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2013-05-07 09:51刘雪梅李青军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刘雪梅 李青军

【摘要】在校企合作中,以企业的市场性质、企业硬软件储备以及企业文化产品,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专业性改革、师资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各方位产生积极推动力,有效实现了高职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作用性

高职教育面向社会专业性和技能性人才培养,它与社会、企业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处于学生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展开,校企合作的方式被运用,这就为实现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创造了有效的条件,同时,以校企合的联系性扩展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进而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利于优化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其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涉及到专业培养目标如何确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设置要以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根本,在设置中,优化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比例,同时提升基础课程的技能服务性,以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进行新课程的设置,要求以新技术、新知识注入到原有相关专业课程,提升原有课程与企业的链接性,要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调整,提升课程实践性,这就进一步实现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

二、利于形成市场化的专业课程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动态发展的环境中,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依靠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这就促使企业对市场化专业性人才的需要,同时,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必须将适应于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提供给企业,这就促使高职院校面向自身教育进行专业性课程调整,如近年来,很多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人才、高新技术操作人才、会计电算化人才等,在其要求下,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等,将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将专业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并将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结合,有效实现了市场动态下的人才走向调整。同时,在现代市场动态化条件下,市场对人才的总体素质要求提升,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内部结构和比例调整,以适应岗位、专业、市场的综合性要求。

三、利于构建“知”与“技”合体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实现基于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被提升,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挑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所以,要赢得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必须要求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在校企合作条件下,企业以市场作用力和生产活动中心的优势,为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创造了有效条件,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教师可以有效的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通过与企业交流,了解市场变化,提升教师的市场分析力,通过接触生产施工和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参与到技术改革和技术开发中,这就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新技术知识,通过实践性的拓展与新技术的学习,教师将自身理论完备,并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以后实际教学经验指引,提供了有效条件;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很多技术性人才被高职院校聘用,或进行专题演讲、或成为专业教师,这就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质量,为进行强有力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软件保障。

四、利于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与传统的高校教学不同,高职院校特别注重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展开的基本载体是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资金力量限制原因,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完善,其规模、设备、技术水平远不能适应于专业性的要求,而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以生产车间、厂房、安装基地、设备等全方位的硬件支持,为学生展开实际训练提供了强硬的保障,这就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同时,企业中具有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在学生实践中,他们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技术指导,并要求学生进行标准化、规范性的操作,这不仅实现了学生实践操作,而且指引学生了解设备、技术等具体的操作程序与原理,促使学生科学操作。

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技能性人才是校企合作中常见的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要求以学生自愿、互惠互利原则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和特长,以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学生定位,同时,此模式中,要求教师进行跟踪与辅助,以有效解决学生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生活和工作问题。此种模式作为人才直接供应或是人才培养定位化的直接体现,将学校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和高职院校的形象。

在其实际开展中,以企业、学生、学校三边力量推动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其一,企业的生产、研发部门是天然实习岗位,在其中,学生能够获得生产、市场、技术等一手经验,体验企业的文化与活力,感受市场的竞争力;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员具有坚实的技能基础,他们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进行技能和素质提升;企业产品往往是市场动态的表征,代表着市场方向,在其作用下,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这些资料调整招生计划、制定教学新计划,提供学生就业指导,展开实际性教学等。其二,在此模式中,学校紧紧跟踪,校方通过强化与企业经理层、管理层的联系,对学校阶段性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更新,找出不足,并及时进行方案调整,并在其中,强化对学生的管理,这就促进了高职教育阶段性进程的实现。

总结:

校企合作以学校和企业的双边力量,实现着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的目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和课程调整,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实现了教学内部更新,同时,企业以自身的硬件、技术、技能人才等优势,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并为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技能性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