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产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3-04-10 21:22陈松波
黑龙江水产 2013年6期
关键词:通识水产课程体系

韩 英 陈松波 王 琨

(1.东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对本科教育人才的实际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根据教高[2007]1号文件提出的培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人才的要求,现代水产高等教育不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层次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特定的培养模式总是服从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基本定位从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向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从培养“对口人才”向培养“适应人才”观念转变。

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水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将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均定为“培养水产科技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水产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本科教育趋于大众化、普及化,其“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已名不符实。本科教育的重心在素质教育,强调基础性,强调培养一般性专门人才或复合性人才,强调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研究生教育重心在专业教育,更强调学术性,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强调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专科教育则强调“技能性”,强调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渔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够在水产科研和经营实践中娴熟运用水产科技与管理知识,处理各种水产科研和生产问题的人才。据此,我校水产养殖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及时调整,由过去“培养具备水产动物、植物增养殖以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治、育种、渔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渔政和水域环境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改变为“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生产科学各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水产动植物增养殖、水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开发等工作,并有创新精神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水产养殖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着水产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决定着水产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努力方向。

二、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两大部分。本科教育的毕业生有两个去向,即进入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和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实际工作。因而,本科教育既要重视基础教育,又要注意拓宽专业口径,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变两头小(基础课、选修课)、中间大(专业课)的“橄榄型”课程结构为两头大、中间小的“腰鼓型”课程结构。构建符合现代水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应具备多向性、高弹性、实用性的特点,更应遵循以下原则。

1.加强通识教育 提高人才素质

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也是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高素质人才目标的重要措施。

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改革本科传统教育模式的关键。人才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均要通过通识教育得以实现。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加强大学的通识教育有助于为人的素质形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校水产养殖专业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原有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人文科学、艺术和综合类的通识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由原来的70学分增加到76.5学分。对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专业素质以及扩充素质(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2.注重学科交叉 优化知识结构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渔业科技在形成自己完整体系的同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不断向渔业科学渗透、交融,从而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广泛的应用,为水产科学技术研究开拓出许多新的领域。传统的渔业概念和内涵在改变,工农业界限渐趋模糊。

现代水产科学在学科分化与更新的同时,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实现自然科学学科、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交叉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在新制定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学生提供了30余门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大部分为生物技术、动植物生产、经济、经营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为适应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能力常常成为人才选择的重要标准。因而,必须要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受到多方位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了“1个中心+5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中心,通过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科研实践五个环节,使学生受到多方位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实验课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设立了开放性实验课程;在生产和毕业实习中实行“双师”(校内、校外导师)指导下的“顶岗式”实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上述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突出办学优势 鲜明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新时期高等教育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以及学校“以特色求生存,以贡献谋发展”的办学思路,在确定立足于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我校水产养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强化了优势课程,设置了特色性课程,体现了鲜明的专业优势、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突出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

首先是专业优势突出。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极强的教学实力,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与其他水产院校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面对人才市场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高级人才匮乏的局面,我们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的传统优势,以形成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优势。

其次是区域特色鲜明。东北农业大学地处黑龙江省,冷水资源丰富,具有养殖冷水性鱼类的传统和资源优势。目前冷水性鱼类的养殖几乎遍及全国,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渔业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黑龙江省也已成为全国冷水性鱼类的繁育基地、养殖推广基地和科研基地。因而,我们在课程设置上独树一帜,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冷水性鱼类养殖学”这门专业课,并作为特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毕业生具有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基础,人才特色鲜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另辟蹊径,增强了竞争力。

此外,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现代水产养殖生产方式已向集约化、工厂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设施渔业将成为一个打破城乡界限的新兴产业,是未来高效渔业发展的必然。为此,我们重点建设了另一门特色专业课—“设施渔业”,以期使学生具有现代化的水产养殖知识与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5.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旋律,能力培养成为核心要素。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自主学习也是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

在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中,要遵循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原则,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供较为宽松的空间。现有的课程体系必须重新组织,使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适应个人的选择。课程设置应有整体性和连续性,避免教学内容之间互不连贯。在总体课程设置以及每一门课程内容都要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余地,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

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三维渗透式”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卓越人才的目标。

1.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专业课程结构采用“3+4”模式,即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3个板块,形成生物学—动物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化学—水化学与水生生物学—水域生态学,鱼类生理学—微生物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水产动物育种学4条纵向课程链。

2.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随着现代渔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水产高等教育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已明显地落后于水产实践发展的要求。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拓宽学生就业面的需要,我们对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新的专业教学内容融入了集约化养殖、水产品质量、都市渔业、水产资源与环境等新兴专业领域。及时更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知识点的增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我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今后,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

猜你喜欢
通识水产课程体系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