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与文化

2013-04-11 09:57肖志恒王永祥
关键词:接收者模因复合体

肖志恒 王永祥

在文化的研究中,有很多学科的理论都得到了借鉴,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等,其中来自于生物学的模因理论在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模因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一般化的研究基础,即所有的文化均由模因构成,文化的交流,传承及变迁也以模因为基本单位,对文化交流中的各种现象不再是特例,而可以以一般化的流程来予以解释。本文的目标即明确该流程,进而以该流程分析模因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模因这一名词最早由英国学者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他认为就像生物学里的基因一样,文化也存在一个基本的单位,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信息。苏珊布莱克摩建立了模因学的基本框架,首次提出了模因复合体这一概念。迪斯汀指出,模因的复制并不像自然界里基因的复制那样准,它不仅仅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遵循了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原则。这三位学者将模因引入到文化研究的领域中,建立起了模因学这一新学科。在国内的学者中,李伯文最早提出了只是基因这一概念,他提出:科学的只是基因就是科学概念。刘植惠将模因学介绍到国内,推动了模因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模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这样定义模因:模因是存在于人类文化营养汤中的基本单位,它也是文化传播和模仿的基本单位。正如基因在基因池中从一个人身上跳到另一个人身上,模因在模因池中,通过模仿,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而完成自身的繁殖。

当一个模因占领一个人的头脑时,就像是病毒感染了一个细胞,将这一头脑变成了运载模因的工具。正如并不是所有基因都能成功繁殖一样,有的模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另一些很快就消失了。道金斯总结出了影响模因生存能力的三个关键因素:存续力,繁殖力和复制的忠诚度。

相对其他两个因素来说,存续力显得不太重要,因为模因的存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的存续力。当承载模因的大脑主人死亡,或者是承载信息的CD毁灭时,模因也就消亡了。而繁殖力就相对更重要。如果这一模因是一个科学发现,他存续下来的几率很大程度上由多少人能够了解这一发现决定,这一点可以通过计算他在知名学术杂志被引用的次数,和杂志的销量来粗略估计。一个模因的繁殖能力越强,就能得到越广泛的传播,存活下来的几率也就更大。复制的忠诚度是指,当一个模因被复制并传播时,它能否完全保持原样,被复制和被接收的模因由于复制者和接受者在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不同,有可能会产生了差别。还有一些情况是由于被复制者在传播模因的时候有意识的做了改变,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学术论文中,为了配合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只选取某一模因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或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又或者是将其与其他模因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模因。复制忠诚度高的模因更能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布莱克摩提出模因集合体是有多个模因组成的文化集合体,所有的模因都既可以以模因集合体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单个模因的形式存在。迪斯汀认为环境对于模因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正如基因在自然界中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模因也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

二、模因延续的方式

模因和模因复合体作为文化的基本单位,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也处于一个基础地位。任何文化变迁都起源于新的模因的产生和传播。新的模因究竟如何形成,而有时如何得以传播的呢?

在以上几位学者的理论中有一个共识,即模因的传播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模因或模因集合体就是模仿的基本单位(后文中简称为模因)。迪斯汀认为人们接收到一个模因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模仿以及如何模仿,如果模因的接收者拒绝模仿该模因,该模因的本次传播在此终止。反之,如果接收者决定模仿,则可能出现四种不同的结果:

复制:复制是对模因的准确模仿,经过复制得出的模因与原模因具有相同的含义和表现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创新或变更。这种准确的复制通常出现在对艺术的形式的模仿,比如学习一首歌曲或者是背诵一首诗,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曲调和歌词,或者是诗句的更改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加以更正,而不会以这种错误的方式继续流传。

删节:删节是指接收者对于模因或模因集合体的部分接受和模仿。有时模因的一部分信息会比其他信息更具有吸引力,比如在网络购物网站的宣传海报中出现的电影明星,人们可能被她的魅力所吸引而忘记海报中宣传的网站名称。在这种情况下,删节是潜意识的选择。又例如,电话推销员会向消费者宣传该款电话的超大触屏和内存,而并不提及电池的电量仅能支撑5小时,而这种行为则被划分为有意识的删节。

重现: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格言所说,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白雪公主的故事可以用英文,德文或者中文等多种语言来讲述,也可以被赋予不同的重点,如白雪公主的善良,王子的勇敢或者是小矮人们的勤劳。当模因被传播时,只要核心含义保持不变,即使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仍然可以被认为是同一个模因。

组合:模因复合体是由两个以上的模因组成的,在模因复合体的形成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新的模因加入到旧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中。旧模因与新加入的模因重新组合,或是各自舍弃部分模因后组合,都可以形成新的模因。典型的例子有好莱坞出产的功夫电影,将中国文化中的功夫元素与美国的价值观相结合。又如现代的建筑风格,常常融合了多国或多地区的建筑特征,形成全新的风格。

以上提及的类型四中模仿类型,会导致三种结果:1.模因的内涵与复制前相比保持不变。2.模因的部分内涵被保留,其余部分被舍弃。3.模因与其他模因结合形成新的模因。

同时,还需考虑到模因的接收者并非独立于其他模因,他同时还受到自身已有模因及能接触到的其他模因的共同影响,当接收者接触到与自身已具备的模因相矛盾的模因时,可能选择模仿新模因而放弃旧模因,或者保持模因而拒绝模仿新模因,也有可能因为无法抉择,而同时抛弃已具备的和接触到的新模因。

因而,当接收者接触到一个新模因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接收者脑海中已有与新模因相抵触的模因,二者相互作用,导致接收者对二者均无法保留。

接收者对新模因持否定态度,不愿模仿新模因。

接收者精确地对新模因进行模仿,成为新模因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接收者对新模因持部分肯定态度,将新模因进行删节后,部分保留。

接收者将新模因与其他模因结合,形成新的模因。

以上五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接收者可能将模因进行复制、删节或重现后再与其他模因组合,或者是删节后进行重现,这些情况下均可选择性划分。

三、模因延续的过程

模因通过模仿实现自身的延续,但每一次模仿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次模仿都通过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双向互动而形成连贯的传播途径。

Heylighen将模因的复制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任何一个模因要想成功“攻占”人脑,就必须同时具备三种能力:能吸引人的注意,能够被人理解,同时要能够与人脑中的知识结构相容。在接收者接触到某一模因后,模因必须具备某些性质和特征能够引起人的兴趣,创造被复制的机会,还要能够被接收者理解,为进入其大脑做准备,还要能够与接收者现存的文化结构相容,被接受者接受。(2)记忆:在被接收者接受之后,模因进入被记忆阶段,被记忆阶段越长,模因越有可能被接纳,进入人脑。(3)表达:仅仅停留在记忆阶段,模因的复制就会停止,要实现模因的传播,就需要将模因以能够被感知的外在形式展现在其他接收者面前,如:演说,文章等。(4)传播:虽然模因最终要作用于人脑,但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进行传播,例如DVD,电脑软件等,扩大其影响范围,提升被复制的可能性。

众多的模因组合成文化的模因复合体,当文化中的某一模因或模因复合体的变化达到一定规模,即表现为文化的变迁,反之,文化的某一特性得到传承。在跨文化条件下,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从模因学的角度看,是模因的生存和繁殖,从文化的角度看,则是文化传承或变迁。当一种文化A受到不同文化B的冲击时,存在三种可能后果:1.B将A完全同化或反之,在该环境下,仅有一种文化存在,另一种文化完全被摒弃。2.两种文化融合成新的文化C,A或B都作为新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存在。3.两种文化完全排斥,既无法相互融合,两种文化也不具有足够的能量将另一种文化予以吸收或同化。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情况仍保持原状。

模因的繁殖与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自身生存能力和接受者的模仿能力以及主观意愿的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以模因的繁殖与变化为基础,模因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一切的文化现象皆有迹可循,而非杂乱无章的。人的选择能力在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可以对模因的繁殖方式施加影响,亦可通过控制模因的繁殖过程,对文化中的精华予以保留和发扬,对其糟粕进行削弱甚至消除。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2]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猜你喜欢
接收者模因复合体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单粒子未知态的分级量子通信
CoFe2O4/空心微球复合体的制备与吸波性能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
3种多糖复合体外抗肿瘤协同增效作用
日本西南部四国增生复合体中的锰矿分布
多用户MIMO系统基于消息块预编码的可信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