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选举文化优化探析——以2011年国会大选为例

2013-04-11 12:31孙景峰端木凡昌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行动党反对党选区

孙景峰 端木凡昌

选举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分支,对国家的政治、社会发展有直接影响。选举文化是一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1年新加坡国会大选年,人民行动党获得以60.14%的得票率蝉联执政,同时,反对党工人党历史突破性地攻下一个集选区,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局势首次被震撼,新加坡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选举文化的发展通常伴随着政治结构的变化,虽然新加坡的基本政治制度结构并没有改变,但普遍认为,此次国会大选被注入了更多民主、理性、多元、和谐等正面元素,推动了新加坡选举文化的进一步成熟。深入分析新加坡的选举文化,对于我们全面解析新加坡的政治生态系统、把握其政治发展动向有极为重要的辅助意义。

一、人民行动党对选举规则的调整,增强了选举文化的公平性

人民行动党是新加坡选举文化的创造者和主导者,选举规则是由人民行动党制定的。2011年大选中,虽然新加坡的基本政治结构没有变化,但执政党在规则层面做了一些细节改变。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反对党的生存空间;增设“冷静日”,对选民做了积极正向的引导,试图进一步提升国民的选举素质;与时俱进地适时放宽更多的新媒体竞选工具,活跃了选举氛围,促进了竞选工具的多元化和时代化。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调整的底线是保持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持续执政。这也符合李光耀的一贯思想。“我领导期间,根据国情的转变循序渐进调整我们的制度。我提倡非选区议员制度。官委议员制度则出自吴作栋。我们渐进的调整,政府有义务推动改革但必须确保不会破坏我们的制度,进而搞垮国家。”〔1〕但此次大选中选举规则的调整在客观上增强了选举文化的公平性。

缩小集选区的规模。新加坡自1988年开始实施的集选区制度,就官方的立场而言,是透过名额保障的设计,来协助少数族群代表能够进入国会。但从反对党和一般外界人士的观点来看,该制度设计之目的并不单纯。〔2〕集选区被普遍地认为是人民行动党捍卫其执政地位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成为反对党进入国会最大的障碍,该制度的公平性问题长期引发外界的质疑。在政治人才缺乏的新加坡,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尚且感到政治新血的吸纳困难,要让同一个反对党组成若干个有效的集选区竞选团队就更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五人集选区和六人集选区。因此,过去的大选中,由于反对党没有竞选团队在选区里登记,在许多集选区人民行动党不战而胜,人民行动党侯选人自动当选。而此次大选中,除了李光耀领军的集选区因为由无党派反对人士组成的竞选团队由于登记晚了而没有登记成功外,其余所有的集选区均有反对党参与竞争。作为长期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一方面要秉承民主之原则,另一方面要确保自身的执政地位不被震撼,在延续集选区制度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反对党更多的生存空间实为明智之举。本届大选,人民行动党在选区划分的问题上有所斟酌,集选区规模的缩小,为反对党提供了更多的竞争机会,也加大了反对党胜算的把握。选举竞争机制得以被进一步激发的新加坡,其选举更加回归到了基本法律精神之中。

本届大选的选区变动较大。划分委员会深知选区划分的敏感性,因此让两个反对党单选区原封不动。此外,单选区有所增加,六人集选区减少至2个,四人集选区自1997年大选后又再一次亮相,集选区的平均人数降至5人。根据过去的选举结果,集选区的大小和得票率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集选区规模小,战情就会比较激烈。〔3〕因为反对党在较小的集选区更容易招兵买马,找到足够的候选人。此外,所需的义工也不用太多,走访选民拉票的范围也比较小,故小型集选区对反对党较有吸引力。纵观之前的几届国会大选,人民行动党在多个集选区都不曾遇到竞争对手,尤其是六人集选区 (1997年的4个和2001年的5个皆不战而胜)。而本届大选,只有李光耀坐镇的丹戎巴葛集选区没有反对党前来挑战,其他所有集选区均有反对党宣战。这一方面是由于反对党羽翼日渐丰满,另一方面也在于集选区制度的细微更改,降低了反对党的参选门槛,其客观结果是,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不管得票率高低,都能得到民主选举的考验。本届大选最大反对党工人党在保住后港单选区的基础上,还一举拿下了阿裕尼5人集选区,这不仅是反对党的胜利,更是新加坡集选区制度的胜利。执政当局对选区制度的细微更改,缓解了各界对集选区的质疑和批判,这对新加坡的选举文化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冷静日”的首次设立。本届大选,首次将投票日的前一天定为“冷静日”,这是新加坡选举史上的第一个“冷静日”。选举局文告指出,按照国会选举法,在冷静日和投票日这两天禁止各政党候选人开展任何形式的竞选活动,包括举行群众大会、登门访问选民或在互联网上进行竞选宣传等;禁止穿戴、携带或展示任何政治或宣传标志如党徽、花环、广告、传单、海报或选票副本等。唯一获准的活动是政党竞选广播。“冷静日”的设立,就是让选民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冷静地审视政党的竞选方案与候选人的言行举止,最后做出理性的决定。成熟的选举文化,离不开高素质的选民。新加坡本届大选所设立的“冷静日”,正是要在提升国民的理性水平基础上,提高其选举素质。

放宽新媒体竞选宣传条例。新加坡政府管理媒体的方式,历年来受到西方广泛的批评。西方评论家承认新加坡的经济成就,以及李光耀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改造新加坡的政绩,但他们无法接受他对媒体在自由民主社会里的运作方式的观念,而且经常抱怨新加坡的媒体法太过严峻。〔4〕直至2006年大选时,政党、候选人及其竞选代理在使用新媒体作为竞选宣传工具上仍面对许多限制。但此次大选中,更多新媒体宣传工具得以获许,包括面簿等社交网站、推特等微博、Flickr等照片共享平台、视频广播、手机彩信、博客、播客等;早已形同虚设的互联网政治审查制度也被废止。大选期间李显龙总理首次与网民进行网聊,短短一小时就吸引了5500条帖子;革新党领袖肯尼斯称他的党员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在12个小时内通过面簿等筹到所需的竞选按柜金。众多事例都证实了,网民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社会力量。如果政府继续对新媒体竞选工具加以限制,势必在损害自身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的同时,还会耗费越来越多的控制成本。此次大选对于新媒体条例的修改,证明了执政当局充分肯定了新媒体在大选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改变是务实的,是与时俱进的。

新加坡的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广播和报纸,都直接或间接受控于政府,传统的主流媒体对执政党的报道太过繁多,引发不少民众产生了负面的抵触情绪。民众得以了解主流媒体之外的意见,对执政党已然耳熟能详的他们自然会多看反对党的相关新闻,因而向来强势的执政党在网上反而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传播平台的均衡效应。这次大选多了新媒体元素,平衡且活跃的选举氛围呈现出新加坡社会中更多元的利益团体的声音,让朝野政党的声音都较为自由平等地被表达。让选民在各种观点及主意的言论市场里自由选择,恰恰契合了民主选举的真谛〔5〕,为选举文化的成熟提供了广褒的土壤。

新媒体对于选举文化积极意义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政党充分有效的利用以及选民理性的、高水平的判断。所以,新媒体的推广给各政党和选民提出了新的考验。新媒体毕竟只是一个工具,无论朝野政党,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能力吸引选民的政纲以及对国事的独到论述,否则非但无法在新平台上自我推销,反而容易暴露政党本身的缺陷,诸如思考的肤浅或组织力的匮乏。而对于拥有更大选择余地的选民,面对网上大量冗杂的信息,则要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

二、新加坡各政党之间的斡旋与竞争渐趋理性,使选举进程中政党关系向规范化迈进

新加坡本届国会大选有6个反对党参选,87个议席中有82席遭遇挑战,成为新加坡独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选战。纵然选情异常激烈,但渐趋成熟的朝野政党正逐步走向良性竞争而非壁垒分明的对立面。新加坡的政党竞争,正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稳步前进。理性且务实的党争文化为本届大选奠定了文明、大气、平和的基调,使选举进程中政党关系向规范化迈进。

第一,此次大选中,人民行动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再对反对党进行强势打压。人民行动党作为长期的执政党,尽管其执政绩效不容置否,但要捍卫其执政权威、维持一党独大的局势,也不得不时时依靠制度内或制度外的各种规则,甚至运用明显的非体制手段来对付反对党的活动,控制反对势力的增长〔6〕。反对党人士萧添寿、邓洪亮和徐顺全等先后都因挑战人民行动党的权威而被其以诽谤等罪名告上法庭,甚至被迫流亡海外。这种强势的打压实际上是有悖于民主选举的公平竞争精神的。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民众希望“反对党人士,不论输赢,不会因为一些误差而遭受打压”〔7〕。收到民情的行动党深感之前的强势手法非但无法达到捍卫其执政权威的目的,还会损及自身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此次大选人民行动党非但没有对异己势力进行打压,反而充分彰显出执政党的风度和气概。

首先,人民行动党在同反对党的沟通过程中,对其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包容。这次大选执政党做了罕见的铺垫工作,在选区划分上降低反对党的参选门槛;在媒体上拨出不少版面给反对党;大幅增加非选区议员;走访选民时遇见反对党的竞争对手,会主动示意友好;大选期间国民团结党秘书长吴明盛的哥哥突然去世,身为敌对阵营的竞争对手,吴作栋和马宝山马上向其家人表示慰问,马部长还送花圈到灵前。吴明盛事后在群众大会对此表达深切感恩。此可谓新加坡朝野政党关系史的一段佳话。〔8〕其次,人民行动党抛开了历史的包袱,没有偏见地吸纳“左二代”作为其候选人。王乙康和普杰立成为本届人民行动党格外引人注目的两位候选人,因其父同是曾与行动党展开过激烈抗争的社会主义阵线成员。上世纪60年代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行动党大规模逮捕左派分子,并对其进行高压。如今行动党不再视此类“异己势力”为洪水猛兽,不再把“左二代”的家族政治背景当做年轻人入党的隔阂,这种史无前例的转变凸显了行动党巨大的兼容性。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人民行动党对反对声音的宽容,使一些优秀的人才敢于加入反对党队伍而不必付出前途的成本,甚至包括吴作栋的前任首席私人秘书和人民行动党的地区青年团主席这些“体制内”人物也除却了对人民行动党的恐惧心态,加入反对党。

第二,反对党依然向执政党提出众多异见,但不再大打悲情牌甚至进行政治抹黑。新加坡的政治资源长期被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垄断,处于劣势地位的反对党很难运用主流的、积极的手段为其自身宣传造势。为了吸引选民的眼球,反对党可能会选择一些煽动民心的课题,将其突出、渲染、夸大甚至扭曲,以达到攻击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目的。这也是民选制度所存在的一个内在固有弱点。但回顾本届大选,参选的反对党更多的是基于新加坡的历史继承、优劣势、可改变与不可改变的因素以及成功要素进行总体考量,制定政治目标和策略,由此拟定竞选策略,而不是以新加坡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作为攻击执政党的依据,进而制定竞选策略。〔9〕本届大选反对党的竞选运作,充分展现出其正面的、建设性的参与政事协商的形象,而鲜有使用大打悲情牌或政治抹黑等手段。

大选期间,朝野政党就多个重要课题,例如“第一世界国会”、“组屋售价”、“外来移民”等展开了理性、激烈的争辩。新加坡最大反对党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及“王牌”候选人陈硕茂,其作为从政者的政治视野的深度及广度,深得选民的赞许;团结党秘书长吴明盛也称将会和吴资政所率领的人民行动党团队展开“君子之战”,针对政策和课题来交锋,而不会借抨击行动党最年轻的、最具争议的候选人陈佩玲不成熟来捞取选票。本届大选反对党虽然也提出了不少异见,但很少见其与执政党壁垒分明地相抗衡。“在任何一个国家,政党都会趋向中间路线,两个政党政纲相近的话,并没有错,不一定要对立。其实成熟的民主,它有对立的成分,也有互补的作用。虽然彼此竞争,有不同理念,但都希望新加坡人会过得更好,新加坡会更进步。”〔10〕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针对不同类型的反对党持有不同的态度:对于诸如惹耶勒南、邓洪亮等对立性较强的外党人士会进行强势批判、压制;对于刘程强、詹时中等极具建设性的人物则态度温和。所以反对党推动自身向理性、务实、负责任的方向发展,客观上也拓宽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第三,反对党之间加强相互合作,尽量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内耗。新加坡的反对党长期积弱,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跟执政党相抗衡,因而充分有效地加强合作,具有整合、提升反对党整体竞争力的实际意义。本届大选,参选的6个反对党以战友的团队姿态,尽可能地发挥异党制衡的功能。

大选期间反对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选区的分配上。为了避免三角战,反对党多次召开跨党协调会议,商讨选区的分配问题。假如某个反对党本身可在某个选区以51%的得票率击败行动党候选人,但如果有两个反对党同时派出候选人参加竞选,它们可能只各得25%和26%的选票。民主联盟助理秘书长莫哈默纳齐姆指出,反对党的时间、人力和资源都有限,不应浪费资源在同一个选区角逐议席。“如果有两个反对党在同个选区竞选,那只会让行动党笑掉大牙。”〔11〕为了让最适合的政党去适合的选区,不少政党都做出了让步:为避免同工人党和民主党正面冲突,国民团结党放弃摩绵—加冷集选区和裕华区竞选。民主党秘书长徐顺全说:“我们再度呼吁反对党避免三角战,集中资源与行动党较劲。”最终,一向貌合神离的反对党,协力同心地以一对一的方式向执政党下了战书,并在群众大会上互相支援,默契十足。

三、选民的政治理性水平日趋提升,促使选举文化主体的成熟

除了制度层面的规定、各政党的政治素养和竞选运作之外,选民的政治理性水平构成了另一个影响新加坡选举文化的重要因素。本届大选除了丹戎巴葛选区的14万选民因没有反对党前去竞选而无法投票,全国其余221万合格选民均行使了投票权,国民投票率高达93.7%,使本届大选成为多年来罕见的名副其实的全国性选举。反对党的积极参选,为新加坡国民提供了一个得以展现其选举水平的舞台。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选民都能凭借自身的政治选举素养,充分把握投票机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其在大选期间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一)新加坡公民意识的觉醒

选民对待选举态度的积极程度与其公民意识的觉醒程度成正比。随着代议民主制度的成形,大众政党的出现,参与选举或投票成为公民主要参与政治的机制。〔12〕虽然新加坡的强制性投票制度可以促使国民积极行使其投票权,但行为积极不代表心理积极。人民行动党长期连续执政的新加坡,一成不变的大选结果及政治生态会让很多选民对选举产生无力感,认为自己的一票并不能左右大局,参与的兴致自然不高,最终导致其对选举政治的日渐冷漠。但是本届大选,常被外人评价为低调甚至沉闷的新加坡选民,却勃发出异常的热情和积极,表现出其对手中选票和自己公民身份的额外重视。

本届大选有接近1/5的选民是第一次投票,绝大多数的“首投族”都为能够行使投票权而备感兴奋。向来被认为政治冷漠的新加坡年轻一代,较以往也更加关注选战。网络平台的拓展,让平时不太留意政治局势发展的年轻人可以方便快捷地上网追踪大选动态,认真评估各候选人和各政党的品质,以及他们的竞选政纲。这充分体现了他们作为继承和发展新加坡的主体的责任感。新媒体的推广充分活跃了本届大选,网上流传的各种改编的创意政治作品,如MV、图片、电影海报等,让大选很快成了大家的谈资。本届大选活泼、多元的氛围,有效治愈了新加坡选民多年的“政治冷漠症”,激活其政治细胞。这次大选是新加坡的一场“政治觉醒”,伴随着公民意识的日趋觉醒,国民意识到建设新加坡不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每个国民的责任,身为公民的他们已经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新加坡的政治系统。这种公民政治意识的觉醒,是选举文化更加健全民主的重要基础。

(二)反对党不再为了反对而反对

几乎所有长期执政的政党都面临着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流失问题,人民行动党也不例外。尽管新加坡今天的一切,可以说是人民行动党一手打造的:经济的繁荣、行政的高效、环境的有序皆要归功于行动党的睿智和果敢,甚至是铁腕。但这个规范森严的大家庭,人民长期活在大家长的教鞭下,谁不想挣脱身上的管束带?加上行动党政府的有些政策考虑欠周全,执政手法有瑕疵,或者是政府未能及时处理一些民生诉求,种种原因导致选民对反对党的支持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选民期待能够借助反对党发声,通过异党制衡来使自身的诉求得到执政当局的重视。新加坡国人虽民心思变,但对执政党并非为了反对而反对,其最终选择多基于充分全面的考量基础之上。

尽管人民行动党已经开始担心党的僵化问题,并透过积极物色人选的方式促使自身更换血液,并在每次选举时提出一些吸引选民的议题,但同一个色彩的政党无论如何换血,都难以保证能获得全体选民的支持。〔13〕相信不少选民怀有同样的矛盾心理,理智的一面会肯定执政党多年的功绩,但感性的另一面却也会负气地想对自己不赞同的政策表达抗议,或单纯地想对反对党的不懈抗争表达同情或敬佩。〔14〕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希望国会有更多元的代表,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但国会需要不同的声音,执政党需要制衡,不意味着就要随便送一群人进入国会。选民普遍表示不会情绪化地“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而会认真审视候选人的素质和所宣扬的政策的优劣等。虽然这届大选更多国人支持反对党,但选民并没有乱投票。譬如后港和阿裕尼的居民,他们是经过几许的挣扎与思量,最终决定给反对党一次机会证明自己。将来是否予以继续支持,则要依据五年后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成绩。事实上。新加坡的选民是很聪明的,既想要政府继续保持强势政府的高效率,又要政府的强势地位有所妥协,多几个反对党去牵制它;既要政府做事有原则有立场,又希望政府身段柔软,政策有得商量,并且选民支持的反对党候选人都是有分量的,这表示新加坡人的政治意识日益成熟。

(三)行动党关注点从民生议题向民主议题的逐渐转移

每一届选举的意义发挥,除了取决于制度的优劣、政党的素质,也有赖于选民的关注点和成熟度。本届新加坡大选中,虽然交通、组屋、医疗等仍是年长选民较为关心的课题,但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民则更关注国会多元化问题。新加坡高水准的教育政策不断提升着选民的政治理性水平,并且伴随互联网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选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有机会接触到国外更多的事物,视野得以开拓,民主意识开化的他们敢于抛开租屋翻新等个人利益问题,更多地考虑国会多元制衡等国家发展的宏观问题。

本届大选的议题较以往有所不同,简单的民生诉求渐渐转化为对制衡理念的追求。从新加坡青年强烈要求发扬民主和民生政策导致的不满是“因”,进而强化了选民意欲制衡执政党的“果”。一些选民认识到,国会的多元化与民生有必然的关系——政策制定过程中经过更多的争论,会减少盲点,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国人的生活。〔15〕“居住环境是次要的,投反对党入国会才重要。”充分表达了选民对国会里出现反对意见,通过反对党实现权力制衡的愿望。这次大选,选民的民主理性大有提升,与执政党的包容性及反对党的建设性相得益彰,这种良性互动正是优质选举文化的体现。

这次大选,从整体上人民行动党保住了执政地位,但有不少人又认为,人民行动党虽胜犹败〔16〕,不仅历史性地失去了一个集选区,同时也损失了杨荣文、陈惠华、再诺、王乙康等优秀的政治人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大选中显露出了人民行动党主动地对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对民众意愿的主动迎合,“新加坡不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形式而注重制度创新的精神必然能够使其超越西方,而成为亚洲民主的另一个典范”〔17〕。尤其是阿裕尼集选区选举失利后,人民行动党并没有再挥舞“胡萝卜”和“大棒”,而是表示“政府确实需要自我检讨,行动党必须进行改革”,“行动党将进行自省,并寻找适合新加坡的模式来进行改变。如果行动党政府不这么做,不只对行动党不好,对新加坡也是不利的”〔18〕。这次大选对新加坡选举文化甚至政治文化的优化,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新加坡独特的民主模式也正在自我调适之中,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薄智跃所说,这次大选中“工人党的胜利不仅是反对党的胜利,也是执政党的胜利,更是新加坡政治制度的胜利。因为无论是反对党还是执政党都对现有制度产生信心。”〔19〕这次大选是新加坡在政治民主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这次大选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新加坡选举文化的优化是一个过程,此前的政改为此次选举文化优化的表现埋下了伏笔,也是近年来新加坡民主进程的一个方面。第二,新加坡选举文化的优化是在人民行动党主导下进行的,人民行动党通过在选举规则中增加公平公正成分,化解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积怨,尤其是民众普遍感受到的对反对党的不公,进而增加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合法性。因为在现有宪政体制下,人民行动党如果不能主动地在策略上对选举规则进行调整,势必会使民众对执政党的不满越积越多,导致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危机,进而危及其执政地位。第三,选举文化优化同时也优化了人民行动党在世界和新加坡民众面前的形象,让外界感受到了新加坡在民主道路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会减少新加坡民众和西方国家对其政治形态的指摘。第四,选举文化优化导致的2011年大选的结果,虽然人民行动党首次失去了一个集选区,失去了国会中的6个议席,但毕竟人民行动党赢得了81个议席,在国会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所以对人民行动党、反对党和新加坡民众来说,新加坡选举文化优化应属共赢之策。

〔1〕Han Fook Kwang,etc.Lee Kuan Yew: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Singapore:Straits Times Press,2011,p.49.

〔2〕翁俊桔,顾长永.2001年新加坡国会大选评析〔J〕.国家发展研究,2004,(2).

〔3〕攻小型集选区 反对党得票率不一定会更高〔N〕.联合早报,2011-02-28.

〔4〕韩福光,华仁,陈澄子.李光耀治国之论〔M〕.天下远见出版社,1999.227.

〔5〕开放竞选宣传平台大势所趋〔N〕.联合早报,2011-03-16.

〔6〕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3.

〔7〕黄琰霓.我应该投谁一票?〔N〕.联合早报,2011-04-28.

〔8〕韩咏梅.知者不惑〔N〕.联合早报,2011-05-01.

〔9〕蔡裕林.新加坡宪政体制改革的思考〔N〕.联合早报,2011-04-18.

〔10〕吴新慧,谭德婷.假设我走出去刘程强:后港人会祝福我〔N〕.联合早报,2011-04-17.

〔11〕游润恬.避免和执政党候选人打三角战反对党今晚将召开选区分配协调会议〔N〕.联合早报,2011-03-02.

〔12〕胡佛,等.投票行为与选举实务的评估〔M〕.台北: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2001.103.

〔13〕陈鸿瑜.新加坡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2011.179.

〔14〕洪奕婷.投票,伤脑筋〔N〕.联合早报,2011-05-01.

〔15〕叶鹏飞.流落街头的民意〔N.联合早报,2011-05-08.

〔16〕龚来良.新加坡执政党面临的新考验——人民行动党2011年国会选举“虽胜犹败”的原因分析及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5).

〔17〕郑永年.新加坡的优质性民主〔N〕.联合早报,2011-05-10.

〔18〕李总理答谢选民〔N〕.联合早报,2011-05-10.

〔19〕薄智跃.新加坡大选与政治文化变迁〔J〕.南风窗,2011,(11).

猜你喜欢
行动党反对党选区
铝合金激光选区熔化成型能力研究
中航工业成功研发大尺寸多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设备
激光选区烧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工艺及性能
安鹤煤田煤层气开发选区评价研究
2011年新加坡大选与人民行动党的自我更新
孟加拉国反政府集会现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