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述评

2013-04-11 15:05张彤磊
关键词:回民青海民族

朱 卫,张彤磊

(1.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2.陕西师范大学 宗教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民族关系研究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深入研究中国各区域的民族关系,无论是对这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对加强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甘宁青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地,在这里繁衍生息着汉、藏、蒙古、回、土、满、撒拉、裕固、保安、东乡等数十个民族,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民族的迁徙、纷争与融合,对于当时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进入近代以后,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与动荡,甘宁青地区社会的各种矛盾更是异常复杂,各种斗争也是愈益激烈,从而使其民族关系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与鲜明的区域特性。国内外学界对于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关注与研究,自晚清民国时期就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30余年来则更是出版了诸多相关著作和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为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这一论题,对于其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十分必要。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在这一时期,对于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及民族关系情况进行介绍与研究的主要有两类人员:一类主要是随殖民势力的深入而进入甘宁青等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传教和考察的外国传教士、考察团及记者,另一类则主要是受国内外局势变化的影响,以个人或组织的方式进入甘宁青等西北地区任职、游历、考察和访问的国内政界、学界人士及记者。这些中外人士分别以其所见所闻写下了各种游记、传记、考察(或调查)记及回忆录等,为后来学者从事近代甘宁青等西北地区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

首先,涉及对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论述的国外学者及著作主要有:俄国考察家彼·库·柯兹洛夫的《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王希隆、丁淑琴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荒原的召唤》(王嘎、张友华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美国传教士埃克瓦尔(Robert B. Ekvall)的《甘肃藏区边境文化关系》(Cultural Relations on the Kansu-Tibetan Bord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9),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董乐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等,这些著作虽然带有某些主观上的偏见或歧视,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甘宁青等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特点,为研究这一时期甘宁青地区各民族的情况以及民族间的关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资料。

其次,民国时期对于近代甘宁青地区的历史与民族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国内学者及其著作主要有:天水学者周希武的《玉树调查记》上下卷(附《宁海纪行》一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铅印本),在该书中作者详细记录了青海玉树地区的部落、山脉、水道、地形、政治、宗教、风俗、实业等情况,为澄清川甘玉树之争提供了事实依据,并对沿途见闻与史地沿革情况做了详细记述。另外,青海建省前,甘肃省教育厅长马鹤天来青考察,著有《西北考察记·青海篇》(国民印务局1936年版),该书资料丰富详实,对于青海之沿革、地理、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均给出详细的考察记录。此外还有马鹤天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胡大浚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顾颉刚的《西北考察日记》(达浚、张科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宣侠父的《西北远征记》(达浚、宗华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林鹏侠的《西北行》(王福成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陈赓雅的《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林竞的《蒙新甘宁考察记》(刘满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杨希荛的《青海风土记》(新亚细亚书店1931年版)、张文郁的《拉卜楞视察记》(新陇日报社1935年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等,这些著作写作基本以时间和考察游历路线为线索,研究涉及陕、甘、宁、青、新等西北各省,详细介绍了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的道路交通、气候物产、城乡风光、民情习俗、政治变迁、宗教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情况与面貌,为今天研究包括甘宁青地区在内的西北近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慕寿祺的《甘宁青史略》(40卷)(赵元贞、李炳校,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版)和青海省政府民政厅编的《最近之青海》(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科1934年版)等,更加丰富了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史料。

除上述著作以外,在民国时期中央和西北地方还出版了大量报纸、期刊杂志,如《甘肃民国日报》、《青海民国日报》、《新西北》、《新青海》、《新甘肃》、《西北通讯》、《西北论衡》、《新亚细亚》、《西北问题季刊》等,其中刊载有文圣举、廖楷陶、马霄石、吴景敖、李安宅等学者对甘宁青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文章,这也为了解当时甘宁青地方的民族关系状况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总体来看,晚清民国时期中外学者们对于甘宁青地区的研究多侧重对于当地的地理物产及各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的介绍,对汉、蒙、藏、回等民族间的关系也多从历史与现实考察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七十年代末的相关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民族史学界开始对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但由于受到阶级斗争思想和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这一阶段对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多局限于回民起义和回汉民族关系方面。

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马霄石的《西北回族革命简史》(东方书社1951年版),白寿彝的《回回民族底新生》(东方书社1951年版)和《回民起义》(共4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林幹的《清代回民起义》(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白寿彝、韩道仁、丁毅民的《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等。其中,《西北回族革命简史》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历史,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史观来研究回族历史,从而填补了回族反清斗争史的缺失,为回族群众和史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回民起义》则搜集了回族本民族自己对于起义的记述、汉族知识分子的私人见闻笔录以及一些官方、半官方文书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近代回民反清斗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另外,这一时期国内学者们还发表了多篇有关回民起义及汉回关系的论文,为系统研究同治年间的这次回民起义,进一步探讨19世纪中后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尤其是汉回民族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相关论文主要有:林幹的《太平天国末期陕甘宁青的回民革命》(《史学月刊》1953年第8期)、马长寿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序言——兼论陕西回民运动的性质》(《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陆芳的《西捻军抗清斗争及其与西北回军的关系》(《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2期)和《西捻军西北回民军联合抗清斗争》(《史学月刊》1959年第10期)、王文定的《1862-1873年甘肃回民起义期间汉回人民联合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历史教学与研究》1960年第2期)、吴万善的《1862-1873年的西北回民起义》(《历史教学》1963年第3期),马钊的《1862-1873年的西北回民起义的两个问题——与吴万善同志商榷》(《历史教学》1965年第6期)。

三、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史研究开始复苏并走向繁荣,民族关系史研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国内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著文对于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及民族关系问题进行探研,极大地充实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笔者仅择其要者分类述之。

(一)全国性的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研究

这一时期,学术界出版了多部有关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史的通论性研究著作,为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献资料。如翁独健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时限上迄远古下至新中国成立,系统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形成、内容、特点和变化,以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影响等;在论述民族关系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以平等的眼光和地位去观察和对待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重要的一部民族关系史学术专著。作者对于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化、特点给出了总结,并按照不同时段对于近代中国各主要区域的民族关系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也多有论及。此外,还有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刘振中《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杨策、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学琛著《清代民族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本)等。

(二)关于甘宁青及西北地区总体民族关系的研究

这一时期,随着我国逐步加大对于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国内史学界出现了多部专门针对包括甘宁青在内的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史进行研究的著作。如杨建新、马曼丽主编的《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自先秦至清末分九个时期论述了西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迁徙与分布、历代中央政权的经营等,对晚清西北地区以回族为首的反清起义,以及近代初期西北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历史进行了论述。另有两部关于甘宁青地区古代和现代民族关系方面的学术著作,一部是秦永章著《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基本框架,利用民族历史学的方法,并结合其它相关学科理论,从多视角对元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形成、特点和规律等进行了探讨,为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历史提供了有益启示;另一部是徐黎丽著《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该著作主要是按地区探寻在当前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各地区存在和出现的民族关系问题,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解决和处理甘宁青地区的现实民族关系问题提供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甘肃省图书馆从馆藏建国前的旧报刊中摘录出了有关甘肃、新疆、宁夏、青海西北四省民族与宗教的资料,辑成《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按省区分为四册),由甘肃省图书馆内部出版,该文摘共收录各类民国报刊资料360余篇,约150余万言,并将收录资料依据其性质内容等进行归类以便于检索,是一套研究近代西北地区民族与宗教的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其它相关研究著作还有周伟洲著《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谢佐主编《青海民族关系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共13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等。

相关研究论文有兰州大学丁淑琴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甘青地区民族社会若干问题研究——以俄国人考察资料为主线》(2006年),该论文以普尔热瓦尔斯基、波塔宁、柯兹洛夫等俄国人的考察资料为主线,对清末民初甘青民族社会中的族际关系、社会经济、文化习俗、自然生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了纵向梳理,由于考察资料的原因,在族际关系分析中尤其侧重对蒙藏民族关系的探讨,指出人地关系紧张引起的经济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激化等是掌控蒙藏关系的主要因素,清末民初蒙藏牧区出现了新的民族融合,兼论及土、汉、回等族。另有论文陈晓斌《河湟地区民族关系探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陈声柏、王志庆《一位外国传教士眼中的甘南族群关系——埃克瓦尔<甘肃藏区边境文化关系>评述》(《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等,在后文中作者系统论述了美国传教士埃克瓦尔以人类学视角对于19世纪初甘南地区汉、回、藏牧、藏农四个族群之间的文化关系研究。

(三)甘宁青及西北地区的地方史研究

80年代以后,包括甘宁青在内的西北各省陆续出版了多部地方史研究著作。主要有丁焕章著《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著《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青海省志编撰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谷苞主编《西北通史》(共5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光华主编《甘肃通史》(共8卷,现已出版7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这些著作均从纵向系统梳理了历史上甘宁青等西北各省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其中涉及的重要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也有独到的见解。此外,这一时期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领导下,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的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还陆续编辑出版了有关本省的《文史资料选辑》,将晚清民国以来各界人士的“亲历、亲见、亲闻”收集并记录了下来,极大地丰富了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研究的历史资料。

(四)相关族别史研究

这一时期,除了国家民委组织出版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外,学术界还出版了多部有关甘宁青地区各民族的族别史著作。主要有黄奋生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芈一之著《撒拉族政治社会史》(黄河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黎宗华、李延恺合著《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陈光国著《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丹曲、谢建华著《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马通著《甘肃回族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丁国勇主编《宁夏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为全面了解甘宁青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情况提供参考,其中也不乏民族关系内容的论述。如《安多藏族史略》对于安多藏族的来源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地梳理,在最后第七、第八章分别论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及马氏军阀对甘青藏族的统治、甘青藏族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其经济文化教育的缓慢发展等情况,为研究近代甘青民族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

(五)甘宁青具体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

这一时期,学术界针对甘宁青地区具体民族之间的关系,如蒙藏、回藏、回汉、回土等,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有关蒙藏民族关系的研究。蒙藏民族关系自元代以来就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民族关系,因而要研究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蒙藏民族关系不容忽视。其相关研究著作主要有:王辅仁、陈庆英编著的《蒙藏民族关系史略(13-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该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论述了元明清时期蒙藏民族间在政治、经济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但由于写作时限的原因,没有涉及近代以来的蒙藏民族关系。樊保良的《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书中作者论述了18世纪以来甘青地区蒙藏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尤其强调了拉卜楞寺对安多地区各民族经济的联系与发展,以及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陈庆英、丁守璞主编的《蒙藏关系史大系》(共3卷,文化卷、宗教卷和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版),桑杰仁青、洲塔著《甘青蒙藏民族关系研究》(藏文版)(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等。相关论文主要有:韩官却加的《明清时期青海牧区民族关系探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陈光国的《明清时期青海蒙藏关系和中央王朝对蒙藏的政策》(《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戴燕的《清朝统治青海蒙藏民族的政策及其演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中央民族大学贡保东知的硕士论文《论民国时期青海蒙藏诸部的衰败及其历史原因》(2008年)等。这些论著为研究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其研究多侧重对古代历史上甘青蒙藏民族关系的探讨,较少涉及对近代以来的蒙藏民族关系的研究。

有关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由于晚清政府对于伊斯兰教的歧视与限制,以及近代以来西北地区诸马军阀势力的崛起,回汉民族关系成为近代影响甘宁青等西北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继文革前国内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又出现了许多关于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论著。其中著作主要有:李宗保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宁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是近年以来研究回汉民族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书中作者使用了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回汉民族的历史关系精辟地归纳为“政治上的主导与从属关系;经济上的互助合作关系;文化上的求同存异关系”。此外,李范文、余振贵主编《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冯增烈、李登第、张志杰编《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邵宏谟、韩敏著《陕西回民起义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马进虎著《两河之聚——文明激荡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等著作中也都涉及回汉民族关系的论述。相关论文主要有:吴万善《关于陕甘回民起义中回汉“联合”问题的商榷》(《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文中作者对于近代陕甘回民起义的性质进行了阐释,认为在起义过程中回汉人民“联合”的说法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杨永福、杨红伟《试论同治年间甘肃回民起义前后的回汉民族关系》(《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该文认为由于诸多原因,甘肃回民起义前夕回汉民族关系日趋紧张,在起义初期回汉民族间普遍存在仇杀现象,虽然起义中回民军领导人有主观改善回汉关系的愿望,并付诸于实施,但未能根本改变这一民族关系的逆向发展,这也加速了起义的失败。兰州大学王小英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甘肃的回汉民族关系——以政治和文化为中心》(2006年),这是一篇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简单回顾清末甘肃回汉民族关系状况后,分北洋军阀、国民军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对于回汉之间政治与文化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回族军阀与普通回族民众、汉族统治者与广大汉族人民区别开来。另外还有丁明俊的《论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回族研究》2000年第2期)等。

有关回藏民族关系的研究。回藏民族关系也是近代甘宁青地区重要的民族关系之一。此类研究论文也有数篇,主要有:张世海的《民国时期安多地区的回藏贸易》(《回族研究》1997年第2期),该文对民国时期安多地区回藏贸易的规模、品种及贸易方式作了详尽介绍,并指出这种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这一地区回藏两大民族关系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宁夏大学马红艳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甘肃——青海回藏民族关系》(2003年),该论文从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甘青回藏民族关系的转化、新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尤其是对于回族军阀在藏区的统治对回藏民族关系的影响,分析细致深入,见解独到。中央民族大学勉卫忠的硕士论文《清末民初河湟回藏贸易变迁研究》(2006年),该论文详细论述了清末民初河湟回藏贸易出现的三个重要转型,即新的商业网络点的出现、回商的分化与商人结构的变化以及新的商业社区的出现,从经济的角度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另外还有勉卫忠的《清朝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等论文。这些论文多侧重对甘宁青地区不同时段局部地区回藏民族间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尚缺乏对于整个近代甘宁青地区回藏民族关系系统全面的研究。

有关其他民族间关系的研究。其论文有:贺卫光《裕固族与藏族关系述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何玲《青海回、撒民族关系之我见》(《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马守平《民国时期青海回族与土族的经济互动》(《中国土族》2004年第2期)等。

(六)其他相关专题研究

关于中央政府在甘宁青地区的民族政策研究。清朝与民国历任中央政府在甘宁青地区颁布实施的一些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教育等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这类研究著作有:李国栋的《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历史阶段的演进嬗变为纵线,客观系统地论述了民国历任政府实行的各项民族政策,其中包含有许多史料和重要观点可供参考。另有牛海桢的《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钱实甫的《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进的《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等。论文有王劲、黄明《北洋军阀统治甘宁青历史概述》(《西北史地》1996年第4期),周伟洲《清代甘青藏区建制及社会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霍维洮《近代甘青地区“土官”制度变迁简论》(《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杨虎得《清代在甘青地区的民族政策及历史作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等。

关于诸马军阀的研究。对诸马军阀的探析,学术界对于其势力的崛起、在甘宁青的统治、与中央政府的势力角逐以及覆灭等情况逐一进行分析论证,无论是在史料的挖掘与辨析方面,还是在其性质、特点与规律的总结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资料和论述都涉及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这方面的代表性论著有:全国政协、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本书编辑组编《青海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吴忠礼、刘钦斌著《西北五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美)默利尔·亨斯博格著、崔永红译《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许宪隆著《诸马军阀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这类相关研究论文更是数不胜数,如刘喜堂《简论民国初年马麒在青海的经济革新》(《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赵晓燕《西安事变后的宁、青、新地方实力派》(《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杨作山《马麒对藏政策述论》(《回族研究》1996年第4期),张天政《马鸿逵与宁夏近代工业的兴衰》(《民国档案》1999年第4期)等。

关于甘宁青地区近代经济的研究。经济是民族交往的主要动力,是影响民族关系的基础性因素。此类研究著作与论文主要有陈舜卿《陕甘近代经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厦门大学李晓英的博士论文《文化·网络与羊毛贸易:近代甘宁青回族商人(1894-1937年)》(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裴庚辛的博士论文《1933-1945年甘肃经济建设研究》(2008年),西北大学何平的硕士论文《抗日时期(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地区商业问题研究》(2004年),周伟洲《甘青地区藏族及其对当地的经济开发》(《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4期)等。

关于甘宁青地区宗教问题的研究。甘宁青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与多宗教并行的地区,宗教与各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宗教问题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研究论题。这类研究著作有:甘肃省民研所编《西北伊斯兰教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蒲文成著《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相关论文有:中央民族大学马莉的博士论文《民国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白建灵的博士论文《从宗教的认同性和别异性探讨甘宁青地区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2009年),房建昌《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中的传教活动及有关文献概述—兼论近代西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教活动及有关文献》(《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等。

关于甘宁青地区民族教育方面的研究。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留存、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这一民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民族教育有利于改善民族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共同进步。此类著作主要有朱解琳著《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从古至今对于甘宁青地区各民族的分布与活动情况,以及民俗、科技、艺术、体育、寺院教育、反帝文化侵略和近现代宗教界著名人士的教育活动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填补了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的空白,具有开拓性的贡献。相关研究论文有西北大学王曙明的博士论文《宁夏近代教育研究》(2009年),西北民族大学田旺杰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青海新式教育的变迁》(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唐艳丽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甘青藏族教育研究》(2007年),李臣玲《马步芳对河湟教育的控制及教育的军事化》(《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李臣玲、贾伟《试论青海近代社会结构特征及其对近代民族教育的影响》(《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李晓英《简析民国时期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现代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等。

四、不足与问题

综合上述各个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自近代以来学术界对于甘宁青地区的民族与民族关系问题就十分关注,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研究视角多且新颖,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缺乏区域系统整体性研究。学术界有关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著作与论文虽多,但从研究区域上来看,或将甘宁青地区作为整个西北地区的一部分来综合论述,或将甘宁青三地各自分开或甘青连为一体分区域进行探析,而真正将甘宁青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进行研究的论著仍很缺乏;从研究时限上来看,学者们多将侧重点放在古代,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研究近代的也多将其划分为不同时段进行研究,将整个近代百年历史作为研究时限的著作则尚无;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由于近代回族军阀势力的上升,对于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多侧重回族与汉、藏、土等民族间关系的研究,缺乏对于整个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

其次,许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有待继续研究。例如,如何看待19世纪中后期甘宁青及西北地区数次回民起义的性质,如何认识回民起义过程中的回汉民族关系,以及如何评价回民起义军领袖们的“求抚”行为等等,这些问题在学术界早已争论多年,但至今仍无定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史料进行客观分析与论证。

再次,有些研究领域需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术界虽然对于自元明以来对甘青地区产生重要影响的蒙藏民族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对于进入近代以后这一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则较少论及,因而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对于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基于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关于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加强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要翻阅大量方志、档案、报刊、游记和考察记,还要广泛了解学术界对于该论题的研究成果,只有在最大可能地占有资料的前提下,才可能较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其二,牢牢把握甘宁青民族关系的主流来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各种起义事件不断,民族仇杀频起,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民族平等的原则,才能够拨开迷雾,客观分析与评价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与事件,认清各民族间虽然既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但其民族关系的主流仍然是各民族的相互接近,互相融合,共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其三,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力争实现对于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其四,继续深化各项专题研究。加强对于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其中研究较为薄弱的近代甘青蒙藏民族关系要深入探讨挖掘。继续推进对甘宁青地区近代工业化与民族经济转型、各民族宗教信仰与民族教育发展等专题性研究,为全面综合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提供更多的研究视域。

猜你喜欢
回民青海民族
我们的民族
大美青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多元民族
青海行七首(录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