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高等教育中的通用性教学设计研究:基于美国的经验

2013-04-22 05:44徐锦霞钱小龙
现代大学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徐锦霞 钱小龙

摘 要:多元文化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取向,虽然与通用性教学设计源自于不同的历史和理论范畴,但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视野下,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进行通用性教学目标设计、通用性教学内容设计、通用性教学方法设计、通用性教学评价设计,为学习者提供更高融合性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真正获得公平和均等的学习机会。在借鉴美国的经验基础之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应积极应对复杂的教育环境、差异性的教育对象和国际化的教育发展趋势等挑战。

关键词:通用性设计;通用性教学设计;多元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52-05

一、前 言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跨越文化边界和种族差异的教育,反映人们对社会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轨迹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反映人们对教育所寄予的多元、理解、开放的发展方向,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通用性教学设计起源于建筑领域的通用性设计,其初始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物理空间的专门化设计以满足所有人对于方便、舒适和自由的需求。通用性设计在国外的各个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就包括高等教育领域。斯尔韦(P. Silver)等人最初将通用性设计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认为通用性教学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死板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方式满足差异学习者的需求。[1]47-51柯菲尔(Kenneth A. Kavale)指出:在高等教育中切实践行通用性教学设计的理念可以为普通教育中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提供适恰的教育。[2]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致力于将通用性设计应用到残障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指导中,使通用性教学设计在国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仅有少部分学者关注通用性教学设计在非特殊教育领域的运用,认为当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课堂环境以及教育文化发生冲突或作用失效时,只需要进行及时和少量的调整就能缓解在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诉求出现的巨大压力。[3]尽管多元文化教育与通用性教学设计源自于不同的历史和理论范畴,但都致力于差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平等、被歧视或排斥等现象的研究。拉塞尔(Marta Russell)认为:要想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在初级阶段首先应该实现“教学的通用性设计”、“社会公正教育”以及“创建共同的以人为本的社会”。[4]我国与美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借鉴美国的经验基础上,通过通用性教学设计为应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挑战提供更好的切入点和实施路径,也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公平教育思想和差异教学理念的实现提供一系列的选择和策略支持。

二、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与通用性教学设计的应用

美国是一个由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传统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构成的国家。从高校国际学生的数量来看,在校人数从上世纪40年代末的25464人增长到2010/11年度的723277人,增长率近30倍;[5]从高校学生民族构成来看,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来自少数民族,并且随着移民的涌入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据估计到2020年有色人种学生比例将超过30%。[6]从高校特殊学生数量来看,从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末,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中在心理、生理、学习方面存在障碍的人数已经翻了三倍。[7]由此,美国高校学生的构成上具有明显的国际化、多元化、差异化和包容性等特征。然而,现实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不少移民、有色人种、妇女以及残障人士高中毕业后就已终止学业,甚至有部分人入学后选择退学。[8]究其缘由,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技术的、人为的和文化的障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恰恰是这些障碍阻碍了差异学习者继续学习。[9]为应对这种障碍,融合教学理念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通用性教学设计开始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通用性教学设计,创造更具融合性的学习环境。不少专门针对差异学习者的通用性教学策略被推广应用,包括针对差异学习者的灵活考试时间、多样化交流方式、辅助设备的运用;针对移民采用母语教学;针对有色人种在教学内容中整合不同族裔的文化等等。[1]47-51这些举措实现了高等教育改革取向的最基本的转变,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教育教学中对差异学习者的包容性,满足了多元文化教育中有效教学和公平教学的初衷。

三、通用性教学设计的核心概念与原则

通用性教学设计起源于建筑领域的通用性设计,其初始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物理空间的专门化设计以满足所有人对于方便、舒适和自由的需求。通用性设计的创始人哈里森(Marc Harrison)最早提出“为所有能力水平的人设计”的观点。[10]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通用性设计中心(The 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将通用性设计(Universal Design)定义为:产品和环境的设计在最大可能范围内为所有人可用,这里的所有人包括能力衰弱的老年人、能力不足的儿童、能力缺失的残疾人。[11]康涅狄格大学的高等教育与残障研究中心(CPED)的斯科特(Sally Scott)等人首先提出通用性教学设计的概念,认为通用性设计可以有效避免 “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它强调采用多种方式满足差异学习者的需求。[12]斯科特等人提出关于通用性教学设计的原则:公平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方式、简单而直观的教学媒体;积极温馨便于交互的学习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进度和不同的预备技能水平存在;允许使用最少的肢体努力就能参加和完成学习;允许适当调整安排学习者所处的空间和位置。[13]这些原则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和灵活的教学指导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差异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诉求,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成为推进教育结构转变的有效途径。[14]通用性教学设计是缓解社会压力和实现社会公正的纽带和桥梁,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社会公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通用性教学设计将会大幅度地减少教育中存在的有形的或无形的障碍,加速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文化发展,真正实现教育中的人人自由平等。

四、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通用性教学设计

多元文化教育关注基于社会变迁的知识、影响和实践,致力于促进社会公正教育民主原则的发展。班克斯夫妇(James Albert Banks & Cherry McGee 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不管学习者的性别、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文化特质如何,都必须享有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15]尼尔图(Sonia Nieto)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在为所有学习者进行广泛的基础教育基础上开展的学校教学改革过程,反对在学校和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并接受多元化学习者(不管种族、出身、语言、宗教、经济、性别及其他),从而创建学习型的多元化的社会。[16]通用性教学设计、多元文化教育均是关注教育公平,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者放在制订教学计划的中心位置,核心理念是为了创建公平和公正的学习环境。通用性教学设计的提出为多元文化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无障碍的、通用性的、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随着民权立法的明确规定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践行,通用性教学设计将创建一个融合社会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的更具公平特征的多元文化世界。

(一)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通用性教学目标设计

当学习者是由具备不同文化传统、性别、经历的多元族裔构成的多元结构群体时,通用性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性,并灵活地设计教学目标。第一,强化目标的相关性和现实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传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取向,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学目标与日常生活与学生个体的联系。[17]第二,鼓励目标设计的合作性。本着尊重差异和尊重多元的宗旨,通用性教学目标设计提倡学习者参与目标制订过程,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和建议,确保教学目标的制订能够反映最广泛群体的意愿。[18]第三,注重目标的层级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设定基于单位学习时间内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层级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持续的支持,从而保证在最理想的动机激发下完成目标任务。[19]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在通用性教学设计手册中提出了七项原则,其中第五项原则要求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在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制订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目标,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例如允许学生提交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和选择目标完成的方式;运用技术手段和设置指导办公室来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适合性;将学生教学目标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结合起来,以任务驱动目标的实现。[20]

(二)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通用性教学内容设计

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曾提出渐进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包括贡献模式(The Contributions Approach)、附加模式(The Additive Approach)、转换模式(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及社会行动模式(The Social Action Approach)四种类型。[21]贡献模式是在保持课程基本结构、内容和目标不变的基础上,彰显多元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取向。贡献模式的通用性教学内容设计考虑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来反映相同的内容:通过添加注释说明、案例说明、成语说明、比喻象征说明和俗语方言说明等丰富的背景文化信息便于理解掌握;通过采用简单易懂的语法结构和明确具体的词组关系来降低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附加模式要求在保证课程基本结构和目标的同时增加突显多元文化特点和价值取向的内容。附加模式的通用性教学内容设计关注如何激活新知识的不同理解背景,通过演示、模型和实物等形象化的手段进行预习、灵活运用多媒体形式强化记忆新内容、采取概念锚定和随机进入的方式优化知识理解路径,以及凭借类推和暗喻构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转换模式是在改变课程的目标、主题、观点的情况下,将有关多元文化的内容添加到课程体系中。转换模式的通用性教学内容设计采取的有效路径是为跨语言和跨文化学习者提供关键教学内容的补充信息。社会行动模式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最高阶段,要求在教师主导下通过课程教学中模拟解决社会问题。社会行动模式的通用性教学内容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学习风格等特征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则在此基础上配合学生的选择提供与此相关的典型案例、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创建符合多元文化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反映特定文化的特色。

(三)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通用性教学方法设计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意味着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合适和公平的教育,通用性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设计,通过丰富教学方法类型或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来平衡学习者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倾向性方面的差异。[22]第一,注重导向性的帮助。通用性教学方法设计提供多种导向性的帮助:设立教学进度提醒功能以督促实施;定制方案以便明确教学顺序、优先权和时间表的设定;预先制订突发教学事件的解决策略与弥补机制;条件允许下进行一对一的指导。[23]第二,强化教学过程的监控。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学环境复杂,教学对象特殊,为了更加有效地贯彻规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加强对于教学过程的监控,以便进行适时的策略调整。[24]第三,开展灵活的“脚手架”支持服务。建构主义理论中“脚手架”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具体的“脚手架”包括教学设计模板,教学步骤分解图、教学流程图、教学节点示意图、教学系统框架结构图、教学程序清单等。[25]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通用性教学设计提供了详细的建议,例如语文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录音,便于学生通过回顾和复习以强化教学效果;外语教师运用木偶剧、角色扮演、魔术贴卡片(Velcro Cards),以及网页搜索等方法以强化教学路径的多元化;社会学教师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演讲、表演等多种方式来针对特定主题阐述自己的理解;还有不少学科的教师允许比较内向的学生通过在线聊天室、网络论坛、电子布告牌等参与课堂活动。[26]

(四)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通用性教学评价设计

通用性教学评价设计严格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的评价原则,从全面和综合的角度来进行经常性的,即时性和多样性的评价,有利于树立学习者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寻找到适合学习者风格和特质的发展路径与成长方式。[27]第一,提供公平有效的评价方式。基于教师对测试内容、学生整体情况和测试手段的综合了解情况,对所有学习者进行更公平公正的评价:鼓励学习者自我选择规定范围内的评价方式;采用形式更加多样化的随堂测试;使用卷面测试的方式时,对考题进行清楚的解释;允许学习者参与评价规则和评价方式的制订。第二,提供严密科学的评价过程控制。在引导学生成功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以过程控制为取向的反馈强调学生的努力和实践的重要性,而非顺从或绩效,由于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反馈对于特殊群体或者少数族裔的学生尤为重要。第三,提供全面真实的评价结果。在强调高标准知识结构呈现和知识体系评价的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语言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力图做到态度公正、价值多元、方法多样、过程科学、结果客观,使教学评价与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通用性教学设计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展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创造了极富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成员在作为一个独立社会群体的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活在统一的国家共同体之中。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选择来到中国留学,国内各大高校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8]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也孕育而生,关注教育的多样性和公平性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促进公平”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并由此提出了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战略目标。[29]在各种保障性法律法规的出台的同时,通用性教学设计可以直接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实践和操作层面践行教育公平的基本宗旨。第一,通用性教学设计的理念将贯彻到无处不在的教师、学生和家庭的交互中,并深刻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中去。第二,通用性教学设计的思想将扫除传统教育偏见的阴霾和克服固化教学流程所形成的障碍,通过加强各类教育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参与课程设计、资源设计和学习环境开发,使高等教育教学发生积极持久的改变,促进所有学习者的成长。第三,通用性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应用将使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和推动学习和教学文化氛围改进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Silver, P.,et al. Universal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pproach for Inclusion [J]. 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1998(2).

[2]Kavale, K. A. Mainstreaming to Full Inclusion: From Ontogenesis to Pathogenesis of an Ide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02(9): 201-214.

[3]钱小龙,汪霞.课程的通用性设计研究:能力导向的课程修正[J].2012(4):9-14.

[4]Russell, M. Beyond Ramps: Disability at the End of the Social Contract: A Warning from an Uppity Crip [M]. Monroe, ME: Common Courage Press, 1998: 232-233.

[5]Bain, O., et al., Students on the Move: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R].Washington, D.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2006:10.

[6]Bennett, C.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 Boston: Allyn & Bacon. 1999:11-17.

[7]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Enrollment Trends 2004/05-2010/11. [EB/OL]. IIE>> 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 Dates.(2012-02-30)[2013-01-30] . http://wwwiieorg/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EnrollmentTrends/1948-2011.

[8]Banks, J. 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M]. New York: Macmillan,1995: 3-24.

[9]Wendell, S. The Rejected Body: Feminist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Disability[M]. New York: Routledge, 1996:115-117.

[10]Mace, R. Universal Design in Housing [J]. Assistive Technology, 1998(10): 21-28.

[11]The 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The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Design. [EB/OL]. NCSU>>udi>>centerforuniversaldesign.(1997-07-08)[ 2012-05-06].http://www.ncsu.edu/project/designprojects/udi/centerforuniversaldesign/theprinciplesofuniversaldesign/.

[12]Scott, S., et al. Universal Design for Instruction: A New Paradigm for Adult Instruction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J].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03(1): 369-379.

[13]Scott, S., et al. Universal Design for Instruction: A Framework for Anticipating and Responding to Disability and Other Diverse Learning Need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J]. Excellence & Equity in Education, 2003(14): 40-49.

[14]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EB/OL].CAST>>UDL.(2006-03-05)[2012-07-06]. http://www.cast.org/udl.

[15]Banks, J. A. & Banks, C. 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 Perspectives [M]. 7th ed.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10-13.

[16]Nieto, S.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 3rd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2000:122-125.

[17]曹熙斌,杨方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6(6):56-57.

[18]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92.

[19]赵俊丽.教学设计原理在网络课程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5-16.

[20]University of Guelph. The Universal Instruction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Guide [EB/OL].Guelph>>UID>>implementation.(2011-06-15)[2013-01-30].http://www.uoguelph.ca/tss/uid/uidimplementationguidev6.pdf.

[21]Banks, J. A.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9:46-49.

[22]Williams, W. M. & Ceci, S. J. Accommodat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can Bestow Unfair Advantages[J].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1999(5):B4-B5.

[23]Burke, M.D., et al. What Curricular Designs and Strategies Accommodate Diverse Learners? [J].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998 (1):34-38.

[24]高向斌.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2(4):57.

[25]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广州:华南师大出版社,2002:27-30.

[26]Brown University. Implementing Universal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College Courses [EB/OL].BROWN>>administration>>Sheridan_Center>>docs.(2010-10-11)[2013-01-30].http://brown.edu/Administration/Sheridan_Center/docs/uid.pdf.

[27]母小勇,薛菁.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9):46-49.

[28]陈路芳,肖耀科.论多民族国家与多元文化教育[J].云南当代科学,2012(2):17-22.

[29]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今日中国>>中国要闻.(2010-07-29) [2013-01-3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责任编辑 张少雄)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