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找理论规律——访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大王振义教授

2013-05-16 08:49夏有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4期
关键词:医学育人

夏有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部,上海 200030)

1 实践育人教师是关键,氛围是条件

夏有为(简称夏):去年教育部等7个部门联名发布文件,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全面培养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您认为在大学里,特别是医学院校,关键应抓什么?

王振义(简称王):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实践育人突出了育人的途径。基本要求是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用的人才”在我看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有思想,包括道德、创新的思想、探索的精神;二是在业务上、在学术上有水平。

而大学里如何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如何传承学校的文化精神?这要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教师队伍。有怎样的教师队伍是很重要的一条。本人师承我国著名的医学前辈傅培彬和邝安堃老师,几十年来,我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学生,包括陈竺、陈赛娟(图1)等,我总在思考:在医学乃至各个领域,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传播思想、传承精神?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育人理念,并付诸于实践,通过科学实验、临床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如果一名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没有创新性和自己的理论,他怎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有过硬的业务,而且这个业务不仅是自己掌握,还要会表达得出来并能够传授给学生。

图1 王振义院士和他的学生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

第二,学术氛围。这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的基本条件,是育人的环境。一个大学要发展好,单靠一个教师是不够的,而是要有一群教师。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因为整个团队间相互配合,物理、化学、生物等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有新的思想和发明出现。所以我说的氛围,就是这个学校的教师队伍以学术水平提高为要务,大家对于学术研究、科学实验非常有兴趣,并能相互促进,这对学生而言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

第三,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这些外部环境也很重要,学校要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给学生创建一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基地。因此,经济的支持,包括地方政府、国家的投入支撑,也是很重要的条件之一。近些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的建设,学校实验室及实习基地面貌已有了显著变化。我们应充分运用好这些条件,为培养有用人才服务。

第四,国际合作。在传承思想、培养人才过程中国际合作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只有加强交流,掌握时代信息,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

夏:在培养有用人才过程中,这几个要素都很重要,您认为哪个因素更关键?

王:如果要问这4个要素哪一个为主?我最看重的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如此,实验室也是如此。因为一旦拥有出色的教师队伍和技术队伍,即使经济条件不是太好、设备不是太好,还是可以在科学上、在培养人才上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样的例子在国外的大学中也不少,有的学校经济支持不到位,但他们的师资队伍非常强,学术气氛非常好,置身于这种环境,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堂堂正正的学术大熔炉,他们的成绩也就理所当然突出了。

2 团队建设,目标要清楚

夏:教师团队很关键,在建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王:一个团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带头人。带头人的理念是什么,他的目标和目的是否清楚?是动脑筋去赚钱,还是为了培养人才,为了科学、为了解决问题、为人类做出贡献,这关乎一个团队的发展。为了赚钱而钻研,不是我们学校的目标。我们血研所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病人的问题,而把个人的名利放在第二位,因此有了什么成果,大家也不会去争、去抢。在当前,这种理念与作风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作为团队的领导人,还应为团队的成员考虑,包括他们的前途、生活、科研环境,以及成果、荣誉等,否则,那肯定是很难留住人才的。作为带头人,第一要明确方向,第二要关心团队成员,要牢牢记住:一个人成功不是成功,我们需要的是整个团队的成功。

因此,在团队建设中提拔人才的机制和标准也很关键。不应任人唯亲,应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这就需要一个团队的领导人头脑非常清楚,能够全面地、发展地看人,因此评定一个人不是看他讲得怎么样、写得怎么样,而是看他走得怎么样,做得怎么样,是看他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夏:据我所知,您本人就是身体力行的,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1994年我被评为工程院院士,1996年我就将血研所所长的位置让给了年轻人,很多人问我,你刚好在往上发展的时候,你为什么一下子又退下来了呢?我回答说要考虑年轻人个人的发展,同时,也考虑到血研所的前途,我觉得年纪轻的人比我强,对于血研所的发展有好处,那么理所当然,就让贤、让他去领导。当时我就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按照我原来的学问、原来的水平来领导这个血研所,这个血研所要走下坡路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我曾提出一个抛物线的理论:一个人的事业总是往上走,但他到了顶点以后,受到年龄、体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他总是要往下走的;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是如此,事业也是如此。那有什么办法使事业始终保持向上呢?那就是在当你看到或是感到往下走时,马上物色人才来顶替你。你的目的是事业,而不是个人。只有这样,个人虽然是按照抛物线规律,到了高处总会往下,事业却永远向上发展。在我看来,整个团队就应该像一条船,有一个总的目标,知道该往哪里航行,船长舵手虽然不断更换,但航行的目的始终清楚,事业的航程才能破浪前行。

3 创新就是多问多想,就是坚持不懈

夏:请问在学校和实验室的建设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王:我们的任务是培养有用的人才、出创新性的成果。在我看来,就是要创新,实验室要创新,学校要创新。

(1)创新首先是一个理念问题。你对事物是就事论事地看,还是不断地探索背后的奥秘,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其结果会完全不同。创新,就是试图改变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所碰到的问题,它多来自于我们的实践,医学上也是一样的。比如说面对那么多死于癌症的患者,我就会问:为什么会有癌症呢?然后就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探索,研究后发现有很多相关基因,那么这些基因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来归纳总结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需要想象。而从这方面努力,肯定可以找到一些解答,得到一些新的启发,这就是创新,就是会创新。

我们一直把创新的起点看得很高,其实创新就是比别人多想一些的能力,有的是设想,有的当时看来可能就是幻想。比如2011年去世的乔布斯,他先有一个设想——有一个平台可以综合人们的各种了解信息、进行娱乐的需要,然后利用现有的科学将其实现,方便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创新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个意识,敢去想,按部就班地去做怎么可能创新呢?

(2)创新要有良好的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小环境和大环境。小环境是包括家里的父、母或兄弟姊妹,若家庭里都有这种探索的精神,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学生,也会有这种探索的精神,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大的环境是要有一个具备创新思维的团队和基地。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几个化学家、物理学家在一起工作,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相互启发,才会有这种设想。

(3)创新要有坚持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也是创新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坚持,就是要在一个问题上坚持下去,虽然有的时候是一种牺牲,可能努力了10年也没什么结果,但至少告诉世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么别人就不走这条路了,这也算是一种贡献。因此创新的成功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是个机遇,但机会要靠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端正的思想,钻研是为了解救病人,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第二就是能够坚持下去,不断地钻研,刻苦地钻研。机会是与坚持和不怕牺牲密不可分的。大家要始终牢记,创新不是一气呵成的,要敢于设想甚而是幻想、要创造环境、要肯坚持、还要善于把握机会!

4 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转化医学

夏:您是搞转化医学的,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王:好的。

(1)转化医学。我从毕业到现在为止,都是在做转化医学。转化医学是最近很热的一个词,什么是转化医学?可以归结为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问题来自临床,随后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找到解决方案,再回归到临床,进一步提高临床的诊断治疗水平,它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临床上的问题,使病人得益。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有两种,一种是纯理论的基础研究,但最终也要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现在研究得较多的质子、原子,这是基础研究,最终要解决能源问题。还有一种就是实用的理论研究,就是将基础和临床结合起来,遇到问题去解决问题。举个上海血液研究所的例子:白血病死亡率很高,当时世界上已经开始有一系列相关研究。我们用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时,就开始着手研究它的机制,为什么有效?也研究怎么做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是否可以把这个模式用于其他的白血病?这就是从临床中开拓出的基础研究。虽然很可惜,我们这个模式无法有效运用于其他的白血病,但因为我们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没有效,知道了这条路走不通后,大家就可以集中力量走另一条路,这也是一种收获。

(3)循证。事实上,开展转化医学需要大量的循证。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优势之一就是附属医院比较多,附属医院之间的力量应该更好地结合起来、联合起来。循证需要大量的材料,这个材料的收集整理就需要转化医学中心来解决。所以既然要做转化医学,做大量的循证,就要有一个统一的计划,要有协作、要有中心,否则如果因为病例在数量上不够,你所说的话、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片面的。比如一个医生说:“我能够看好白血病,因为有一个病人在我这里吃了这个药就好了。”你信不信呢?有的人相信了,就去吃他的药,结果很难预料。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如果他能提供证据表明有几百个病人吃这个药都好了,那么别人就会相信,就会照做。像我们所现在用的维甲酸,没有人反对,大家都用,而且全世界都作为第一线的药物在应用,就是因为这个是科学的,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从临床中来,经过科学的研究,解决临床的问题,转化医学的概念看似是美国人新提出的,事实上,很多人都不自觉地践行着,就好像我,我从毕业到现在为止,都是在做转化医学。

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将会产生丰硕的成果。

王:科学就是这么来的,从实践中找出理论的规律,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我不是能力特别大,或者很早就有这个觉悟,我是从小到大,80几年来,不断地在生活中思考问题,并提高到哲学的角度上来分析自己的思想、实践结果和经验,才有了今天的这些认识。

夏:您从亲身体会总结的规律,意义深刻,非常宝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感谢王院士接收我们的采访,祝您健康长寿。

链接:

王振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广慈医院)主任、主治医师(1948~196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基础医学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84~198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1987~1996),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从事内科血液学的教学、医学和科研工作已50余年。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2011年1月14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振义是医学大家,他长期从事内科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难题。

王振义是教育大家,培养了一大批顶级血液学专业人才。他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在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他的学生中有我国现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陈赛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沈志祥等。

猜你喜欢
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写作的概念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让医学大数据给你解答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