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所录歌诗谣谚之作者与时代

2013-04-11 18:34怀
关键词:太守

王 怀 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华阳国志》所录歌诗谣谚之作者与时代

王 怀 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常璩《华阳国志》所录42首歌诗谣谚,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了作者、形成时间等较为具体的背景信息:部分格式较为严整、内容较为典雅的歌诗明显为文人作品,而大多数童谣、谚语等则为民间歌谣。它们形成时间上至西周,下及两晋交替之际、巴人李氏家族建立的大成政权时期。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学作品相比,《华阳国志》存录的这些歌诗谣谚蕴含着更为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对现代的许多文学史著述也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华阳国志》;歌诗;谣谚;作者;时间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的汉代乐府民歌,绝大多数仅存歌词,而对于那些歌谣所成的时代、所在地域、产生背景等信息则无从考索。后来的研究者就只能据内容模糊推测,不免产生误差。常璩《华阳国志》所收歌诗谣谚,对大多数歌诗谣谚的背景故事做了叙述,这就为我们探讨它们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征,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本文认为,相对于同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同类作品,它们呈现出作者身份线索较为丰富、作品产生时间线索大多可考、作品品种及形式比较多样齐全等特征,兹试一一考辨。

一 《华阳国志》所录歌诗谣谚作者考

《华阳国志》所录42首歌诗谣谚,既有一二首明确留下作者线索,可确考作者姓名、身份者,也有大量需要结合其他线索进行考证者。但因常璩在叙事中往往有所交代,加上这些诗歌谣谚本身也留下诸多的相关线索,故据之可以大致推测其作者概况。

首先,常璩所录部分诗歌的作者是已知的,如“乘彼西汉”、“少则为家之孝女”、“张裔府君如瓠壶”三首。

“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华阳国志·巴志》云:“巴郡严王思,为扬州刺史,惠爱在民。毎当迁官,吏民塞路攀辕,诏遂留之……巴郡太守汝南应季先善而美之,乃作诗曰……”[1]卷一,17应季先名应承,字季先,东汉安帝、质帝时为巴郡太守。则此为文人诗。

“少则为家之孝女,长则为夫之贤妇,老则为子之慈亲。终温且惠,秉心塞渊,宜谥曰孝明惠母。”《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上)》载:“叔纪,霸女孙也。适广汉王遵,至有贤训,事姑以礼。生子商,海内名士。广汉周干、古朴、彭勰、汉中祝龟为作颂曰……”[1]卷十上,550此颂为杂言体,风格较为质朴,内容较为浅显,歌颂叔纪的温柔、贤惠、孝顺,作者为广汉周干、古朴、彭勰、汉中祝龟四人。《华阳国志》称祝龟“通博荡达,能属文。太守张府君奇之,曰:‘吾见海内士多矣,无如祝龟者也。’……撰《汉中耆旧传》,以著述终。”[1]卷十下,601《华阳国志·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又云:“周干,广汉人;彭勰,广汉人;古朴,德阳人。右三人,儒学文才,见《蜀志》及《王商传》。”[1]692《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载古朴事迹:“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宓称疾,卧在茅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厨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2]卷三十八,974-975古朴为夏侯纂的功曹,与王普等一起到秦宓家谈论文学著述与教化之风,可知其文人的身份。周干、彭勰二人无更多信息,但与古朴、祝龟并称,则此二人也定属士人。则他们的诗歌可算文人作品。

“张裔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杀之不可,缚与吴。”《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先主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闿假鬼教曰……”[1]卷四,240-241这是为雍闿恶意中伤张裔而随意制作的。雍闿乃益州豪强,趁刘备新死、高定元叛乱之机杀死原朝廷委派的益州太守正昂,然后拥立蜀郡张裔为太守。

以上三首为文人诗,作者明确,且身份皆为中上层官吏。

其次,《华阳国志》中更多的诗歌虽云“国人作歌”、“民人为语”、“童谣”等,但据其内容,可推知为文人创作。如“川崖惟平”、“惟月孟春”、“日月明明”、“惟德实宝”四首,《巴志》只言“其诗曰”,未提及作者情况。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将此四首归为“风谣”类,命名为“蚕丛国诗四章”,拟其作者为“汉古辞”。“明明上天”一首,《巴志》仅云“国人风之”,然此五诗以《诗经》为模式,典雅厚重,蕴涵典故。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1]卷一,5诗中“旨酒”一词,频见于《诗经》,如《鲁颂·泮水》云“既饮旨酒,永锡难老”[3]611,《小雅·正月》云“彼有旨酒,又有嘉肴”[3]443,《小雅·鹿鸣》云“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3]406,等等。“养父”亦可能从《诗经》中的孝道观念化出,如《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460,即言士兵常年征战,无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悲痛。而《小雅·四牡》云“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王事靡盬,不遑将母”[3]406,该诗本言受命于王事而无力报答父母的遗憾,而本诗则用来欢庆自己能够以辛劳的农事,和每日的陪伴,伺俸父母的欣慰。

“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仪惟泽。蒸命良辰,祖考來格。”[1]卷一,5诗中“獭祭”一词,出自《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4]卷十五,409《逸周书·时训解》有“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5]275之语。“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当即化用《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3]525之意而来。《大雅·下武》诗本言赞周武王能继承前代之文德,并昭之后嗣,以“孝”为中心,言子孙当慎终追远,光宗耀祖,万代祖考,受天庇祜:“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3]526此完全合乎本诗的意境。他如《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3]536,《大雅·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3]546,《周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3]598等等,皆此类。

“日月明明,亦惟其名。谁能长生,不朽难获。”[1]卷一,5这首诗既是对人生的思索,也是对长生不老神话的反思。日月尚且不免西下,人生何尝能够长生,既形象又务实,充满哲理。

“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1]卷一,5“明明上天,下土是观。帝选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祸福由人。愿君奉诏,惟德日亲。”[1]卷一,17这两首虽然成诗时间不同,意思却类似,都强调世事无常,唯有道德可贵。两诗都有可能化用《诗经·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3]464句。“上天”,指古代人心中自然万物主宰者,能降祸福于人。《尚书·泰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3]180“下土”,相对上天而言,指下地。《尚书·禹贡》云:“厥土惟壤,下土坟垆。”[3]150“元后”,指天子。《尚书·大禹谟》云:“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3]136巴人此诗化用这些典故,意在说明皇帝是天命的,天命皇帝是要他“定安”百姓。“祸福由人”,巴人之意,皇帝们往往不念及上天爱民之意,随意任用官吏,祸害一方。“惟德日亲”,出自《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3]227巴人希望那些地方官,要好好的奉行诏命,克行道德,暗喻若不然,也会为自己招来上天的惩罚。

以上五首,在内容、风格、韵律、措辞上,均与《诗经》诸篇如出一辙,我们由此亦可见巴地诗歌与《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的密切渊源。这些诗非一般寻常百姓的口吻,显系文人诗或者是文人润色的诗。

除以上五首四言古体诗可推断为文人诗外,《华阳国志》还录有一些五言诗,也大致可定为文人作品。

“肃肃清节士,执德实固贞。违恶以授命,没世遗令声。”[1]卷一,17此诗五言四句,颇类五言绝句,《全蜀艺文志》将其定名为“谯君黄颂”,称其作者为“汉无名氏”。细考其用典故实,则亦可见其文人经手之痕迹。“肃肃”,《诗·大雅·思齐》云:“雝雝在宫,肃肃在庙。”[3]616《小雅·黍苗》云:“肃肃谢功,召伯营之。”[3]495又《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赞》载:“春秋列国卿大夫及至汉兴将相名臣,怀禄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是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6]卷七十二,3097可见,本诗“清节士”概指那些能坚守品德、不畏压迫的卿相士大夫之流,此当指谯君黄。《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云:“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5]293此三者均能合谯君黄的“违恶授命”的品德,故蜀人以德贞赞之。所以,此诗内涵深厚,非寻常民间作品,乃文人作品。

“混混浊沼鱼,习习激清流。温温乱国民,业业仰前修。”[1]卷一,17-18“混混浊沼”出自《文子·上德》:“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7]263本意是指浑浊的河水只能用来洗脚,巴人这里则引申为鱼儿所处的污浊环境。“清流”,本指汉末以陈蕃、李膺、杜密、范滂、郭泰等为首的清议士人集团,巴人这里化为自然清澈之溪水,亦不无象征意义,故《汉书·礼乐志》云:“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6]卷二十二,1073“温温”见于《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笺》云:“温温,柔和也。”[3]486此巴人与“乱”字对比,鲜明地显示出这些温良弱小的百姓,在乱世强权下的悲苦无助。“业业”,见于《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传》云:“兢兢,戒慎;业业,危惧;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3]139“前修”,见于《离骚》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8]13。巴人期望前贤的道德准则,能解救他们乱世中不能全身保命的局面。此诗每句都使用叠词,暗中化典,运用比兴手法,传达双重意味,亦为文人作品。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1]卷一,17诗意连贯,以叙事为主,末二句抒情,形式上与《古诗十九首》接近,但意境如杜甫之《石壕吏》一般深远,语言虽平实却很感人,在《华阳国志》所采录的诸多诗歌谣谚中,无疑属于艺术水准突出的上乘之作,文人创作的痕迹明显。

“习习晨风动,澍雨润乎苗。我后恤时务,我民以优饶。”“望远忽不见,惆怅尝徘徊。恩泽实难忘,悠悠心永怀。”[1]卷一,17二诗为五言体,其中“习习”出自《诗·邶风·谷风》,“晨风”出自《诗·秦风·晨风》,“澍雨”出自《尚书大传》,“我后”出自《尚书·仲虺之诰》,“优饶”出自《礼记·文王世子》,“惆怅”出自《楚辞·九辩》,“徘徊”出自《荀子·礼论》,“恩泽”出自《逸周书·时训》,“悠悠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永怀”出自《诗·周南·卷耳》,故亦为佚名文人作品。二诗《全蜀艺文志》将前者名为《丰年歌》,后者名为《去思歌》,皆为经过精心雕琢的文人诗。

《华阳国志》所录的歌诗谣谚中,部分歌谣可以判定为民间作品。

如“符有先络僰道帛,求其夫,天下无有其偶”[1]卷三,181,此歌谣如果没有常璩对符县女子先络以及僰道张贞之妻黄帛事迹的介绍,读者很难理解歌谣所述何事,况且先络是为其夫之溺亡而死的,黄帛才是为其夫张贞之溺亡而死的,两者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并不都是“求其夫”的,所以此歌谣的创作及流传并未经严格的打磨,显得有些随意制成。

“廉叔度,来何暮。来时我单衣,去时重五袴”[1]卷三,155一首为口语组成,意思简单,这是比较典型的民歌。而“汉德广,开不宾”,“王稚子,世未有”等三言歌谣体,据常璩所载史实,前者为西汉武帝时歌谣,后者为东汉和帝时歌谣。这种体式与《乐府诗集》所载汉民歌《巫山高》、《平陵东》、《东门行》等体基本一致。且二者语意均比较平实,鲜有华丽语言,不见用典,不事雕琢,可定为非文人之民歌。而“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样的童谣则当为蜀民间流传的谶语。又如“虏来尚可,尹将杀我”,“思都邮,斩令头”等歌谣,是对当时之现实的简单描述,为民间流传的童谣,可以认为非文人创造。

以上可见,《华阳国志》所录歌诗中文人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其中三首作者可考的作品推测,大部分作品的作者身份必然不会太低;而其中的绝大多数谣谚、谶语之类也完全保留民间色彩,从其简单、淳朴和生动性来看,确属于民间百姓的集体创作。

二 《华阳国志》所录歌诗谣谚创作时代考

常璩对《华阳国志》所录歌诗谣谚大多有创作背景的介绍,这些信息为我们直接或间接地推测其创作年代提供了方便。兹尝试按时间先后逐一考辨。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巴志》:“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1]卷一,4此歌谣是对远古战争中巴人作战特点的记载,虽然只有8个字,但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远古时代巴人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川崖惟平”、“惟月孟春”、“日月明明”、“惟德实宝”四首,任乃强先生指出:“‘先民之流’,谓中华先民流风余韵。故下文即举诗歌。按巴地在巴国时,内地商贾技工已有至者。秦灭巴置郡县后,内地来者始多。”[1]卷一,8此四诗成诗年代很早,应该在秦灭巴之前。

“三秦亡,范三侯。”《巴志》:“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徙封阆中慈乡侯。目固辞。乃封渡沔县侯。故世谓……”[1]卷一,14此乃记载巴人范目率賨民对秦作战,对刘邦最终取胜的重要作用。歌谣当成于汉朝建国之初。

“分巴割蜀,以成犍广。”《巴志》:“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蜀,置广汉郡。孝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故世曰……”[1]卷一,14谚语记录了西汉政治版图的变化过程。《汉书·地理志》载有犍为郡,颜师古注云:“武帝建元六年开。莽曰:‘西顺属益州。’应劭曰:‘故夜郎国。’”[6]卷二十八上,1599则此谚成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前后无疑。

“思都邮,斩令头。”《蜀志》:“武帝初欲开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僰道令通之,费工无成,百姓愁怨,司马相如讽谕之。使者唐蒙将南入,以道不通,执令,将斩之,叹曰:‘忝官益土,恨不见成都市。’蒙即令送成都市而杀之。蒙乃斩石通阁道。故世为谚曰……”[1]卷三,172此谚语记录了汉武帝开南中过程中的一些故事。《汉书·食货志》载:“唐蒙、司马相如始开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6]卷二十四,1157《汉书·司马相如传》亦载:“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 道 二岁,道不成,士卒 多物故。”[6]卷五十七,2580-2581《汉书·武帝本纪》又载:“(元光)五年夏,发巴蜀治南夷道。”[6]卷六,164由此可知,《华阳国志》此谚所言,正为这段史实,故此谚语产生年代大致在公元前128年及之后的几年时间之内。

“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南中志》载:“孝武时,通博南山,渡兰沧水、渚溪,置巂唐、不韦二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之恶。行人歌之……”[1]卷四,285此为可以考证的开发云南的最早歌谣,它生动地反映了汉武帝征服云南一带的过程。南越相吕嘉,因反对南越归附汉朝,遂叛,后为汉武帝军队所败俘。巴人歌谣中的“为他人”真切反映其时南中老百姓对吕嘉分裂国家的讽刺和谴责。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云:“汉武帝通博兰、渡兰沧事《史记》、《汉书》未载,当在元封六年(前105)郭昌征昆明之后。”[9]卷四,427如此,则知此歌谣亦属较早年代所产生。

“肃肃清节士”一首,《巴志》:“巴郡谯君黄,仕成哀之世,为谏议大夫,数进忠言。后违避王莽,又不事公孙述。述怒,遣使赍药酒以惧之。君黄笑曰:‘吾不省药乎!’其子瑛纳钱八百万得免。国人作诗曰……”[1]卷一,17又《后汉书·谯玄传》云:“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也。少好学,能说《易》、《春秋》,仕于州郡。……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咸举玄诣公车对策,复拜议郎,迁中散大夫。”[10]卷八十一,2667故此诗所作年代可以确定在汉平帝刘衎当政之初年。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公孙述刘二牧志》载,建武元年,公孙述称皇帝,号大成,“时世祖方平河北,而荆邯、延牙并归述,尽有益州。置铁钱官,废铜钱,百姓货卖不行。”[1]卷五,331又介绍王莽被称为黄牛,公孙述被称为白腹。据此背景可知,公孙述废除当时的流通货币铜钱,改用铁钱,这一过程实际间接掠夺了百姓的财产。百姓借童谣为谶语,表达对公孙述政权的不满和诅咒其灭亡。此童谣就产生于建武元年建立大成国至建武十二年公孙述被杀的这段时间。

“节义至仁费奉君,不仕乱世、不避恶名。”《先贤士女总赞中》:“费贻,字奉君,南安人也。公孙述时,漆身为厉,佯狂避世。述破,为合浦守。蜀中歌之……”[1]卷十中,583此歌谣产生时间必为公孙述政权覆灭后不久,即建武十二年(36)之后。

“前有管鲍,后有庆廉”[9]973乃佚文,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已辑录。而据《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华阳国志》曰:‘洛阳庆鸿,慷慨好义,廉范与为刎颈之交。时人称曰……’”[11]1888云云,此歌谣乃是歌颂庆鸿与廉范的友谊深厚,可与管仲与鲍叔牙友谊之美谈相提并论。庆廉即庆鸿、廉范,二人事迹见于《后汉书·廉范传》:“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10]卷三十一,1101-1102据此可知,洛阳庆鸿与廉范相交往,必在廉范迁居洛阳期间,即公元58年之后的几年之间。

“廉叔度,来何暮,来时我单衣,去时重五袴。”《蜀志》:“其太守著德垂绩者,前汉莫闻,建武以来,有第 五 伦、廉 范 叔 度,特 垂 惠 爱。百 姓 歌之。”[1]卷三,155又《后汉书·第五伦传》:“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随王之国。……伦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10]卷四十一,1398此传未明第五伦做蜀郡太守之时间。按《后汉书·章帝纪》:“永平三年十一月戊戌,蜀郡太守第五伦为司空,诏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10]卷三,130则此歌所描述的内容,当在第五伦离开蜀郡太守之职时,即永平三年(60)。

“一岁再役,更赋至重。边人贫苦,无以供给。求省郡。”《蜀志》云:“宣帝地节三年,武都白马羌反。使者骆武平之。因慰劳汶山郡。吏及百姓诣武自讼……”[1]卷三,185故此诗作于宣帝地节三年(65)前后。按此当为四言诗,末句疑脱一字。

“王稚子,世未有,平徭役,百姓喜。”《先贤士女总赞(中)》:“王涣,字稚子,郪人也……民歌之。”[1]卷十中,562《后汉书·王涣传》:“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陈)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永元十五年,(涣)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元兴元年,病卒。”[10]卷七十六,2469另据《后汉书·陈宠传》,章帝卒,窦宪等秉权,欲因丧事中伤陈宠,幸得黄门侍郎鲍德求救于宪弟夏阳侯窦环而解围,出为太山太守,转为广汉太守。之后,陈宠任用王涣为功曹,“永元六年宠代郭躬为廷尉”[10]卷四十六,1554,再次回到中央。可见,此歌谣即作于王涣为广汉太守陈宠的功曹期间,其时间为永元元年(89)至永元六年。

“明明上天”一首,《巴志》云“汉安帝时,巴郡太守连失道。国人风之”[1]卷一,17,虽具体时间不详,但时代已明确。

“关关黄鸟”一首,《巴志》云:“永初中,广汉、汉中羌反,虐及巴郡。……号曰‘三贞’。遭乱兵追匿,惧见拘辱,三人同时自沉于西汉水而没。死,有黄鸟鸣其亡处,徘徊焉。国人伤之,乃作诗曰:……”[1]卷一,17此诗创作背景及年代(汉安帝永初中)已详,并恰好与前一首互证。

“虏来尚可,尹将杀我”一首,《巴志》云:“昔中郎将尹就伐羌,扰动益部。百姓谚云……”[1]卷一,25尹就伐羌事,见于《后汉书·王堂传》:“永初中,西羌寇巴郡,为民患。诏书遣中郎将尹就攻讨,连年不剋。”[10]卷三十一,1105则此谚产生时间同前两首。

“折氏客谁?朱云卿,段节英。中有佃子赵仲平,但说天文论五经。”[1]卷十中,566《先贤士女总赞(中)》载折像家财二亿,尽散家财以施宗族,以道教授门人,朋友自远而至,时人为谚。谚语实际上是民间对折像聚集士人,甚至是身份低贱的佃人,谈论天文、五经等高雅文化活动的倾慕,还反映了汉末士人在五经之外,还对天文历法等学科很是热爱。朱云卿、段节英事迹无载。折像,《后汉书·折像传》云:“字伯式,广汉雒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折侯,曾孙国为郁林太守,徙广汉,因封氏焉,国生像。国有资财二亿,家僮八百人。像幼有仁心,不杀昆虫,不折萌芽,能通《京氏易》,好黄老言。”[10]卷八十二,2720具体时间虽不可考,但《后汉书·方术列传》所列诸人中,廖扶在折像之前,《后汉书·廖扶传》云:“扶父为北地太守,永初中坐羌没郡,下狱死,扶感父以法丧身惮为吏。”[10]卷八十二上,2719而樊英列在折像之后,《后汉书·樊英传》云:“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10]卷八十二,2721由此可知,折像事迹主要在汉安帝永初(107)至建光(122)年间,此谚语亦当大致在这一时段所成。

“筑室载直梁”一首,《巴志》云:“巴郡陈纪山,为汉司隶校尉,严明正直……巴人歌曰……”[1]卷,17陈纪山事迹,见《后汉书·陈禅传》:“陈禅,字纪山,巴郡安汉人也。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禅独离席,举手大言曰:‘昔齐鲁为夹谷之会,齐作侏儒之乐,仲尼诛之。’又曰:‘放郑声,远佞人,帝王之庭不宜设夷狄之技。’……顺帝即位,迁司隶校尉,明年,卒于官。”[10]卷八十一,1684—1686则陈纪山为司隶校尉当在汉顺帝即位之永建元年(126)之次年卒,此诗当作于永宁二年(121)。

“习习晨风动”、“望远忽不见”二首,《巴志》云:“永建中,泰山吴资元约为郡守,屡获丰年。民歌之曰……”[1]卷一,17吴资,史籍无载,但常璩此处时间交待已算明确(汉顺帝永建年间)。

“符有先络”一首,《蜀志》及《先贤士女总赞》均载。《蜀志》云:“永建元年十二月,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拜檄巴郡守,过成瑞滩,死。……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女络乃乘小船,至父没所,哀哭自沉……人为语曰……”[1]卷三,180-181此“语”产生的年代,常璩于此已有明确记载。另《广汉士女》“黄帛,张贞妻也……时人为语”[1]卷十中,594云云,未记载时代,但将僰道张帛与先络一起歌颂,则二人的事迹应大致同时,此谚语当在永建二年(127)及之后的一段时间。

“巴有将,蜀有相。”《巴志》云:“巴西郡,属县七……人自先汉以来傀伟俶傥冠冕三巴……先汉以来,冯车骑、马镇南皆植斯乡,故曰……”[3]卷一,45冯车骑即冯绲,《后汉书·冯绲传》:“冯绲,字鸿卿,巴郡宕渠人也……顺帝末以绲持节督扬州诸郡军。”[10]卷三十八,1280-1281据此,知冯绲主要事迹在东汉顺帝末年,则此歌谣也应成于这段时间。

“乘彼西汉”一首,《巴志》云:“巴郡严王思,为扬州刺史,惠爱在民。每当迁官,吏民塞路攀辕,诏遂留之。……巴郡太守汝南应季先善而美之,乃作诗曰……”[1]卷一,17应季先,据《后汉书·种暠传》载种暠顺帝末为侍御史,后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季先)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10]卷五十六,1827。则应季先为巴郡太守之时,当在顺帝末年,及冲帝、质帝之时(冲帝、质帝二人在位近一年)。严王思,《华阳国志》卷十二云“政事扬州刺史严遵字王思阆中人也”,其余不详,则此诗作于建康元年(144)至质帝本初元年(146)。

“狗吠何喧喧”一首,《华阳国志》云:“孝桓帝时,河南李盛仲和为郡守,贪财重赋。国人刺之曰……”[1]卷一,17李盛,史籍无载,但此诗的背景已很明确,时间也较为确定,即在孝桓帝刘志当政的二十年间(147—167)。

“不雨,则于自焚,为贪叨吏,谢罪百姓。”《先贤士女总赞(中)》云:“谅辅,字汉儒,新都人。为郡五官掾。时天大旱,请雨不降,辅出祷祈,乃积薪祝神曰……”[3]卷十中,566在《后汉书·独行传》中,《谅辅传》置于《刘翊传》之前,而刘之事迹,《后汉书》有迹可循,“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10]卷八十一,2695。可推测谅辅大致生活于刘翊之前或同时。

“少则为家之孝女,长则为夫之贤妇,老则为子之慈亲。终温且惠,秉心塞渊,宜谥曰孝明惠母。”《先贤士女总赞(上)》云:“叔纪,霸女孙也。适广汉王遵,至有贤训,事姑以礼。生子商,海内名士。广汉周干、古朴、汉中祝龟为作颂……”[1]卷十上,550此四人中,仅古朴事迹稍有线索可寻,见于《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上文已述。古朴与夏侯纂之对话发生在“先主既定益州”之后。刘备定益州事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建安)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2]卷三十二,882则据此可知,上述四人当活动于刘备进据成都前后(建安十九年, 214),而此颂也当成于这一段时间。

“阎尹赋政,既明且昶。去苛去辟,动以礼让。”《先贤士女总赞(下)》云:“阎宪,字孟度,成固人也。名知人,为绵竹令。以礼让为化,民莫敢犯。童谣歌曰……”[1]卷十下,601阎宪,史籍无载,但据常璩引自《益部耆旧传》可知,其为东汉人。

“混混浊沼鱼”一首,《巴志》云:“汉末政衰,牧守自擅,民人思治,作诗曰……”[1]卷一,17常璩于此诗未有更多记载,只知其时代是在汉末。

“张裔府君如瓠壶”一首,《南中志》载先主刘备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更以蜀郡张裔为太守,于是闿假鬼教而语。此歌谣即产生于黄初四年(223)前后。

“前有何、勾,后有张、廖。”《刘后主传》云:“(延熙)十一年,镇北将军王平卒。以中监军胡济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兖州刺史,代平督汉中事。平始出军武,不大知书,性警朗,有思理,与马忠并垂事绩。平同郡勾扶亦果壮,亚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后张翼与襄阳廖化并为大将,故时人为语曰……”[1]卷七,410此语内容简洁明晰,乃歌颂之词,时间亦明确。

“犹溪、赤木,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伊。庲降贾子,左儋七里。”《南中志》云:“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险难行。步道度三津,亦艰阻。故行人为语……”[1]卷四,279庲降都督,《南中志》云:“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县。”[1]卷四,240《水经注》云:“宁州建宁县,故庲降都督屯。蜀后主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之。”[12]2766误。庲降都督府初治南昌县(今云南镇雄),后改治平夷县(今贵州毕节)、治味县(今云南曲靖)。西晋泰始七年,罢庲降都督,改设宁州。则此谚语反映的是建安十九年(214)至泰始七年(271)之时事。

“安汉吏取粮,令为之偿。”《后贤志》云:“何随,字季业,蜀郡郫人也,汉司空武后……蜀亡,去官。时巴土饥荒,所在无谷,送吏行乏,辄取道侧民芋。随以绵系其处,使足所取直。民视芋,见绵……因为语曰……”[1]卷十一,630常璩所记已比较明确,时间段就在三国时的蜀国灭亡之前。

“得黄金一笥,不如为伯骞所识。”《先贤士女总赞(上)》云:“柳宗,自伯骞,成都人也。初结九友共学,号九子。及为州郡右职,务在进贤。拔致求次方、张叔辽、王仲曾、殷智孙等,终至牧守。州里为谚……”[1]卷十上,536四人中仅张叔辽有线索可考,据嵇康《难自然好学论》是针对张叔辽之《自然好学论》,时年为“甘露三年(258年),嵇康36岁”[13]325。据此推测,张叔辽大概与嵇康同时,为曹魏时人。又《三国志》裴注引荀绰《冀州记》曰:“钜鹿张貔,字邵虎……父邈,字叔辽,辽东太守。著名《自然好学论》,在《嵇康集》。为人弘深有远识,恢恢然,使求之者莫之能测也。宦历二官(‘官’疑当作‘宫’,指晋武、惠二帝),元康初为城阳太守,未行而卒。”[2]卷十一,354伯骞与张叔辽等结交为友,大概为同时代人。那么,此谚语也大致产生在魏末晋初时期。

童谣四则:“郫城坚,盎底穿,郫中细子李特细”;“江桥头,阙下市,成都北门十八字”;“巴郡葛,当下美”;“有客有客,来侵门陌,其气欲索”。据《大同志》“蜀自太康至于太安,频怪异……元康三年正月中,欻一夜,有火光,地仍震。童谣……”[1]卷八,480此四则童谣成于元康三年(293)前后。

“谯登治涪城,文石在巴西,张罗守合水,巴氐那得前!”据《大同志》:“(永嘉)四年,……巴西谯登诣镇南请兵,镇南无兵,表为扬烈将军、梓潼内史……折冲将军张罗进据犍为之合水。巴蜀为语曰……”[1]卷八,471则此谚语所成大致在永嘉四年(310)之后的一段时间。

“广汉城北有大贼,曰流曰特攻难得。岁在玄宫自相贼。”据《李特雄期寿势志》:“特流乘衅险害。雄能推亡固存……长老传谯周谶曰……”[1]卷九,516此诗是辱骂李流、李特政权的。晋惠帝永宁元年(301)李特起事,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李氏政权灭亡。此虽曰谯周之谶,但据实际情形,当是记李氏政权称霸成都时不得民心。故此谶语应当成于李势称帝期间或稍后。

综上可见,常璩所录巴蜀地区最早的歌诗在秦并巴国以前,最晚的李势降晋期间,其中成于两汉时期者又占绝大多数。

从《华阳国志》所录歌诗谣谚的作者和创作时间的考证中,不难看出,常璩是有意识地尽量保存这些歌诗谣谚的相关历史信息,其用意十分明显,即一方面留下这些歌诗谣谚产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以之丰富正文的信息。

[1]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71.

[3]十三经注疏[G].阮元校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孙希旦.礼记集解[M].王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5]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10]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水经注疏[M].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唐 普]

I206.2

A

1000-5315(2013)03-0161-07

2012-09-20

王怀成(1982—),男,四川平昌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太守
对牛弹琴
让子弹飞
薛宣割黄绢断案
坐等太守上头条
坐等太守上头条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一钱太守
不徇私情
——苏章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华佗骂郡守愈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