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谋定“十三五”规划期经济发展主要指向的研究——以青岛市为个案

2013-04-11 00:32郭先登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9期
关键词:十三五青岛经济

郭先登

(青岛社会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11)

“十二五”规划期已进入后半程,按照惯例,中国的城市陆续开始思考研究“十三五”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首先需要以新思路、新气魄、新举措、新模式,谋定经济发展战略指向。笔者从青岛建设成熟型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个案研究出发,提出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城市谋定“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指向,打造中国城市经济升级版。

一、按照“两个目标”,青岛“十三五”规划期及到2050年经济发展指向是要形成世界一流城市格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GDP接近或达到2万亿元;2030年GDP实现翻一番,达到4万亿元;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GDP超过10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党和国家已经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青岛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十三五”规划期及到2050年要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指导,经济发展指向就是要建设成熟型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形成世界一流特大型现代化国际城市格局。

一是大数据时代,比较与解读数据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城市经济运行的质量,更加深刻地谋定城市未来的发展。

2012年青岛市完成GDP7302.11亿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列广州13551亿元、深圳12950亿元、成都8139亿元、武汉8004亿元、杭州7803.98亿元之后,位居第6名,在全部城市排序中列无锡7568.15亿元之后、位居第12名;人均GDP94887元(折合15032美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列深圳123247元(折合19524美元)、广州105909元(折合16778美元)、大连102216元(折合16261美元)之后,位居第4名。

2012年青岛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53.9亿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成都5890.1亿元、大连5654.1亿元、武汉5031.25亿元、南京4683.45亿元、西安4243.43亿元之后,居第6名。

2012年青岛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6亿美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大连123.5亿美元、成都85.9亿美元、杭州82.65亿美元、沈阳58亿美元、深圳52.9亿美元之后,居第6名。

2012年青岛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4.5亿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广州5977.27亿元、深圳4008.78亿元、武汉3432.43亿元、成都3317.7亿元、南京3080.58亿元、杭州2944.63亿元之后,居第7名。

2012年青岛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0.18亿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广州4300亿元、宁波1536.5亿元、深圳1482.08亿元、武汉1397.74亿元、杭州859.99亿元、成都781亿元、大连750.1亿元、南京733.02亿元、沈阳715亿元之后,居第10名。

2012年青岛市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45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深圳40742元、广州38054元、宁波37902元、厦门37576元、杭州37511元、南京36322元、呼和浩特32646元、济南32576元之后,居第9名。

2012年青岛市在中国城市竞争力四个主要项目中排序比较如下:“可持续竞争力”项目,列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杭州之后,居第8名;“宜商城市竞争力”项目,列香港、北京、上海、广州、佛山、苏州、深圳、武汉之后,居第9名;“和谐城市竞争力”项目,列香港、澳门、济南、西安、深圳之后,居第6名;“信息城市竞争力”项目,列上海、广州、香港、北京、深圳、杭州、无锡、南京、重庆之后,居第10名。

2012年末青岛市在副省级城市专利项目排序中,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累计达到5694件,列深圳53820件、杭州21089件、南京17005件、广州15373件、武汉13455件、西安12066件、成都11297件、哈尔滨8280件、沈阳8115件、济南7380件、宁波7017件、大连6389件之后,居第13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累计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密度两项指标均居第14名,但是,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密度年度增速指标,仅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达到45.10%,居第2名。

二是强化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

以建设成熟型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为指导,以建立理想的城市生态结构为目标,使主城与新城均衡“发育”,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及楼宇经济集群;构建与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中心和蓝色硅谷、具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的国际文化都市、若干关键领域掌握“国之重器”的国家战略性新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立体化交通联动推进的国际物流中心、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海洋旅游名城为标志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城市生产力布局中,要高度关注PM2.5的污染问题,以最强化的措施,从根本上避免“PM2.5危机”的出现,将城市建设成为品质宜游宜居之城。

“十三五”规划期及到2050年,青岛市要在提高合作水平中推进城市圈经济一体化[1],要在强化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走完行政区划设置这一至今仍然“没有下完的一盘棋”,从发展的视野看,青岛需要顺应城市生产力推动的行政区划所进行的撤县改市、撤市改区、市区合并、区区合并的城市空间管理调整发展规律,胶州市和即墨市改制为“区”是必然趋势;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将平度市和莱西市调整为“区制”,也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把夏庄镇和惜福镇划入崂山区,形成完整的崂山风景区管理格局,是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调整的举措;随着红岛新经济区的发展,必将推动原存城阳区管理空间及部分小区域管理空间的重大调整。

三是强化城市功能区建设。

行政区划设置相对固定化、稳定化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在国家严控行政区划设置调整的情况下,还要驾驭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演化规律,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特色的功能区,在强化城市功能区建设中推进城市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布局。这样做既可以弥补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的迟滞而带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缺陷,又可以通过城市功能区(经济区)的发展,更加科学地实现城市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布局,进而有助于为必须的行政区划设置调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是强化现代化小区域规划建设,高起点打造现代化小区域建设示范区。

要认真借鉴目前各地出现的实现小区域现代化的有益经验,青岛要在城市化和城镇化并举推进中,依托大城市圈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把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2],建设一批“镶嵌”在大城市圈里的镇级小城市和中心镇及新型乡镇[3],使行政全域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格局。“十三五”规划期建设小区域现代化示范区的主要方向是:以青岛主城区为中心建立主城区、新城区、副中心、镇级市、新型乡镇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大城市圈格局;以充分体现未来、科技、人文、绿色的元素,打造一批魅力化与多样化并举的现代化国际化镇级小区域;以处处显现节能、环保、宜游、宜居、品质的生态环境优化的特色,使新城区及新型乡村、社区建设充分彰显建成验收是精品,使用百年成为经典的形象。

五是强化全域“速度模式”推进发展。

二、提高以港兴市水平,青岛“十三五”规划期要完善立体交通体系,综合平衡发展大港口经济;建立适应海湾型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城市经济结构。

青岛拥有的比较区位优势和经济地理优势,决定了城市围绕海湾型国土空间发展生产力,这就决定了城市需要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建立和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海湾型城市经济结构,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物流中心、国家贸易中心、国家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等。

发展大港口经济,几乎是所有城市谋定未来都要确立的发展目标。青岛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物流业大发展的机遇,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以强化物流、方便人流为中心,以无缝连接为目标,适应交通模式多样化、便捷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进入“桥隧新时代”客观所需要的立体交通体系,综合平衡发展大港口经济,加快推进发展连接世界和国内重要“海、空、路”港口的现代综合运输通道,提升中转与集疏能力,使城市成为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最便捷的人流集散中心。

青岛要提升“海、空、陆”港口的开放门户功能,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口岸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富有活力的开放高地和开放园区;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培育和壮大与大港口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加快提升港口金融、商务商贸、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在企业注册登记、融资、跨境交易、服务外包、履约、结算等方面,实现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接轨水平;加快推进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小区域,不断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提高电子商务水平,实现口岸现代化、通关便捷化。

三、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全域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跨越的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阶段,工农、城乡关系由二元化向深度调整与互动融合一体化加快转化的阶段。“十三五”规划期城市要把握好这三个转变阶段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弱化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之间不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通过建设和全面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区,让城乡全体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中国绝大多数省辖市实行的是市管县体制,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主体经济内容之一;都市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青岛“十三五”规划期要从行政全域出发,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实现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都市农村经济全面转型,从发展方式、经营模式、生产手段、产业与产品结构等铸塑都市农业新形象;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镇级小区域中,统筹发展民生和谐、交通出行便利、教育设施齐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等事业;打造产业集中度高、主导产业明确,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富有活力的企业合作组织;打造住宅美观舒适、清洁能源普及、农田连片、清水环绕、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科学、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用水用电用气方便的现代社区型、生态自然型、文化命脉保护型等多种模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罗爹爹便叹着气,说:“当是帮阿里好了。这个伢心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他的姆妈。你也顾念一下他对他姆妈的这片心。”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城市国家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水平。

实践已经证明,长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开放性战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以“根”的理念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率先建成城市国家创新体系,其主要指向是,按照城市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空间功能布局的三个层次,即主体性创新功能区,如“蓝色硅谷”、“信息谷”、“软件园”及总部经济集聚区形成的“蓝色港湾”、商务中心区等;连接城市内外空间的“产学研”大平台;企业建立的“慧谷”等,这三个层次的完整组合,形成“城市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城市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原动力的“源泉”。建设城市级的主体创新功能区,必须着眼于“城”的概念,使之定位成瞄准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应用科技发展方向、代表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基地,成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人才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功能区;实行最有效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100%,绿色建筑达到100%,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科技手段,塑造绿色生态的智慧“城”;精心建设包括优质写字楼、高端主题酒店与宾馆、知名公立和私立名校、国际性医院、图书馆、影剧院、体育中心、专家公寓、绿色生态住宅等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国际品质、舒适便捷的和谐社区和生活研发创新环境。青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特别需要指向的:

一是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是指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智慧产业的发展促使世界进入以共享、交换、协同、系统、控制、智能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时代,建设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基本特征的智慧城市决定了精细化管理赋予了更新的内容。发展智慧产业,要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品,2012年末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突破1700万户;2012年11月11日淘宝全天支付宝交易额即达到191亿元;预测“十二五”规划期末,电子商务交易额可达到18万亿元。“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进入电子商务10强城市行列。

在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要突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充分体现着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流程化,流程事情定量化,定量事情信息化,这是管理文化上的认识飞跃。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聚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斯德哥儿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6:30路边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二是把城市拥有的海洋科技比较优势全面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优势,使青岛不仅是国家的海洋科技城,也是名副其实的海洋产业城,无愧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定位。

五、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不断创造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模式,使开放型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性经济形态。

开放红利是各类红利的倍增因素,开放范围越大,红利倍增效应越大。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后,青岛作为首批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全力实施开放带动发展战略,从三来一补起步到以吸引外资、扩大进出口为主,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使城市经济逐步融入全球化格局之中,2012年末城市经济外向度达到63.2%;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32.5亿美元;进出口总值由1988年计划单列时的2.8亿美元发展到732.1亿美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92亿美元;港口吞吐量达到4.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0万标准箱;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累计额分别达到28.4亿美元、88.3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外包执行额突破8亿美元。实践证明,实施开放带动发展战略,促进了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了城市现代国际化水平的明显提高,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和文明水平的大幅提升。

青岛要在“十三五”规划期以“根”的理论为指导,更加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制定大开放政策,推行大开放举措,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增红利,围绕建立新型的口岸经济模式,实施“五加快”发展转型,即以调整进出口结构为主,加快外贸进出口方式转型,打造国际贸易之城,使城市成为世界最活跃的商品交易之地,加快提高进口商品比重;以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为主,加快转变外贸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更加优质的引资环境,不断提高“宜商城市竞争力”水平,使城市成为外资踊跃投资之地;打造人才之城,使城市成为世界知名的服务外包之地,以创新工艺流程和使用特种技术,实现产品环保化、功能化、复合化为主,加快制造技术升级;以发展创意产业和紧随最新科技潮流为主,加快外经贸科技创新步伐,建立适应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外经贸产品结构;以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加快管理能级提升,不断创新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等外经贸空间布局升级模式,紧紧把握国家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趋势,不断汲取开放“营养”,促使青岛朝着建立富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港目标稳步迈进。

六、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打造青岛制造业发展的升级版。

制造业生态是国家强大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青岛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十三五”规划期青岛极其需要抓住由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世界掀起的新一轮制造业技术革命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升级版,主要战略指向是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要突出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海洋产业;要不求全面,必求关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产业的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巨人型”高地和“巨人型”产品;要发挥青岛拥有的比较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以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并构建成系统性、开放性、网络化的强大基础设施和新的产业结构,因为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信息通讯系统和新能源使用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要针对青岛制造业的弱项,专项策划,取得突破,如节能环保产业,201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6654.2亿元,为2002年的5倍;从2013年算起,未来五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达3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发展超过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重将达20%,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正成为“十三五”规划期及未来10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第二板块,要正确认识发达国家制造业日益显现出“回归本土”的重振趋势,科学评估青岛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成功承接了全球第一次经济大转移,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进入第二次经济大转移时期,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世界工厂”角色开始结束,进入了以现代机械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环保工业和新能源工业等为代表的产业结构重组的新型制造业发展时期,中国将成为新时期国际市场需求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期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本土”的重振趋势不会改变。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美国以“美国制造、美国能源、美国工人技能、美国价值观”为核心内容,逐步强化制造业“回归本土”,这是一种实现制造业生态平衡的回归。如最新潮的谷歌眼镜组装线安装在加州硅谷;苹果公司宣布,把一条Mac生产线移回美国;德国宝马公司投资1亿美元,在华盛顿生产碳纤维材料,然后运回德国,用于生产新型电动汽车等。在“回归本土”重振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挑战,因为目前中美制造业在量上并驾齐驱,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10万亿美元,中国占19.8%,美国占19.4%;但是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则有1亿工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国高10倍。技术上美国的高端技术集约型仍然领先于中国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这样在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中,需要走出制造业振兴新路。青岛作为中国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制造业基地,拥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和行业及企业。“十三五”规划期及2050年,青岛需要科学评估传统优势产业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指导理念上要彻底抛弃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以生产手段现代化、产品结构时尚化、市场运作大众化(简称“三化”)塑造传统优势产业新形象,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5]。

如纺织业需要紧跟国家实施生物基纤维发展战略的步伐,2012年末,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经占世界的半数,其中化学纤维占比为75%。《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0~2020)》和《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要把发展新型纺织材料,特别是超仿真技术以及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具体实现指标是,到2020年超仿真纤维占比为20%,差别化率为75%。青岛需要从拥有的比较优势出发,发展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多样化及规模化生产技术,构建海洋生物基纤维材料技术与产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和标准体系。青岛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和行业及企业的创新升级版,要以制造业生态是国家强大和建设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物质基础为指导理念,从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端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由传统经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带动转变,充分整合各种因素,走转型升级的新路。

七、以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为抓手,以打造现代海洋旅游名城为突破口,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现代化城市的宜居是与宜游密不可分的,实现宜居宜游又需要现代通讯业和公共交通业及园林业的支撑,同时会展业和广告策划业又展现着城市形象的传播力。为此,现代旅游业、会展业、民用通讯业、公共交通业、园林业、广告策划业被统称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现代形象产业”。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区域或城市竞争力强弱的第一标志是,能否形成越来越密集的人流、物流、商流[6]。在这“三流”中列首位的是人流,只有有了强大的人流,才能带动物流和商流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由于旅游经济能够非常有效地满足现代人“人性”本能自觉表现的需要,从而决定着旅游产业具有着吸引越来越多人“群”的强大功能。同时在不断放大“吸引功能”的过程中,使旅游业由“群”的连续“滚雪球”般的凝聚而形成源源不断人流,形成区域或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市场人流源泉的发展规律。当今世界几乎是所有需要发展经济的城市,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建设现代服务经济体系的第一形象工程;凡是临海的城市,都把发展海洋旅游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聚宝盆”[7]。青岛是世界著名的海滨城市,是国内外游客热切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城市拥有的最大本土优势之一是拥有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旅游经济成为城市重要的特色经济之一,成为青岛最大的“无烟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地位,具有永远开拓不尽的发展空间,为此要在“十三五”规划期全面推动建设现代海洋旅游名城,实施三大世纪旅游工程建设,即打造让群众满意、具有示范性和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名副其实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工程;打造充分利用后世园会空间建设“青岛啤酒主题公园”,使后世园会空间成为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文化消费新增长点,成为大众文化消费持久不衰市场空间的工程;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泽山风景区,开拓青岛行政全域山海城为一体旅游新空间的工程。上述旅游经济三大世纪工程的建设,连同青岛原存的旅游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强大的国内外影响力的城市旅游新格局。

会展经济从诞生到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形态,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是同旅游经济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城市“现代形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一个有重大影响力的成功展会同时会形成一个能够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的景区或景点。“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在建设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城市中,打造最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业和通讯业,发展最吸引眼球的园林业和最真诚的广告策划业,构造成现代旅游业、会展业、民用通讯业、公共交通业、园林业、广告策划业于一体的城市现代形象产业运行体系。

八、要坚定不移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举推进,要大力锤炼城市精神,不断创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经济现代化必须与社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三五”规划期谋定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科学把握“党与社”、“政与社”、“社与社”三大关系的发展趋势,以城市民生事业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社会体制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现代化、社会文化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社会平安现代化、城乡社区现代化等为基本标志,建成与城市现代化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化社会结构。

“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不断创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需要大力实施“笑脸工程”。世界上最美的首属大写的“人”,城市的美丽首先人要美,一张笑脸,一道风景;千万张笑脸,千万道风景。正是这千万道风景,使青岛这座美丽中国标杆城市展现着世界最美的“人”。青岛在锤炼城市精神中要大力倡导和持续开展干事创业、出彩人生的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需要营造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出彩人生的环境和机会。因为,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实干才能成就梦想,只有以执着的热血奋斗,用卓越的劳动创造,才能书写城市的光荣,铸就辉煌的业绩,实现出彩的人生。◆

[1]郭先登.在加强合作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人民日报,2013-05-09.

[2]郭先登.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N].人民日报,2012-03-01.

[3]郭先登.建设镇级市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2;(06).

[4]郭先登.关于城市实现生产力科学布局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07).

[5]郭先登.以“三化”塑造传统优势产业新形象[J].山东纺织经济,2013;(02).

[6]郭先登.认识和把握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01).

[7]郭先登.对建设海洋旅游名城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3-05-29.

猜你喜欢
十三五青岛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