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探析

2013-04-13 02:10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实验室科技大学生

王 芬

(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 扬州225001)

一、引言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高校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因此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合理知识体系的建立,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推进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1]。可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运行机制不健全,参与人数少,宣传不到位等。面对新的时代和要求,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推上新的发展轨道,首先必须对大学生科创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从而对该项工作进行全新的定位[2]。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制度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抓好大学生科技活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是前提、是基础[3]。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学生被动学习,对学习兴趣不大。教学管理中现今的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行为规范得太严、管得过死,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以分数高低论优劣。“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分数一定程度上异化为评奖评优的基本依据。现今的这种管理制度,桎梏了学生的“手脚”和创新的思路,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也成了人云亦云的“继承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

(二)课业负担重,参与人数少

从高校的专业情况看,各专业课程设置多、课程内容多,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空余时间不多,所以其参加科创活动的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现行的大学生考核体系也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一些学生本想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但当与学习发生冲突时,为了保证考核分数,不得不放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因为考核分数是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不怎么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

(三)宣传不到位,知晓人数少

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有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意愿,但他们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如何参加都不知道。这说明学校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宣传面较窄、不够深入。此外,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现实情况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参与的较多,主要是教师在小范围内挑选的优秀学生,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知晓得的较少。因此,即使参赛的这些优秀学生荣获各种奖项,给学校争得很多的荣誉,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促进作用不大,并不能在校园内形成大家都想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制度,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机制,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保障。因此,应成立以教学部门为主的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规划,包括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的使用、基地的建设、队伍的培养、项目的推广应用以及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在保障机制上,高校应制定像《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设备、场地的支持;在管理制度上,作为负责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机构,要邀请相关教授作为指导小组的指导教师,在推荐评委、征集参赛作品、指导等方面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还要组织审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资格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包括审查经费的使用情况,奖励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这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才能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无为变为有为,由无能变为有能。

(二)搭建平台,活跃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

1.成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联合会,培养学生学术素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高校要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团委可以招聘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联合会(学研会)。学研会成立后,可定期组织相关交流、研讨活动,同时还可以邀请老师对相关课题的立项、结题等进行指导。在学研会的影响下,各年级(系、专业)、各班级均可定期召开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对好的项目进行立项。在此基础上,可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并给予资助。这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也为今后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挑战杯等竞赛储备人才。

2.设立科研岗位,增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针对高校科创指导教师人手少等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特点,设立科研岗位,制定科研岗指导教师职责。每年,可由相关教师提出申请,团委、学工办负责招聘、备案。科研岗学生要协助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有时还要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定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愿,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

3.组建科技创业中心,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将学生会的学习部、社联的创业者协会等进行整合,组建科技创业中心,负责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统一开展。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科创中心可定期举办专业知识普及讲座、研究进展报告、知识竞赛、大学生科技论坛等。还可以依托研本1+1活动,不断优化活动方案,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跨专业、在不同年级成立兴趣小组,由科创中心统一管理。对于做得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为他们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以提升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大投入,建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设与改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4],实验是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场所有限,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少,导致动手能力差。因此,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机会以及场所,要把实验教学搞活,要建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一方面,实验室要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切方便条件和良好的服务,使学生可以便利地使用实验室做课题和实验;另一方面,实验室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保证仪器和设备的完好,实验室要派一名指导教师或实验员专门负责仪器的使用、维护以及原料的供给等工作,而且要给这个教师或实验员记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从制度上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保证学生按自己的计划在开放时间内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5]。最后,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通校际间以及学院与学院间的实验平台的瓶颈,使每所实验室都能充分利用以保证教学以及学生实验。这样,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里通过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就得以充分发挥[4]。

[1]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4]宋之帅,赵金华.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曹小华,吴青,李文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

猜你喜欢
实验室科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学生之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