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013-04-11 11:07石云霞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群众历史

石云霞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准确把握和认真贯彻这一基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是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一、是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在这以前,所有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并且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坚持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一切历史唯心主义者都相信灵感、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认为历史只是由贵人、贤人、智者、杰出人物,即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们创造的,历史应该由他们来统治,而平凡的人只需应用他们所泄露的天机。正如列宁在批判俄国民粹派时所指出的那样,“民粹派分子在议论一般居民、特别是议论劳动居民时,总是把他们看作是采取某些比较合理的措施的对象,看作是应当听命走这一条或那一条道路的材料,而从来没有把各个居民阶级看作是在既定道路上独立的历史活动家,从来也没有提出过在既定道路上可以发展(或者相反,可以削弱)这些历史创造者独立和自觉活动的条件这样一个问题”[1](P127-128)。这也就是说,在民粹派看来,创造历史的不是人民群众,而是个别杰出人物即“英雄”,群众、人民、阶级不过是“群氓”,至多只能为英雄创造历史提供一些“素材”,只能盲目地跟着“英雄”走。所有的历史唯心主义者所坚持的都是这种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差别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一种与英雄史观根本对立的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争取解放的理论学说,从根本立场上解决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那种把“观念”、“批判”、“大脑活动”看作是支配历史活动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时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P104)“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P152)毛泽东在总结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3](P790)。

1970年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写的《我的一点意见》,在揭穿林彪、陈伯达“称天才”的反党理论纲领时指出,关于“天才”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是个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前者是个认识论问题,后者是个历史观问题,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史,是生产方式依次更迭的历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担当者本身的历史,是作为生产过程的主体的历史,亦即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正是劳动人民群众这种创造历史的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开辟了精神文化的源泉,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劳动人民正是在创造历史的实践过程中,其主体地位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彰显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

第一,根据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群众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的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词时,从来没有用它来抹杀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把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确定的成分联为一体。列宁讲过“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4](P151),他在批驳资产阶级民主派滥用“人民”一词时,指出“人民,即无产阶级和农民”[1](P562)。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于人民群众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具体内容都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但总括来看,不论什么国家,也不论什么国家的什么时期,劳动人民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概莫能外。

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劳动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干’革命的……首先和主要的是千百万人民群众”[5](P317-318)。今天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建设者。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理所当然地应当包括这一社会阶层。

第二,根据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要反对英雄史观,又要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认识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重大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坚持历史的唯物论,又要坚持历史的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P119)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从这里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得出的结论是,所有个人的意志力量对历史都有所贡献而不等于零。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唯物史观肯定而且高度重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是无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对革命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就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无产阶级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样的领袖,所以才有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才真正站了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对人类世界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广大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爱护,本质上是表现于对党的利益、人民利益的爱护,而不是对个人的神化。热爱领袖与热爱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是一致的,尊重领袖、服从领袖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更加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当马克思恩格斯投身工人阶级的伟大事业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创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叫做共产主义政党即共产党,把自己称作共产主义者而不是社会主义者,把工人阶级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纲领称作“共产党宣言”,以区别当时各种社会主义的宗派。他们在“共产党宣言”即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中,在讲到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的时候,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6](P285)“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6](P283)。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讲到“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的巴黎公社时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劳动一解放,每个人都变成工人,于是生产劳动就不再是一种阶级属性了。”[7](P59-60)普遍选举权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当人民的假代表,而是为了“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前译为“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7](P57),为了选举“社会公仆”,建立“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虽然是对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雏形的本质的阐述,但是与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次伟大实践。

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基础上建立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列宁的建党思想,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善于领导群众的党,密切联系群众是党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列宁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8](P57)“只有以一定的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强有力的,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变时期安然无恙。公开的政治斗争迫使政党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因为没有这种联系,政党就没有什么用处。”[9](P325)“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4](P53)当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以后,列宁敏锐地觉察到:“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4](P626)一定要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10](P300)。列宁强调,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正确政策。在制定政策时,既要体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使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基本要求。列宁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后来走向反面,丧失执政地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脱离了群众,丧失了人心。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南的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作风和根本宗旨。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他强调:“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3](P1096)他要求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才能做到不脱离群众。要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时刻关注群众生产、群众生活、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总之,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进程中,才真正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革命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11](P139)。中国革命的实践和胜利证明了这个伟大的真理。邓小平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2](P4)这个论断,与毛泽东的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伟大事业,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阶级,是真正的革命运动的领导者。这是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于高度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时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它所受的压迫最严重最残酷,因而革命性最强;当它走上革命的历史舞台的时候,一开始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因而觉悟性最高;它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因而与农民的亲密性最紧。所以中国工人阶级天然合理地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正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工人阶级的状况也随之发生明显改变。最突出的表现是,传统产业工人队伍相对缩小,部分工人下岗、再就业,第三产业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群体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建设大军。这种新情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和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要求。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决依靠最广大的农民群众

古往今来,农民就是中国社会的主体,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特征。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队伍的前身是农民,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是农民,中国军队的来源是农民,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是农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新式的农民战争。历史表明,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没有广大农民的参加和支持,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了被封建制度束缚了几千年的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篇章,社会主义中国新的一页就是从农民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摆脱贫困,解放思想,冲破僵化的经济体制,破除平均主义,创造新的生产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广大农民焕发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农民的这种改天换地的大无畏的创业革新精神,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赞扬和肯定。邓小平多次指出,联产承包、乡镇企业都是农民的发明创造,是农民首先提出来,我们只是集中农民的智慧,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变为方针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邓小平还强调说,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我们的国家就发展不起来,社会主义就发展不起来。他提出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国家主人翁观念,要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推动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在,一些农村在征地、拆迁、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一些“三无”即无土地、无工作、无社保的农民。农民的生活习惯将被迫改变,农民的生活负担也会相应增加。这些问题的产生,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在努力下大力气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只有坚决依靠最广大的农民群众,真正坚持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决依靠广大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就做出过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提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3](P618)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团结他们。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知识分子要加强思想改造,要认真学习,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人学习,向贫农下中农学习,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从根本上实现世界观的转变。广大知识分子遵照毛泽东的教导,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涌现了一批像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杰出的科学家,是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了起来,为人民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争得了荣誉,使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要实行科技兴国战略,实行创新驱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造就更加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这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坚持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

伟大而艰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但要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且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凝聚起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中国力量,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能力不足的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四个危险”之一,从根本上看主要是治党和执政能力不足,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呈现出一种新形势下的本领恐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工作的科学原理,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明确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积极投身群众工作实践,才能够真正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关键在于要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警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率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强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肩负着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民族、人民和党的责任,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里的关键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他用一句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打铁还需自身硬”。

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要的是做人,做人德为先,立德靠自觉,自觉要自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其中,学风是根本。加强作风建设,关键是要加强学风建设,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解决党性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共产党人具有坚强党性的表现。共产党人要为人民创造第一等的工作,前提是必须要有第一等的作风,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战士。

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加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民、务实、清廉,是进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习教育的三项基本内容。

为民,主要强调树立群众观点,做到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好服务群众,解决宗旨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浅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实际情况和工作部署向人民群众讲清楚,了解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一定要在增进群众的信任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搞好群众工作示范引导上下功夫,把群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务实,主要强调必须狠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真抓实干,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做到这一点,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进行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进行制度创新,就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努力实现群众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要下大决心克服那种“从中央到地方为推进事业发展提出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不少,但很多事情往往提出来后只是热闹了一阵,并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现象[14](P731)。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群众工作制度系统。进行方法创新,就是要在认真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的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的方法,并注意运用网络和新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深入实际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努力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清廉,主要是强调干部要清正、政府要清廉、政治要清明,下决心解决反腐败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肃清特权作风。要全党动手,形成合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的根本好转,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0]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群众历史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