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夸张隐喻构念的双象限认知理据验视

2013-05-10 03:34江雪琴
关键词:源域汉英隐喻

孙 毅,江雪琴

(1.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61;2.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做“超额过量”的描述。《牛津简明英语词典》定义“hyperbole”:“an exaggeration not meant to be taken literally”[1]668。不少修辞学家认为英语的“hyperbole”和汉语的“夸张”在表达方式、修辞效果和使用目的等方面一一吻合,均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2]503。爱好夸张的心理普世存在,学界相关的研究亦不胜枚举。慕明春提出,广告夸张与文学夸张的基本特征均为用言过其实的手法突出客观事物的特点以加深印象,但两者的区别亦明显。[3]36孙建友将夸张分为领悟、纷争、成熟和发展四个阶段。[4]23韦世林指出,任何一种好的修辞方式都有逻辑支点,都可得以圆满地逻辑解释。[5]82吴礼权点明,违背逻辑与事理的夸张往往是说写者“忘我”精神状态下的“本我”返真。[6]28高胜林提出,除事实夸张,还有虚拟夸张,其基础不是事实,而是求奇求异心理[7]121。

基于单一修辞学的夸张研究只注意到语义表象,并未洞悉思维本质,陈汝东指出:“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用传统的方法来归纳修辞方式、阐释修辞现象。近几年,人们开始借鉴哲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从认知角度探讨言语交际运作的动态心理机制,分析各种社会心理因素认知、话语认知与修辞的动态共变关系,揭示修辞的认知规律”[8]1。辞格不仅激发语义嬗变,更关键的是这些变迁已确实地主宰着我们认知事物的全过程。以此认识为契机,本文着力剖析夸张的隐喻本性,探索其根植的泛人类共享性与民族分野性的动因。

一 夸张的隐喻本质寻源

隐喻是近30年在海内外迅猛发展起来的跨领域研究课题。从古至今的理论家都对隐喻情有独钟,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真知灼见。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昆体良的替代论、理查兹和布莱克的互动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论、弗科尼亚的整合空间论及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论都发表了颇具见地的论解。其中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发端的“概念隐喻论”使隐喻从修辞层跃升至认知层,使隐喻就此彻底摆脱了文学和修辞学的藩篱。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以一种体验的用语来读释和规约另一种体验的过程。[9]15隐喻本质上是人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了悟周围世界的利器。

传统意义上的夸张与认知视界中的隐喻具有同位素关系。莱考夫与约翰逊提出把握隐喻的两项基准:(1)两个牵涉概念分属不同认知域;(2)只涉及部分特征的操作。[10]84据此可判定夸张的隐喻本质:首先,夸张涉及两个语义场,每个场均存有特殊的图式结构,如例(1)“犯罪”语域的典型图式包括“动机”、“做错事”、“罪犯”、“工具”、“惩罚”等;“好天气还待在家里”语域的典型图式包括“无聊”、“无所事事”、“孤单”、“沉闷”等。两域关联的实质是语义场间的对峙。不同语域还存有用一个语域呈现另一个语域的关系。被说明的是靶域,阐明靶域的是源域。其次,夸张并非简单地以源域代替靶域,而是有选择、有侧重地把源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靶域上。例(2)夸张所实现的只是整个语义场“辩论”的一部分,映射只涉及部分特征,相当比例的特征被忽略或掩盖了。

(1)这么好的天气还待在家里,实在是一种

(2)His eloquence would split rocks!

克罗弗特与克鲁兹提出动态识解论[11]92:解喻者从感知到识解可按起始、发展、终结分为解码衔接、局域激活、全局连贯三个阶段。首先,解喻者解码表达式并判定隐喻的存在:如例(1)靶域“好天气还待在家里”蕴于“某人”概念域,是对“某人”的行为描述。“犯罪”域与“某人”域虽有联系,但“犯罪”与“好天气还待在家里”无逻辑关系,这暗示着隐喻的存现。例(2)“eloquence”不可能“split rocks”,这种主谓搭配有悖常理,若该搭配在特定语境中为真,则为隐喻。随后,识解进入局域激活阶段。解喻者激活常规语义搭配并构建相关事件框架,高效地创建内部关联:例(1)“犯罪”的常规搭配应为“邪恶”。“犯罪是邪恶的”警告人们犯罪极其错误且愚蠢。这些信息都是由“犯罪”激活的。“待在家里”这一行为称不上“犯罪”,但晴好天气却待在家里无所事事,那就是非理性选择。这些信息是激活后的源域和靶域比照后的结果。例(2)中“split rocks”的常规搭配是“explosive”等威力强大的锐器,“eloquence”属言语行为,不会穿山劈石,但激昂的雄辩威力无穷。最后,隐喻进入全局连贯阶段,源域与靶域发生类比,解喻者依据常识或语境修补先前的识解:例(1)中的“犯罪”概念映射到靶域上,“犯罪”被解读为“不明智的”。整句识解为“这么好的天气还待在犯罪。家里,实非明智之举”。例(2)中的“split rocks”激活源域“explosive”,源域特征投射至靶域“eloquence”,整句识解为“His eloquence would be very powerful”。

夸张的矛盾性是指字面义在逻辑上的谬误,是基本义与语境互动的结果。从词语的共现关系而言,语义搭配要求语词组合符合事理或习惯,夸张是在合理的句法结构中对常规的偏离和错位,即超常组配。夸张在此意义上与隐喻同质。仿照隐喻可将夸张定义为通过某一事物来谈论另一事物,那么每则夸张至少涉及两个本不同类的概念,把这两个概念通过某种句法手段并置或等同起来会构成语义冲突,或曰范畴错置。矛盾性只是表象,实乃夸张发生的标志和信号,对夸张的理解正是透过表面的矛盾性发掘并剖解其深层义。

二 夸张隐喻的疆域厘定

由于设定标准不统一,夸张分类莫衷一是,有的学者以夸张目标为准绳,有的以夸张结构为标尺。陈望道将夸张分为普通夸张和超前夸张两类[12];黄庆萱将夸张划为空间、时间、物象和人情四类[13];张弓将夸张割为“数量、性质、质量的”和“把不可能的说成可能的”两类[14]。由于夸张包罗万象,以上分类都无法穷尽所有的题材和内容。

夸张可分为夸张对象、夸张形象、夸张点三个子集。夸张对象即被陈述的目标;夸张形象是容身于表层结构且与常规表达相异的部分;夸张点是被强调的部分。本文据此将夸张隐喻分为数量、时间、程度及情感等范畴,然后在其下分别谈扩大类和缩小类。

(一)数量夸张隐喻

数量夸张隐喻中,夸张对象与夸张形象超常组配,映射到靶域的源域特征为数量。当夸张点呈显性时,隐喻特征突兀易见;处隐性时,须通过动态识解论的“三部曲”来破解。

1.扩大类

扩大类夸张令事物扩大到超越本来的面目或程度。

(3)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

(4)She left amid a swarm of photographers.

例(3)直接提及“多”字,夸张点为“数量”,呈显性。靶域即夸张对象是“荔枝树”,源域或夸张形象是“汪洋”。对象与形象搭配超常,荔枝树与大海无直接联系,但远眺荔枝林确有汪洋之感,所以用大海的无边描摹树木的繁盛。例(4)中,夸张形象即源域“swarm”语域的典型图式包括“bee”、“crowed”、“honeycomb”,源域“swarm”的部分特征映射至靶域“photographers”。

2.缩小类

与扩大类相对,缩小类夸张是将事物的数量、性质、状态、作用、特征等往小、低、短、少、慢、弱、浅、稀等方面压缩。

(5)我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

(6)There was not a grain of truth in what he said.

例(5)中,表示数量的“一点儿”与“力气”为非逻辑搭配,常态下再疲惫也不可能力气全无;例(6)中,夸张对象“truth”与夸张形象“grain”非常规搭配,源域“grain”的典型图式包括“tiny”,“little”,“food”等,部分特征映射至靶域“truth”。

(二)时间夸张隐喻

时间夸张隐喻中,夸张对象即靶域为“时间”,往往有感叹时针走得缓慢的焦急,也有叹息时间无情逝去的伤触。

1.扩大类

(7)感承众头领好意相留,只是小可度日如年,今日告辞。

(8)Life is happiness,each minute might have been an age of happiness.

在例(7)、(8)中,一天不会有一年那么长,一分钟推移得再慢也不可能是一个时代。

2.缩小类

(9)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10)Time flies!

例(9)中,源域“弹指”暗示靶域“光阴”消逝,但“三十八年”游走得再快也比不上手指弹动所耗时间的短暂;例(10)中夸张形象“flies”激活源域“arrow”,特征“extremely fast”映射至靶域“time”,意指时间像箭射般转瞬即逝。

(三)程度夸张隐喻

程度夸张隐喻中,夸张对象可为“人”、“物”或“事件”,夸张形象则可为词亦可为句,夸张点常呈显性,且多由形容词扮演。

1.扩大类

(1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2)And the wind from the east go tearing round the mountains like forty thousand devils.

例(11)、(12)中的夸张对象“蜀道”、“wind”分别与夸张形象“青天”、“devils”搭配超常,夸张点的浮现使对象与形象关联。

2.缩小类

(1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4)He didn’t care an atom about it.

例(13)的夸张对象“五岭”、“乌蒙”与夸张形象“细浪”、“泥丸”搭配有悖常理。例(14)的夸张对象为“care”,夸张形象是“atom”,源域“atom”的特征“小”、“少”映射到靶域“care”及“service”。

(四)情感夸张隐喻

人在表达最普遍、最重要的情感时喜用夸张传达内心涌动。

1.扩大类

(15)肺都气炸了。

(16)He hit the ceiling at the news.

例(15)、(16)的夸张对象分别是“人”、“he”,夸张形象是“肺炸”、“hit the ceiling”,搭配有悖常理,强调极端的愤怒。

2.缩小类

(17)他们样子往往很凶,其实胆小如鼠。(郭小川《文学工作不能跃进》)

(18)The little girl is as timid as a hare,shy in the presence of strangers.

例(17)、(18)中源域为“鼠”、“hare”,靶域为“胆量”、“courage”,反衬“胆量”、“courage”之小。

(五)教化夸张隐喻

教化夸张隐喻常现于儿童读物,变物理世界的不可能为心理世界的可能。

1.扩大类

(19)我捉住了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王宜振《红蜻蜓》)

(20)She must be watching yet/Waiting till we come home to her/Anxious if we are late back/Watching from Heaven’s window/Leaning from Heaven’s gate.

例(19)的源域是“脚丫”,靶域是“红蜻蜓”,“捉了一只蜻蜓做标本”被想象为“春天为此丢失了一只脚丫”。例(20)的“heaven’s window”、“heaven’s gate”中,靶域“heaven”的部分特征映射至源域“house”,旨在凸显母爱伟大及家庭安全。

2.缩小类

(21)太阳很大/房子却很小很小//谁要是不信/请往露珠里瞧瞧/一个又红又大的太阳/躲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也许太阳会变魔法/在天上很大很大/走进小小的家/就变得很小很小。(王宜振《大太阳的小房子》)

(22)Unicycle,unicycle/radiant and round/Spying you,you spoke to me/without a single sound/U-nicycle,unicycle/beautiful and kind/like the petals on a flower/wheeling through my mind.

例(21)中童心里的太阳小到能“躲”进露珠里。例(22)将“unicycle”和“petal”契合起来:花瓣上骑独轮车,实乃一幅微缩景观。

三 汉英夸张隐喻的异同

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日常生活,夸张隐喻均以瑰丽的想象将事物特征渲染和彰显出来。

(一)汉英夸张隐喻的趋同

语言作为承载思维的工具可使人有目的地交际,这是由于其反映的客观世界颇具共性。

1.利用数字

数字利用在汉英夸张隐喻表大小时异常突出。

(23)他喜欢冒险,曾经从万丈悬崖跳入海中。

(24)Splendid cheeses they were,ripe and mellow,and with a two hundred horse-power scent about them that might have been warranted to carry three miles,and knock a man over at two hundred yards.(J.K.Jerome:The Odour of Cheese)

例(23)凭数字“万丈”衬托过人的胆量和冒险精神,确凿而引人入胜;例(24)巧妙地运用三组数词来渲染奶酪香浓烈十足,读者阅之如闻其味,两种感官相互通达。

2.利用语义

通过语义上的夸张来表义是常见的汉英夸张隐喻。

(25)鸿渐吓得头颅几乎缩齐肩,眉毛上入发,知道苏小姐误会这是求婚的信,还要撒娇加些波折。(钱钟书《围城》)

(26)And I will lure thee still,my dear/Till a’the seas gong dry/Till a’the seas gong dry,my dear/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Robert Burns:A Red,Red Rose)

例(25)鸿渐失态地缩颈耸肩,刻画出惊吓的程度;例(26)表白爱将持续到“海枯石烂”。

3.与其他修辞格连用

汉英夸张隐喻还可与其他修辞法如拟人、明喻等连用。

(27)他妻子骨瘦如柴。

(28)a man with a mouth like a mastiff,a brow like a mountain and eyes like burning Anthraci te-that was Dan’l Webster in his prime.(S.V.Beiet:The Devil and Danniel Webster)

例(27)与明喻结合,用木柴的纤细比拟人的羸弱。例(28)借助明喻临摹韦伯的面部特征。

(二)汉英夸张隐喻的差异

每种语言都具有其他语言无可取代之处,即民族性。

1.写实与写意

英语惯用理性和逻辑,倾向客观和准确地写实述说。汉语关注主体的所感所想,偏重将自己的认识投射到对象上,即写意。

(2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0)On Sundays I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

例(30)中英语追求精确的数字化,类似的还有A hundred and one cares(无微不至的关怀)、millions of reasons(无数理由)。汉语崇尚模糊的意象性,例(29)表面描绘荒景,实则吐露诗人的孤独情怀。

2.形合与意合

英语夸张隐喻常有明确的形态标志,符形合。而汉语夸张隐喻主要靠构义关系维系,属意合。

(31)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褚人获《坚瓠集》)

(32)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new tools,it is as if man has suddenly become a millionaire of the mind.

例(31)中肉片薄到微风便可吹入云霄。例(32)用as 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形式痕迹明显。

3.超前夸张

超前夸张,又叫窜前夸张,即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说出来,其特点是将事情发生的时间进行调换。在英语中,几乎没有超前夸张这一形式[15]191。

(33)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34)这媳妇才算媳妇,要如今的妇女呀,别说守一年,男人眼睛没闭,她就瞧上旁人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例(33)中,在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出现了,突出酒量大、酒香醇和情意浓。例(34)寥寥数语将水性杨花的女人揶揄得入木三分。

4.不同数词的安插

汉语“三”及其倍数的数字夸张隐喻俯拾皆是,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而英语则无此偏好。

四 汉英夸张隐喻弥合性的经验主义现实论理据钩沉

认知语言学是在继承和发展经验联想心理学的基础上,率先在欧美兴起并迅速席卷世界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创立了“经验主义现实论”的哲学根基,犀利批判并彻底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哲学思潮,针锋相对地指出:人类的范畴、概念、心智、思维、推理、意义并非外部现实直接而忠实的反映,不是客观存在并独立于人的意识,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塑就、主客观互动的产物。人类的认知并非像镜子或白板般简单地复制或映照客观事物,而是以身体经验的方式有选择地重新组织外界信息,使其符合经验的加工和再创造。身体与客观世界的反复互动、接触形成的经验构成了认知的基础,认知以体验为纲。

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意味着人的认知建筑在身体的感知基础上,身体是认知得以显现的平台或中介。作为认知对象的世界是由身体投射的世界,四处浸染着身体的味道。原始人类在最初“睁眼”看世界、观物取象之时,以体认方式来直接认同于世界,即把人立为衡量周围万事万物的标杆。在洞悉世界时,人类将身体所有器官向客观物质世界投射,或曰人类是以认识自己身体的方式去类推客观物质世界的。罗建平指出,身体作为研究对象,貌似狭小,其实广博,是“一叶知秋”式的把握自我和世界。从根本上讲,身体承载着灵魂、自我和世界的联系,通过身体,我们才会更好地理解对象世界[16]3。人类凭借自身特殊的生理构造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种种关系。

现实与语言间没有直接而必然的联系,语言遴选哪些信息、如何组织这些信息,都受身体的掣肘。辜正坤述,人从逻辑上看,越是远古的时候,人类越不可能具备太多的语言运用任意性,随便地去创造一种语言或文字。不同的人类只可能就当时的智力条件创造出一种就他们的能力能够创造的东西。换句话说,至少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他们只可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地进行模仿性创造[17]107。人类最先认识自己周围立体的、有形可见的东西,首当其冲的即人体本身,身体在语言的萌芽伊始居功至伟。语言最初作为一种命名活动,不仅赋予事物以名称,更赐予其人化的品格。

人们在思想底层的隐喻网络形成认知图,认知者将自我置于宇宙中心,以此为参照形成视角来铸就与世界的联系。耿占春言,正是在人的肉体与世界万物万象间的普遍的相互认同中,才产生了自然与人之间的类比同化,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初始联系,产生了万古不朽的原始隐喻,产生了符号的基础,创生了语言,因而创生了宇宙[18]11。一方面人借隐喻从人体式的管道内部窥探外界,以外显的器官命名万物,另一方面天地万物也成了人体器官的象征符号。换言之,人类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树为靶域,形成人体隐喻化范式,自此诞生了大量以人体器官作喻体的隐喻语汇。

人类都有五官、胳膊、腿、循环的血液、呼吸用的肺、皮肤和内脏等,在整体上拥有一致的身体器官。人类相同的身体结构使夸张隐喻具备了认知共性。质言之,语言使用者生理机制的共享性是汉英夸张隐喻类同的物质基础。例(35)-(44)就是以身体构造为源域的汉英夸张隐喻,并由此提炼出表1,以进一步明确。

(35)她感到十分无助和心碎。

(36)Hank Morgan is heartbroken at the end because he cannot get back to his Arthurian sweetheart.

(37)一转眼就过了六年。

(38)The incident was over in a twinkle.

(39)他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双双同心协力,使出浑身的劲对付绳索。

(40)John was within a hairbreadth of death.

(41)如此甚妙,我们洗耳恭听。(清·李汝珍《镜花缘》)

(42)Tell me your experience,I’m all ears.

(43)人民的游击战争,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像一个独臂将军。(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44)And all along the way,Karl Rove would act as his political right hand man.

表1 汉英身体夸张隐喻

“体验”是指身体与外界的互动及由此获得知识的身体功能,也是夸张隐喻的基本属性。夸张隐喻源自体验,体验会自然引导我们自动而无意识地获取和习得夸张隐喻。人们只能在对现实世界的反复、实在的体验中构造夸张隐喻,脱离体验来谈夸张隐喻犹如空中楼阁。体验为人类共有,不同民族的体验是相仿的,以此为源域的汉英夸张隐喻共性昭然,如例(45)-(51)及由其提炼出的表2:

(45)吓死我了。

(46)I was scared to death.

(47)海南的夏天热得人喘不过气来。

(48)It was so hot a noon that the leaves had to gasp for breath.

(49)我如饥似渴地把那二十几页的长文,一口气读下去。(郭沫若《革命春秋·学生时代》)

(50)I am hungering for a chance to go to Europe again.

(51)They thirsted for independence.

表2 基于生理体验的汉英夸张隐喻

五 汉英夸张隐喻迥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发凡

科渥斯克在对隐喻变异的文化和认知动因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体验、认知、文化是驱动隐喻的三大动力源,三者相互促进、彼此牵制。[19]283-292吉布斯言,我们应将隐喻及隐喻与思维间的关系视为无数的认知网,这些网络并非仅限于个体的大脑思维中,还可延伸并进入社会群体的文化世界。因此隐喻不仅是基于体验的个体思维过程,更需置于文化中加以考量。[20]146丁尔苏曰,有些隐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连接基础不是为各族人民都熟悉的日常生活,而是关于它们所在文化的特定知识。说得具体一些,有些外来隐喻能指与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密切相关。[21]221从本质上而言,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构成的要件,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反映和折射文化的“透镜”。

同理,作为夸张隐喻创造的动力、表述的对象和存在的价值,文化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推手的职责,掌控夸张隐喻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在特定文化中展开对世界的探索,夸张隐喻必然烙有深刻的文化印记。夸张隐喻是保存、贮藏、传承、发扬文化的载体,蕴含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和浓郁厚重的地域风情。文化作为历史凝结而成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或状态,往往以文化模型(cultural models)汇聚存世。文化模型是由民族全体成员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总结并世代延续的结构或形式。奎因与霍兰指出,文化模型是世界所有文化中预设的但同时又易被人忽略的一种模式,为全部社会成员共享且对其理解世界和自身行为有重要作用[22]4。文化模型建构于一个民族在其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之上,共含物质、制度和心理三种形态。物质模型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建筑物、服饰、饮食、工具等,属显性文化。制度模型是指人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心理模型亦称观念文化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科学理念等,属隐性文化。奎因认为,文化在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时应发挥更基础的作用,隐喻并不能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话语者之所以选择和青睐特定的隐喻是因为这些隐喻与特定文化模型相契合[23]65。

夸张隐喻体现文化模型的方方面面,受不同文化模型的引导。夸张隐喻的使用随时随地彰显着文化模型,无法自发孳乳和发酵,其运用自始至终受文化模型的掣肘。文化模型因一个社会或群体的不同而相异,随时间、社会和人生积累的变化而迁移。由于不同民族物质、制度及心理文化模型的发展不均衡,必然导致夸张隐喻在使用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彰显出或多或少的差异。如例(52)-(57)汉英时间夸张隐喻,靶域都是“时间”,但源域却不尽相同:

(52)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光如梭,人生苦短。

(53)低通货膨胀率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54)往事如风,我确实很想说些什么,然而冰封三尺,冻结了所有声音……

(55)日月如跳丸,人生如朝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明·赵弼《觉寿居士传》)

(56)His first novel was a flash in the pan.

(57)Like a shot the cabinet responded.

由此提炼出表3:

表3 汉英时间夸张隐喻

总之,夸张隐喻是人类感知、思考、认识宇宙万象的思维模式。语言的肉身是语词,而语言的基因和灵魂则是理据。汉英夸张隐喻趋同之理据肇始于人类依据身体及其经验考察周围世界的普遍内涵与形制,而跨语言分歧理据可归因于夸张隐喻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发生发展必受文化模型的牵掣。

[1]德拉·汤普逊.牛津简明英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成伟均,等.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3]慕明春.关于广告的夸张[J].修辞学习,1994(5):36-37.

[4]孙建友.夸张研究史略论[J].修辞学习,1995(2):23-25.

[5]韦世林.试析夸张修辞格的逻辑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4):82-86.

[6]吴礼权.论夸张表述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J].扬州大学学报,1997(4):28 -31,34.

[7]高胜林.现行夸张的界定值得商榷[J].福州大学学报,2000(2):121-123.

[8]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9]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0]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1]Croft W,Cruse 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13]黄庆萱.修辞学[M].中国台北:三民书局,1992.

[14]张 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15]吕 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罗建平.汉字中的身体密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17]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耿占春.隐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19]Kövecses Z.Metaphor in Culture Model-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0]Gibbs R.Taking metaphor out of heads and putting it into the cultural world[M]//Raymond W Gibbs,Gerard J Steen.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145 -166.

[21]丁尔苏.重建隐喻与文化的联系[J].外国语言文学,2009(4):217-227.

[22]Quinn N,Holland D.Culture and cognition[M]//Holland D,Quinn N.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 -40.

[23]Quinn N.The cultural basis of metaphor[M]//Fernandez J.Beyond Metaphor:The Theory of Tropes in Anthropolog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56 -93.

猜你喜欢
源域汉英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