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部地区马铃薯中棚种植试验

2013-04-25 06:03王凤刘峰管洪波王洋张海王忠伟
中国马铃薯 2013年2期
关键词:鲜薯棚膜大田

王凤,刘峰,管洪波,王洋,张海,王忠伟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吉林范家屯136105)

吉林省中部地区马铃薯中棚种植试验

王凤,刘峰,管洪波,王洋,张海,王忠伟*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吉林范家屯136105)

试验利用中棚保护地,选择不同品种和栽植密度,模拟大田马铃薯种植条件种植,寻找适合中棚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及合理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中棚条件下早熟马铃薯以‘荷兰7’产量较好;‘荷兰7’和‘早大白’两个品种均以密度21 cm×70 cm鲜薯产量最高,与对照25 cm×70 cm(CK)产量比分别增产13%和16%,差异显著。因此,中棚可以种植马铃薯,品种应选‘荷兰7’,种植密度以21 cm×70 cm最为适宜。

马铃薯;中棚;产量

自2008年吉林省启动“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以来,各地把棚膜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1],可在这万亩棚膜蔬菜中唯独没有东北餐桌上的主要菜系“马铃薯”。走访发现,原因是棚内温度高,通风不好,马铃薯地上部生长大于地下部,导致不结薯或结薯产量低。吉林省大部地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早春温度回升快,年日照时数长、有效积温高,春旱、风沙大、水资源紧缺。中棚即可以防风防沙又能保温持水,同时棚膜又能充分利用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是发展棚膜马铃薯产业的良好措施[2]。中棚马铃薯种植能否成功关键是温湿度的控制和种植密度的选择[3]。2011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在本所试验地进行马铃薯中棚种植试验。试验在高1.9 m,面积348 m2的中等高度的棚膜设施内进行,为了便于方案设计,本试验是在两个相同大小的连接中棚中进行的,棚内种植的马铃薯尽量模拟大田中马铃薯各生长期的最适温湿度及生态条件,以期获得超过大田马铃薯的种植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土壤为黑钙土,肥力中上等,前茬为玉米。土壤农化指标为:有机质含量2.408%,pH值6.6,每100 g速效N 126.7 mg,速效P2O537.1 mg,全K2O 2.2%。试验未施农家肥。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起垄后,利用早春温度回升较快特点,通过中棚、拱二棚、地膜覆盖保护型栽培措施,使中棚内温度3月末达到10~20℃,土温达到7~8℃,模拟大田常规种植条件种植马铃薯。试验于2011年4月6日播种,选用‘荷兰7号’和‘早大白’两个早熟品种,每小区按25 cm×70 cm(CK)、21 cm×70 cm、18 cm×70 cm的株行距播下有芽块茎。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行区、行长6 m,小区面积为16.8 m2,设3次重复,共18个小区。马铃薯出苗时(4月末至5月初),及时破地膜放苗以免地膜灼伤幼苗。此时如中棚内温度高于25℃撤去二棚,便于放苗。当中棚内温度高于30℃以上时,放风降温。放风原则上使中棚的气温白天保持在22~25℃,夜间不低于12℃。马铃薯开花后,进入块茎膨大期,此时要及时揭去地膜并把中棚棚膜卷起1 m以上,以使马铃薯根系通风透气正常生长为宜。中棚棚膜不要破坏,保存到来年仍可使用。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7~19℃,温度高于29℃时停止生长。以后中耕除草同大田马铃薯,7月10左右起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中棚马铃薯各生育阶段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齐苗期几乎没有影响,对茎粗和株高影响较大。从表1可见,密度与茎粗成反比,而与株高成正比,密度越大马铃薯的植株越细越高;反之就长得矮而且壮。种植密度对成熟期的影响不大,只是密度大时由于透光不好湿度大,时有次生新叶长出,影响对成熟期的判断。调查时发现,种植密度为18 cm×70 cm的马铃薯,由于密度大,通透性不好,有徙长现象,不适合中棚种植。从地上部生育阶段看,25 cm×70 cm、21 cm×70 cm两种种植密度比较适合中棚马铃薯的种植。

2.2 不同品种对中棚马铃薯鲜薯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中棚马铃薯的播种密度在18 cm×70 cm、21 cm×70 cm、25 cm×70 cm范围内,以种植密度为21 cm×70 cm的鲜薯产量最高,‘荷兰7’和‘早大白’鲜薯产量分别为2 104 kg/667 m2和2 025 kg/667 m2,达到大田种植早熟马铃薯的产量指标(吉林省大田早熟马铃薯平均每667 m2产量为2 000~2 500 kg)。种植密度21 cm×70 cm与对照密度25 cm×70 cm比较,两品种鲜薯产量分别增产12.8%和15.9%,而种植密度18 cm×70 cm产量分别比对照密度25 cm×70 cm减产8.5%和6.8%。

表1 不同密度对中棚马铃薯各生育阶段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various densities on growth of potato in medium sized plastic tunnel

表2 不同密度对中棚马铃薯鲜薯产量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various densities on yield of potato grown in medium sized plastic tunnel

对试验产量结果做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差分析(表3)发现,品种间、密度间差异均极显著,而品种和密度互作不显著。‘荷兰7’小区平均产量47.2 kg,‘早大白’小区平均产量45.6 kg,二者差异极显著(表4)。

表3 马铃薯产量结果方差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on potato tuber yield

表4 不同品种对中棚马铃薯鲜薯产量的影响Table 4 Tube yield of various potato varieties grown in medium sized plastic tunnel

表5 不同密度对中棚马铃薯鲜薯产量的影响Table 5 Tuber yield of potato grown at various planting densities in medium sized plastic tunnel

从3个密度的产量结果来看,两个品种均以21 cm×70 cm处理产量最高,与25 cm×70 cm(对照,模拟大田的种植密度)和18 cm×70 cm两种密度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5)。

3 讨论

吉林省百万亩棚膜蔬菜设施分大、中、小棚三个规格。大棚高2~3 m,宽8~15 m,长30~60 m,多种植藤蔓蔬菜,如黄瓜等;中棚高1.9~1.5 m,宽3~7 m,长度不限,以种西红柿为主;小棚高1~1.5 m,宽1.5~3 m,长10~30 m,拱二膜种淡季香瓜。2011年对中棚马铃薯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中棚可以种植马铃薯。品种选早熟马铃薯(早收价格高),种植密度以21 cm×70 cm为宜。本试验采用的是棚高为1.9 m、面积为348 m2的中等棚膜设施。播种日期(吉林省中部地区)为4月5~10日。播种前拱二膜使棚内温度快速增高适合块茎发芽,出苗时破膜放苗,苗后适当控制温湿度[4],当中棚内温度高于30℃以上时,放风降温,使中棚白天气温在22~25℃,夜间气温不低于12℃[5];马铃薯开花后,进入块茎膨大期,及时揭去地膜扔掉,并把中棚棚膜卷起尽量不要损坏以备下一年使用。中棚马铃薯的种植以21 cm×70 cm最佳,品种选早熟品种为宜。

田间调查及数据统计发现,种植密度25 cm× 70 cm的中棚马铃薯,虽然生育阶段表现也比较好,但由于它株距比较大,与密度为21 cm×70 cm马铃薯比浪费了中棚前期特有的热源和能量,所以产量略低一些,种植密度18 cm×70 cm的中棚马铃薯,由于密度大透光不好,导致湿度大,有徙长现象,并时有次生新叶长出消耗了光合产物,影响了鲜薯产量,因此不适合中棚种植。中棚马铃薯种植密度的大小,应以21 cm×70 cm密度为基准,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的多少合理调整,原则上掌握肥力水平高时密度就适当减小,肥力水平低时密度就应该适当加大。

中棚早熟马铃薯比大田早熟马铃薯至少早上市40 d左右,售价比大田早熟马铃薯上市时的价格至少高1.0元/kg。以本试验中早熟品种‘荷兰7’为例计算经济效益,中棚‘荷兰7’提前40 d上市,价格为3.0元/kg,产量2 104kg/667m2,收入6312元/667m2,7月10日起收后种植第二茬蔬菜,以种植白萝卜为例,种植6 500株/667 m2,每株1 kg,产量6 500 kg/ 667 m2,按0.5元/kg计算,收入3 250元/667 m2。中棚条件下种植早熟马铃薯‘荷兰7’+白萝卜毛收入共9 562元/667 m2,去除用工、中棚、地膜投入等物化成本3 000元,纯收入6 562元/667 m2;40 d后大田种植的早熟马铃薯上市,价格回落到2.0元/kg,以大田种植早熟马铃薯产量2 500 kg/667 m2计算,收入5 00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4 000元以上。中棚种植早熟马铃薯第一年纯收入至少6 562元/667 m2,比大田种植早熟马铃薯多收入2 562元。好的棚膜可使用三年,后两年投入成本自然减少,效益更是十分可观。

吉林西部地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早春温度回升快,年日照时数长有效积温高、春旱、风沙大、水资源紧缺。这些都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广马铃薯中棚栽培技术即可以防风防沙又能保温持水,同时棚膜又能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有利于发展棚膜马铃薯产业[6]。

中棚马铃薯种植密度不仅与气候条件、品种特性有关,而且与土壤肥力和栽培季节有关。本试验讨论的是种植密度与气候条件对中棚马铃薯的影响,下一步将探讨土壤肥力和栽培季节对中棚马铃薯的影响。

[1]刘世海.早春塑料大棚马铃薯全膜种植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7,21(2)∶178-180.

[2]刘全武,崔圣贵,鲁迪球,等.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7(2)∶54-56,58-59.

[3]钟素素,李天时,李志林,等.会泽马铃薯产量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07(8)∶31-33.

[4]赵中梁,渭河沿岸地膜早熟马铃薯复种蒜苗高产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8,22(2)∶120.

[5]孙慧生.马铃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0-32.

[6]李有全,雷生全,解玉琴,等.日光温室脱毒马铃薯组培移栽及管理技术[M]//陈伊里,屈冬玉.马铃薯产业——更快、更高、更强.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354-355.

Planting Potato in Medium Sized Plastic Tunnel in Central Part of Jilin Province

WANG Feng,LIU Feng,GUAN Hongbo,WANG Yang,ZHANG Hai,WANG Zhongwei*
(Institute of Economic Plant,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anjiatun,Jilin 136105,China)

Two potato varieties were planted in various densities in medium sized plastic tunnel in orderto select the potato variety suitable forplanting in medium sized plastic tunnel atoptimal densit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Helan 7'was betterthan the other in yield;both varieties,'Helan 7'and'Zaodabai',performed better at the density 21 cm×70 cm than other densities, outyielding the control25 cm×70 cm by 13%and 16%,respectively.Therefore,potato could be grown in a medium sized plastic tunnel,andthe variety'Helan 7'should be selectedand plantedatthe density 21 cm×70cm.

potato;medium high plastic tunnel;yield

S532

B

1672-3635(2013)02-0076-04

2012-05-08

马铃薯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1216)。

王凤(1965-),女,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铃薯栽培和育种工作。

王忠伟,硕士,副研究员,从事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工作,E-mail:wangzhongwei@cjaas.com。

猜你喜欢
鲜薯棚膜大田
冬季棚室注意降湿防病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不同光谱条件对越冬型拱棚韭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贵州鲜薯走向大江南北
贵州:马铃薯大省地位突显
清洁棚膜新方法—— 棚膜清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