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与基底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内径之间关系的MRA评价

2013-05-25 08:03柳海斌
当代临床医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前段内径基底

柳海斌 慕 青

(1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014000)

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交通前段起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分叉部,延伸至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汇合处[1],属于后循环的主要动脉段。影像诊断工作会经常涉及对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形态、功能等方面的评价。为探索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具体关系,本研究使用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对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基底动脉内径以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内径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共计55例,均为2012年5月~2013年4月间于我院接受头颅MRA检查的病例。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为34~84岁,平均年龄57.16±10.92岁。已依据MRA图像上的表现以影像学诊断标准排除了存在主要动脉梗塞、存在待测量目标血管区段迂曲僵硬等动脉硬化表现以及具有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征象的病例。

1.2 检查技术55例病例均接受西门子公司Magnetom Verio 3.0T磁共振系统预置序列MRA TOF_3D_multi_slab(TR=22ms;TE=3.60ms;Slice thickness=0.70mm;Averages=1;FoV read=220mm;FoV phase=82.5%;Image Matrix=251 ×320;Filp Angle=18°)的扫描,并以MIP(最大密度投影)技术重建图像。

1.3 图像分析观察指标基底动脉的测量位置选择在基底动脉中部,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的测量位置选择在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的中部,颈内动脉的测量位置选择在岩水平段的中部。所有测量结果以cm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1.4 数据处理测量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首先对各目标血管内径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其次,以Pearson法或Spearman法分别对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基底动脉内径、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同侧颈内动脉内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目标血管内径结果见表1。

表1 各目标血管内径(cm)Table1 Diameters of the target vessels(cm)

2.2 相关性分析结果左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基底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为 0.664(P=0.000);右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基底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为0.727(P=0.000)。

本研究未发现左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左径内动脉内径的相关关系(r=-0.020,P=0.884);本研究未发现右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右径内动脉内径的相关关系(r=0.047,P=0.732)。

3 讨论

3.1 有文献提出,基底动脉顶端解剖特征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基底动脉由左右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而成,为椎-基底动脉系中一条主干动脉。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末分支。大脑后动脉分为4段,其中交通前段也被称为中脑段或P1段,环池段也被称为P2段,四叠体段也被称为P3段,距裂段也被称为P4段[3]。一般情况下,发育完好的大脑后动脉的交通前、后段血管管径均匀,并且互为延续[2]。

大脑后动脉的划分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4]。从血流分布角度看,一般情况下大脑后动脉血液来源于基底动脉[5],基底动脉发出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是连接了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4];而从胚胎发生角度看,大脑后动脉则是起源于后交通动脉[5]。李肖等[6]对60例样本中的研究中,双侧大脑后动脉均从基底动脉分出的占88.3%。史树堂等[7]对58例样本(116侧)的研究中,大脑后动脉起自基底动脉的有98侧,占84.48%。杨华等[8]对3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湿头颅标本的研究中,基底动脉近心端的内径是4.45±1.28mm,远心端的内径是 4.42 ±1.24mm。李肖等[6]对6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的研究中,基底动脉的平均外径为4.11±0.08mm。徐涛等[2]以显微解剖手段进行的研究中,46例样本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为3.83mm。本研究测得的基底动脉的平均内径为0.33±0.06cm,与上述研究的相应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数值上的差异可能是因样本所属人群的不同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史树堂等[7]的研究中,44例成人的大脑标本(经动脉灌注乳胶处理)的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管径为左侧2.54 ±0.47mm,右侧2.49 ±0.54mm。杨华等[8]的研究中,30具标本的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为左侧 2.62 ±1.36mm,右侧 2.61 ±1.22mm。王克臻[9]的 MRA 研究中,105 例样本的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MRA直径为左侧2.21±0.45mm,右侧 2.19 ±0.42mm。本研究测得的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为左侧0.24±0.07cm,右侧0.22±0.09cm,与上述研究的相应结果接近。王克臻[9]的MRA研究中,105例大连市长期居住成人人群样本的颈内动脉岩骨段(C5段)MRA直径为左侧 3.59 ±0.35mm,右侧 3.58 ±0.31mm。Krabbe-Hartkamp等[10]的MRA 研究中,100例60岁以上志愿者的颈内动脉平均直径为左侧3.8mm,右侧 3.9mm。杨华等[8]的研究中,颈内动脉岩骨段的内径是左侧4.98±1.53mm,右侧是4.97±1.49mm。本研究中,颈内动脉内径为左侧0.50±0.06cm,右侧 0.49 ±0.06cm,与上述部分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和上述两个研究的结果差异可能是源于(1)不同地域、人种、民族人群颈内动脉的影像解剖特征可有细微的不同。(2)来院就诊人群和志愿者颈内动脉的影像解剖特征可能存在整体上的差异。

3.2 本研究发现,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即P1段)的内径均和基底动脉内径呈正相关关系,即基底动脉内径越大,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越大,反之亦然。而本研究未发现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即P1段)的内径和各自的同侧颈内动脉内径有任何相关关系。有学者认为,从种系发生及胚胎发育角度来看,大脑后动脉的内侧段和通常所说的后交通动脉原属于胚胎发生上的一条血管。以后随着半球后段的发展,才由这条较长的“后交通动脉”血管上发出大脑后动脉,从而认为大脑后动脉不是由基底动脉分出的,而是由后交通动脉发出的[4]。但是,本研究的结果则提示,在成体上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却是和基底动脉的内径相关,而和发出后交通动脉的颈内动脉内径可能没有明显关系。这提示,成体上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的特征可能更多地与基底动脉解剖特征有关。临床工作中,如发现有基底动脉相关病变的发生,需同时对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的影像学特征加以重视。

[1]Hurst RW 主编.介入神经放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5.

[2]徐涛,薛绛宇,陈炯,等.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显微解剖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6(2):108-110.

[3]汪文胜,胡春洪主编.颅脑与头颈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9-20.

[4]张致身 主编.人脑血管解剖与临床[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73-174.

[5]赵兵,杨华.大脑动脉环变异的形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2)93-96.

[6]李肖,官泳松,周翔平,等.脑底动脉观测及其在介入放射学中的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2):145-148.

[7]史树堂,边进才,徐应进,等.大脑后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7(1):3-6.

[8]杨华,刘健,王景传,等.颅底动脉解剖影像特征的量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3-17.

[9]王克臻,李岩,马威,等.正常成人脑动脉的MRA测量和应用解剖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392-395.

[10]Krabbe-Hartkamp MJ,van der Grond J,de Leeuw FE,et al.Circle of Willis:morphologic variation on three -dimensional time - of- flight MR angiograms[J].Radiology,1998,207(1):103-111.

猜你喜欢
前段内径基底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心肌桥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情况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请你发明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