这种现象古代有之,现代也有之。比如 《三国演义》之后有《后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有《水浒后传》《后水浒传》,《西游记》之后有《南游记》《北游记》《东游记》,《红楼梦》之后有《红楼圆梦》《红楼续梦》;《家》之后有《春》《秋》,《林海雪原》之后有《山呼海啸》《桥隆飙》,《青春之歌》之后有《芳菲之歌》;《阿Q正传》之后有《阿Q后传》,《还珠格格》之后有《还珠格格2》《还珠格格3》等等。

为名篇佳作作续,从作者来看,有两种情况:1.由本人作续;2.由他人作续。从内容来看,也有两种情况:1.续作是前作的继续;2.续作只是借用前作的人物名字。但是说来有趣,不管由谁来续和怎样作续,续作的成就(思想也好,艺术也好)往往无法超越前作。雅俗共赏的《三国演义》很风行,但续作《后三国演义》却无人问津;武松打虎、逼上梁山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李俊、童威、童猛后来还到“国”外去自立为王(见《水浒后传》),也不知道宋江、卢俊义后来还转生为钟相、杨么继续反贪官(见《后水浒传》);你问孙悟空、猪八戒是哪部作品里的人物,肯定没有人会回答说是《南游记》或《北游记》或《东游记》里的人物;《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更是《红楼圆梦》《红楼续梦》所望尘莫及的;问巴金的代表作是什么,读者肯定会回答说是《家》,而绝不会说是《春》或《秋》; 《芳菲之歌》的“知名度”远远不及《青春之歌》;很多读者也不知道《山呼海啸》《桥隆飙》是《林海雪原》的续篇;《阿Q后传》仅仅是借用鲁迅笔下阿Q的名字,学习鲁迅的诙谐写法;《还珠格格3》再也没有象《还珠格格》刚上映时那样全国观众一片狂热。总之,续作根本就比不上前作,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一 被前作牵着鼻子走

对经典的崇拜心理是续写的重要因素。既想一试身手又难于另辟蹊径,那就只能选择跟风。一部作品大热,立刻就会有大量类似的作品跟进,许多续作不仅内容,甚至连情节都雷同。毫无疑问,这是原创力丧失的表现。好的续作,本质上是要求创作者拿出自己源自内心的真正创造力来写作的。哪怕是不经意跟风,创作者也须有自己的审美和坚持。一味跟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只能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

给前作作续,当然要求按前作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逻辑来创作,始终保持与前作的“连贯性”“一致性”,它的人物、情节、手法、主题……就必须有节制地刻划、安排、表现和发挥,这就妨碍了续作的再创造。也就是说为了照顾前作所定下来的框架、思路、模式,续作者就不得不削足适履,顺着前作指引或暗示的“套路”写下去,这就使续作先天不足。《春》《秋》《芳菲之歌》《还珠格格3》便存在这种情况。特别是《红楼梦》的续作,或抄袭原著,或彼此间抄袭,或抄袭其他小说,从人物命运的安排到情节的叙述,无不如此。

汤显祖云:“今之为士者,习为试墨之文,久之,无往而非墨也。犹为词臣者,习为试程,久之,无往而非程也。守惟制举之文,令勉强为古文词、诗歌,亦无往而非墨程也者。”在当时人文政治环境的长期渗透影响下,一部分人很容易选择借现成题目和基础为原书作续,对他们而言,这样做起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离开了现成的题目与原作的框架,他们就很难措笔了。

续作者在作续时过分强调“倚山立柱”原则,往往推前作为“山”,视续作为“柱”,无“山”则无“柱”可倚之处,无“山”则无“柱”可通之源。这就难怪续没有一部可与前作相抗衡,更不必说胜于前作了。原来续作者一开始就没有超越前作这种奢望。

二 对前作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而作续

从创作的角度看,续作不敌前作屡见不鲜。在前作的基础上进行“狗尾续貂”,鲜有成功范例。“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使千古之诮。”(《李笠翁曲话》)可见,模仿对模仿者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不幸。艺术也一样,最忌模仿,一模仿便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模仿是指在没有外来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保持相同。而由于是续作,便不能不对前作有较大的模仿性,这就决定了续作的永不如前。而且,作为模仿后的作品——续作,其对前作的精神所在、精华所系肯定存在着理解和把握主题(深化)、人物(再造)、故事(延伸)等问题,由于是续写别人的作品(由本人作续的,则是续写自己以前的作品,时间一过,恐怕以前所想所定的东西,也会变得模糊),就难免会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而在这种情况下勉强作续,便只能牵强附会续出“牛头对马嘴”的作品,“画虎不成反类犬”。《红楼梦》的续作便是这样。《红楼梦》其超出前人的地方,正在于它的真正悲剧性,然而续作者却硬要把它的悲剧性改成喜剧性,成为《红楼圆梦》《红楼续梦》之类的东西。这样来把握《红楼梦》的精神所在、精华所系,怎么能使续作压倒前作呢?

三 借用前作旧瓶装新酒

中国人确实有发愤著书的传统,“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嗟乎!我知古宋遗民之心矣。穷愁潦倒,满眼牢骚,胸中块垒,无酒可浇,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也。”(陈忱《水浒后传序》)

此类续作,均是借题发挥,或叫旧瓶装新酒。有些续作者,因为阅读前作而生种种想法,或反对原书的主旨,或不满人物的结局,或遗憾于情节的残缺,或希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念与追求,或想籍此直抒胸臆,等等,而借用前作,表达的是自己的刻意安排,闪耀的是自己的思想火花。“是书虽借经《西游》,实述平生阅历了悟之迹,不与原书同趣。”(天目山樵《西游补序》)“借生花之管,何妨旧事翻新;架嘘气之楼,许起陈人话旧。”(归锄子《红楼梦补自序》)这里不管是作者自述,还是他人评述,无不突出一个“借”字。

这类续作,只是借“壳”而用,说得不好听是作“茧”自缚,与独树一帜的创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根本无法破“壳”而出,越往下续步履会越发沉重。这类续作难以在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其影响力大打折扣。过去描写的是好汉与猛虎近身的殊死肉搏,而今叙述的是帅哥与拔了牙钝了爪的老虎在草坪上尽情嬉戏。因此,作续时如果装的“酒”太“新”,则会深陷泥足,贻笑大方的。

四 思维定势导致了读者对续作的高要求

有作续必要的作品,肯定是深受欢迎的作品,正由于它已在读者的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读者对续作的要求便会很高,这就决定了艺术成就没能大大超过前作的续作便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欣赏,更不用说那些跟前作是“水平相当”的续作了。这是因为原有读者在前作高超艺术的感染后,已形成思维定势,对该部作品留下了一个“维纳斯”印象;人脑中一旦有极为崇拜的形象,当续作续得很一般时,其艺术感染力不足于改变读者的原有看法;当续作续得很好时,读者也不会改变原有的看法。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续思维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即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一直按照同一种方式来理解、记忆问题,久而久之,就在思考问题时形成一种习惯,使人只想到一个方面,形成思想上所谓的“偏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思维过程中使用某一认知方式进行判断,重复的次数越多,越有效,那么,在新的相似情境中就会优先运用这一方式。它是思维的“惯性”现象。定势思维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策略,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思维习惯,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原有思维活动会对新的思维活动起错误的引导作用,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判断者步入误区。

这就是说,思维定势既有自觉的习惯性,又有强大的排外性,它不仅不会根据客观事实改变既定的结论,反而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找出种种的理由变本加厉地巩固原有那个结论,对续作持更偏颇的看法。比如《水浒后传》本来是续得不错的,然而尽管如此,它还是无法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读者由于思维定势而对续作的高要求造成的。

五 艺术的无法重复决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续作的“不得人心”

一部作品,能够成为杰作,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换了一个时代,环境改变了,便无法产生那样伟大的作品。艺术没有办法重复!例如神话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不仅和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相联系,而且同社会发展的不发达阶段相联系。因为神话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征服自然的产物,当自然实际上被征服的时候.神话便不存在了。正因为产生那样的社会历史条件消逝了,神话这种艺术形式在古希腊达到的完美程度才是不可企及的。这就给我们以启发:作品成为伟大之作,除了本身的辉煌艺术创造之外,更主要的是决定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力水平,在另外的历史时期则不能产生,当然也就无法被企及。在这个意义上讲,“唐之后无诗,宋之后无词,元之后无曲”是对的。

在鲁迅的时代,阿Q的所作所为跟当时时代环境、社会生活要求(主题要求、审美要求)是合拍的,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在的时代,阿Q的所作所为或许跟现在的时代是相似的,但由于现在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审美情趣改变了,这就决定了现代人更关心的是当今生活条件下的人物及其活动和由此而构成的故事;怀旧感古,只能作为一种消遣。只有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鲁迅其人其作品。特定的年代诞生特定的人物和经典是必然规律。

六 某些作者带功利性而作续

毋庸讳言,一些作者急功近利,为获取丰厚利润而作续,这就不能不影响续作的质量。比方说,一部边拍边播的电视连续剧,只要前头几集叫座了,就会一集接一集连绵不绝地拍下去,哪怕是拍成百集长剧了也仍然不肯“挥刀斩尾”,直到观众怨声载道,片子快要被“嘘”声淹没的时候,才肯很不情愿地鸣金收兵。至于那些拍完再播的电视剧,一旦播出后引起轰动,就会不断拍续集,不落得“夹着尾巴逃走”的下场是不肯作罢的。《还珠格格3》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续作是把“双刃剑”,安排妥当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理不好的话,就只能事倍功半,轻则惹来“口诛笔伐”,重则成“千夫所指”,自砸金招牌,原本完美的“句号”被无数的“感叹号”和“问号”所替代。

笔者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并不是向续作者泼冷水,更不是主张不能为名篇佳作作续,而是想以此请续作者在作续时适当考虑这些因素,以便使续作后来居上;也请读者在阅读续作时,尽量抛开定势思维和先入之见,客观地看待续作,做出恰当的评价。

[1]黄强.明清小说多续书原因新探[J].明清小说研究,2007(2).

ClassNo.:I206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AnalysisofSequelWasInferiorComparedtoOriginalWorks

Gu Shaoqiang

(Teaching Material Office,Guangdong Radio amp; TV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91,China)

It is true that the sequel of a famous literal works is not as good as the original one whatever in quality or in artistic level because of the sequel has to follow the steps of the original works . Another reason is on the part of the readers who requires more higher degree in the artistic level for a sequel of a literal works as well as the utilitarian motivation of a author in his writing.

sequel;causes;analysis

辜少强,助理研究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文学,高教管理。

1672-6758(2013)01-0112-2

I206

A

猜你喜欢
续作还珠格格定势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年内第三大碗“麻辣粉”到期今日央行续作会否“上桌”?
基于TED TALKS的“续作”变体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互动协同观的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新版《还珠格格》将于2019年启动拍摄
《还珠格格》播了二十年,竟然暗藏穿帮镜头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
《红楼梦》中的悲剧基调与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