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2013-04-23 02:56张树军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6期
关键词:开放品德与社会社会

张树军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仍存在着枯燥说教,形式单一的现象,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生活;开放;社会;多媒体;情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通俗地讲,这门课的目标就是要让儿童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仍存在着枯燥说教,形式单一的现象,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定模式,教师的教学无法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联系学生身边生活,让课本“活”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又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

2.实施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放飞自己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乐学、乐思、乐动,并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举办校园超级书市活动,学生都有很多课外书,看过一遍之后就将书堆在家里,即失去作用又是一种浪费。为此学校每学期开展“图书你来看,知识共分享”的超级书市活动。将书拿到“市场”上交换,卖书的同学忙得不益乐乎,买书和换书的同学们也很兴奋。有的同学还拉着父母参加了书市活动,有的家长干脆站在旁边让孩子自己买书,锻炼孩子讨价还价的能力。学生们在活动中既体验到了卖书的艰辛,也体验到了买书的快乐,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家长们都说:“这个活动开展得好,孩子大交流活动中长大成熟,心理得到了锻炼,这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法提供给孩子的。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增加。”因此学校可向社会开展活动,如: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组织学生到居民楼和公园广场清理白色垃圾,雨雪过后组织清理道路小分队等,在小区内开展“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美好家园”活动,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开发网络资源,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网络资料、影视资料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有价值的课程和教学资源。网络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科书而言,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能给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比如《四通八达的交通》《繁忙的商业街》等,教师可以充分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把众多新鲜的信息和大量的图文资料进行搜索,这样教学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并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医院的工作人员,我们生了病就没有地方医治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

猜你喜欢
开放品德与社会社会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