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化属性及水文化研究的提出

2013-04-09 09:06李宗新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3年9期
关键词:水利文化发展

□ 李宗新

提出水文化的概念,是因为水具有文化属性。应该如何认识水的这种文化属性呢?属性,是指某种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水,本身并不是文化,而是一种自然的物质,有其自然的属性,如水是一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的结合;在正常温度下,水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透明液体;在摄氏零度以下变为固体,100度以上变为气体,如此等等。但是,当水一旦与人发生了联系,就显示出它的文化属性。水的文化属性是在水与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说,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

一、水的文化属性

(一)善利性

我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善利性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水是万物的本源。管仲说:“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孔子说:“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刘向《说苑·杂言》)水是生命之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因水而有生命、有生气、有创造、有财富,整个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多姿多彩。一旦水少、水脏和无水,整个世界将会令人窒息和黯淡无光。

2.水是经济的命脉。水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为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有水的印迹,都有水的贡献。现代社会,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更加显著。正如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应该把水利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3.水是道德的象征。人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治理,得到了启示、灵感、智慧和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了具有水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说:“上善若水。” 意思是说,水好比善的最高境界。老子把水的善性归纳为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孔子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引用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就是说孔子见到大水必须去观赏,是因为水好比君子,具有道德、仁爱、义气、智慧、勇敢、明察、包容、善化、公正、度量、意志等11种美德,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二)危害性

《管子·度地篇》中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 这是对水“危害”特性的深刻论述。这个世界也因水而有灾荒、有忧患、有贫穷、有不安,甚至引起战争,因而成为人们的心腹之患。故有人把洪水与猛兽并列,称洪水猛兽。

(三)辩证性

世界上很少有一种物质像水这样“利”与“害”都很显著,而这种“利”与“害”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水的危害具有双重性。严重的水旱灾害,就会造成民不聊生、兵燹四起、社会动荡,甚至造成政权更替,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而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又会激发人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风雨同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除水害,兴水利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世世代代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广大水利职工是除水害、兴水利的主力军,在除水害,兴水利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水利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水害。由于人们节水意识的淡薄,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淡薄,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这一切都使水资源本来就短缺的现状雪上加霜。

二、水文化研究的提出

水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有人类的存在就有水文化的光辉。水文化研究,就其单项而言,如水利史、治水方略、水利管理等应该说古已有之。但是,把水文化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提出来,把水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持续地进行研究,而且己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确定这个时间原因有三:一是提出了水文化的概念,并赋予了一定的内涵;二是从那时起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水文化的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三是水文化的探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

水文化研究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背景:

一是社会背景。水文化研究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生重大转折以后提出来的。1978年11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和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从而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重要精神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济的繁荣必然要在文化上得到反映。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起步时期,一场“文化热”在全国迅速展开。当时,企业文化蓬勃展开,出版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豆腐文化等行业文化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水利行业有不少人也在思考:水利行业能否有自己的文化呢?

二是行业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水利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水利为社会”、 “社会办水利”、“大水利”的思想纷纷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水利、关心水利工作。特别是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依法治水的新阶段。法律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进入了以文治水的新阶段。

正是在当时全国“文化热”的大背景和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条件下,水利宣传工作者萌发了从文化的视角做好水利宣传工作和以文化的力量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想法,“水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水文化研究”的提出,是表达了水利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希望以文化的力量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一种心愿,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猜你喜欢
水利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