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3-04-11 05:26汪春梅金艾裙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汪春梅,金艾裙

安徽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进城务工人员数量逐年递增,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生理和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媒体也经常报道有关留守儿童的恶性事件,党和国家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非常重视。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儿童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现状加以研究,期望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

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留守儿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都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不同,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更多的是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问题,如焦虑、抑郁、乐群性低、自制力差等,要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不少发表在医学杂志上的文章更是从心理问题矫正的角度进行研究,似乎留守儿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问题”儿童,如胡昆等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必须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1]。赵峰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林细华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在恐怖、自责、孤独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3]。邵国祖更是认为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很多家长的心头之痛,成为当前的社会之痛、民族之痛,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顽疾[4]。不可否认,因为隔代教养、父母的补偿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留守儿童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孩子沉迷网络,有的有很强的孤独感、自卑感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不是留守儿童的代名词,非留守儿童也存在这些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留守现象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周宗奎等认为,留守儿童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5]。高慧斌认为,2007年后学者们在注重留守儿童内部差别的同时,也注意到有很多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导致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反而更能适应不利环境,养成了勤劳、节俭、自力更生等良好品格[6]。张佩云认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导致家庭生活环境变化是一种逆境,但处理得好可以对留守儿童起促进作用,能适应逆境的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心理弹性,抗压性也更强[7]。

尽管学者们的观点不同,但都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留守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要引起重视,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任其自由发展。笔者认为,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某些极端个案就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和非留守儿童没有根本区别,他们有快乐的童年、可贵的品质和美好的理想。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更积极的方面去努力,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去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但也不能夸大其词,过分地强调“问题”反而适得其反。教育工作者可以参考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用更积极、乐观的视角来引导、教育这些孩子,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提出了它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快乐及其机制和影响;积极的人格特征包括自尊、爱、善良、勇敢、坚持、希望及其形成过程;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则包括积极的国家制度、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的家庭系统及其对人的促进作用[8]21。具体而言,笔者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 增强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

2.1.1 增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就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8]100很多人认为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处于分离状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可能满意的,这一事实暂时无法改变,但是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体的行为或思想,如“人逢喜事精神爽”;而消极情绪会缩小个体的行为或思想[9],如“雪上加霜”。留守儿童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想着自己在与父母分离,他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快乐地生活。假如媒体时常报道留守儿童的悲惨生活,教育工作者时常强调他们是没人管教的孩子,这无疑是在给他们暗示,或许他们本来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良好,经过周围人的强化,反而觉得自己的生存状态有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媒体在报道留守儿童事件时,不妨也多传达一些正能量方面的信息,让老百姓全方位地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也要想方设法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理解其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扩大他们的幸福感受。比如,可以开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和理解,还可以将他们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进行对比等,让孩子们感受幸福。

2.1.2 加强留守儿童的乐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乐观就是他能够把消极事件、挫折、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因素,而把积极事件、成功等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10]。因此,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培养他们这种能力,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在各方面鼓励留守儿童,对孩子们的考试失利要综合分析各种原因,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不用功、智力低下;学校要多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让孩子们展示他们多方面的才能,让孩子们变得乐观、自信。另外,学校还可以请一些在学生心目中德高望重的老师做他们的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帮助孩子们解答心中的迷惑。

2.1.3 提高留守儿童的希望体验

提高孩子们的希望体验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尤为重要。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因为没有家长的督促和帮助,有时会变得消极无助,这需要家长多与孩子保持电话联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境。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室开设图书角,多存放积极的书籍,让孩子们多阅读一些励志的名人传记,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平时哪怕孩子一次小进步也要多鼓励,让孩子告知家长,并分享其喜悦。以每一次小小的希望累积,来成就留守儿童的未来的大希望。

2.2 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家提倡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那么具体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人格呢?彼得森和塞里格曼提出了6种美德和24种人格力量的观点,笔者试从培养留守儿童自尊、勇敢、自律三方面加以阐述。

2.2.1 培养留守儿童加强自尊

只有良好的自尊才能让其更好地监督自己、管理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有目标,生理和心理更加健康,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具幸福感。这也需要几方面的努力,首先,学校和老师不能让成绩成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能让成绩差的孩子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当个体在集体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时,肯定没有良好的自尊可言。因此,学校决策者不能目光短浅,要从孩子的长远出发,发展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融入集体,快乐地学习生活。其次,留守儿童的家长也要在百忙之中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多表扬他们,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学习,更要做孩子的朋友,关注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是否快乐、幸福。家长也要主动多跟老师保持联系,把握孩子的动态。最后从留守儿童自身来看,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已经有比较独立的思想了,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培养自己的良好自尊。多和家长倾诉,多和老师沟通,多和好朋友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多想生活中美好的事,而不是将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无限扩大化。多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2.2.2 引导留守儿童学会勇敢

勇敢这种人格力量在留守儿童身上尤为重要。留守儿童相比较非留守儿童而言,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会面对更多的困难,需要留守儿童勇敢面对、解决。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校和家长要引导,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的机会,开展相关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用影片主人公的不怕艰难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家长可以讲自己的成长史给孩子听。更主要的是留守儿童自己要学会独立地解决问题,勇敢地和困难作斗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2.3 教育留守儿童学会自律

媒体经常报道的留守儿童的极端事件就是孩子缺乏自律能力的极端表现,让老师、家长头疼的网络成瘾也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律能力。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行为容易冲动,家长又不能陪其共度这段时期,如果引导不当,孩子很容易做出伤人伤己等极端的事情。学校要加强日常管理,关注孩子的纪律培养、出勤情况、在校的各种表现等。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在校情况,还要多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自律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内省的过程,留守儿童要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管理自己的感觉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人。

2.3 完善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

完善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对留守儿童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断完善社会制度系统是让留守儿童生活得更好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3.1 完善积极的国家制度系统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特别地关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例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投资力度,农村处于义务阶段的学生学杂费实现了全免;积极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关注校车安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乡差距;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更是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现在除西藏外各地已经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问题。可见国家对留守儿童的高度关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这些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实施也不够到位,需要政府进行更大的投入,对各种制度进行更完善地调整,才能积极地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让每个孩子平等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2.3.2 实现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从国家政策法规的角度,将为个人提供支持的社会支持系统分解成国家政府、社区、家庭与学校四个层面来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11]。政府和家庭本文都单独进行了阐述,这里主要从社区和学校两个角度来讨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努力构建和谐社区。社区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除了物质上的支持外,还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例如,组织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持续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齐红霞等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团体心理干预的一种有效形式[12];鲁雷等认为,团体辅导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弱化留守儿童的焦虑感、孤独感、恐惧感等[13]。其次,学校要实现积极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更注重修补孩子身上的“问题”,导致许多孩子压力大,厌学甚至觉得生活乏味。而积极的教育应该是更注重孩子优点的培养,而不是把孩子千篇一律地按照一种模式进行教育。这一点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学校教育应该转变理念,通过各种教育方法来培养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品质,让他们在积极的教育中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并最终能应用于社会建设。正如约翰逊、罗伯茨和沃雷尔说道:“我们要善于发现个体的优点而不是缺点、个体的机遇而不是窘境、资产而不是债务,这一倾向应该逐渐成为心理治疗、教育和儿童扶养等杂志的主要价值观。”[8]269

2.3.3 构建积极的家庭系统

家庭系统通常包括三个子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血亲关系。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上。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很少与其父母相聚,一般也就是节假日能团聚,甚至节假日也不能相聚,大多数的孩子只能通过电话或者视频和父母沟通。这一局面虽暂时不能改变,但可以改善。张孝义通过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显著的推动作用[14],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力量要加大筹建“留守儿童之家”的力度,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一些城镇在筹建“留守儿童之家”方面还做得不够,但留守儿童在暑假一般会去父母那里团聚,寒假父母一般也都回家过年。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还要保持自己的婚姻健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和睦的夫妻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勤劳、善良、恩爱的父母不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子女留守家乡带来的缺憾,还能为子女的做人处事树立榜样。最后,血亲关系上的长辈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人的关爱和付出也是不可或缺的,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父母和其他亲人都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他们关心、爱护、理解、尊重,让他们在其乐融融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3 结束语

综上,笔者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如何让留守儿童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事,但只要全社会怀着积极的心态,采取积极的举措,联系实际,各地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994-996

[2]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8-130

[3]林细华,沈敏,王琳,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228-231

[4]邵国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02-103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6]高慧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略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57-61

[7]张佩云.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34

[8]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Fredrickson B L,Branigan C.Positive Emotions[C]//Mayne T J,Bonnano G A (Eds),Emotion:Curren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New York:Guiford,2001:123-151

[10]Alan C.Positive Psychology Psychology[C]//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Brunner Routledge,2004:83

[11]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14-16

[12]齐红霞,武惠,张运勤.留守儿童团体辅导实验[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7):47-49

[13]鲁雷,季浏.团体辅导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68-170

[14]张孝义.社会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51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