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的非洲危机

2013-04-12 18:20文/王
化工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拉维非洲人公共关系

文/王 伟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被称为“非洲的热心肠”,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2012年却陷在抵制中国商人的漩涡中。

年中,马拉维的一些地方城镇出现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迫使政府要求中国商人必须回到大城市经商。而到最后期限,也没见多少中国店铺搬走。这让马拉维政府很为难:对中国商人采取强制措施,会得罪中国这个马拉维投资大户;不采取措施,又难以给马拉维的民间抵制声音以交待。

而面对类似挑战的中国企业在非洲正越来越多。

中国商人怎么得罪他们了?马拉维只是一个缩影。一方面,不少非洲商人认为中国人带来了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冤案却也比比皆是。

以中钢集团为例,南非罗德斯大学在津巴布韦等国的一个调查发现:许多非洲人在指责中国人:把劳动力带到了非洲,导致当地人工作岗位不足。但南非学者访问津巴布韦一个重要矿区时,发现这个中钢集团做主要股东的矿区,4000多名员工里,只有10名中国员工!“中国人成了非洲人对国内现状不满的替罪羊”,南非学者如此评价。

这几年,中国企业的“非洲梦”正越做越多,越做越大。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第四大目的地。尤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非洲是难得的亮点之一,当很多中国企业在欧洲的订单减少后,却发现非洲市场的订单正越来越多……

而要实现“非洲梦”,中国企业并不能简单抱怨环境不公,更要反思我们的企业在非洲遇到了哪些危机,并为此做好管理上的充分准备。

公关管理的非洲危机

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最大的挑战,就是公共关系管理的危机。注意,与非洲的公众打交道,和与非洲国家的政府打交道是两个概念。

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刚刚撰文呼吁:与非洲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不足,是中非关系的“最弱项”!

而民间交流,最活跃的因素自然是企业如何做好与非洲老百姓的公共关系管理和维护(我们与非洲官方关系的维护是比较到位的)。

目前,许多非洲人认为,中国企业到非洲淘金带来的是不正当竞争和对非洲资源的掠夺,以及“人力殖民”(有别于西方的“武力殖民”)。而非洲的媒体话语权是被西方在有形无形之中把控的,作为盘踞非洲几百年的“老字号”,又怎么会对新入者喊好呢? 一些非洲国家的新闻网站上,有时居然找不到一条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

因此,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公共关系管理来说,首先要注意:避免以“外来户”的姿态出现在当地,在经营中尽可能增加与非洲本地居民互利共赢的运营项目。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避免重视高层关系而忽视非洲民间关系的情况(马拉维就是个例子)。中国企业要增强公共关系管理意识,乃至主动与非洲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把对中国企业的有利声音传播出去(其实来自中国的声音是有优势的,比如:我们没有西方的种族歧视,中国人对非洲的正面看法要远比欧美多得多等等)。改变只是中国政府在负责公共关系,而多数中国企业埋头赚钱的局面。

否则,埋头赚钱的好日子很快会遭遇那些片面声音带来的巨大挑战。

法律文化的非洲危机

许多中国人认为非洲是非常落后的,但在某些方面这种认识却是错误的。因为非洲几百年来沿用的是西方管理方式,尤其非洲国家的法律体系,许多直接从欧洲照搬过来。相比而言,倒是不少中国商人法律意识显得相对淡薄。

一些中国老板把在国内当包工头习惯的方式搬到非洲来,就受到很大抵制。比如:个别商人和非洲工人不签合同,不缴保险,随意解雇劳工,工资设置低于当地最低保障工资等等。

非洲对工人权益的保护,照搬了欧洲的模式。工人权利被侵犯,会到工会申诉,而工会不是吃素的,会熟练用法律武器维权。

如果有的中国企业觉得非洲人不友好了,有时候确实需要照着当地法律反思一下自己的经营管理。

劳动文化的非洲危机

中国的传统管理中,更强调吃苦耐劳,但非洲人在劳动态度上与中国人大不相同。与非洲的法律文化相对应,许多非洲人不认为吃苦耐劳是美德,而更看重自己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非洲比中国更早实行双休日的劳动制度。下班后,就是加班10分钟,也会引起不满。

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加班费用到位(要高于正常工资),非洲人也并不一定愿意加班,他们要享受法律给他们的休闲时间,对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并不理解。

在赞比亚的一处矿山工地,曾有一次叉车出现故障,几名中国工人扛起货物就走,而非洲矿工则在旁观,他们认为企业应该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

面对劳动文化的差异,中国企业如果不加以尊重并重视,则会在当地造成许多误解。

风险管理的非洲危机

2012年8 月,赞比亚科蓝煤矿出现工人暴动,一名中国监工身亡。而这次悲剧背后,中国商人的投资决策非常值得关注。因为投资煤矿之前,这位中国老板看重的是煤矿低价转让,可是对经营成本出现了误判。

比如:是否充分考虑了本地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可能的变化(当时工人正是对最低工资出现问题不满,而中国老板考虑到盈利微薄,在提高工资问题上出现犹豫),以及当地的工资发放方式(中国煤矿老板习惯按工人的产量支付工资,而当地则按工作时间支付工资)。

如果中国老板充分认识到这些经营成本,很有可能不会接手这座“低价”煤矿,做出了个高风险的投资决策。

另外,一些非洲国家政局不稳,而购买投资保险的中国企业很少,也是个大问题。投资不是赌博,而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的经营工具控制投资风险。

其实,中国管理在非洲遇到的危机绝非坏事,甚至也应该由此反思一下我们国内的企业管理。随着国内法律环境的进步、新一代劳动者更注重自身权益的观念变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营风险增加,中国管理的危机绝不是远在非洲,而是近在家门口了。

而我们也不妨把非洲看作试验田,作为中国企业向西方投资的前站和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马拉维非洲人公共关系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头顶神功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他是『跨国手机搬运工』马拉维『一机成名』的中国退伍兵
误解非洲
没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