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物理知识 实施地理有效教学

2013-05-25 00:26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文成中学325300
地理教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练习本新课改物理

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文成中学(325300) 刘 波

巧用物理知识 实施地理有效教学

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文成中学(325300) 刘 波

一、背景介绍

这是在本次新课改实施后的一堂地理课,新一轮课改要求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我们学校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调整了必修的课时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选择、组织教学。高一地理必修一前两章是高一新生的最大困惑,涉及很多的物理、数学知识,空间能力要求高,往往是高中地理课刚学两周就失去了兴趣,所以为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往往会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物理、数学方式解决地理教学和学习的难点、重点知识。“热力环流”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涉及物理知识,感到难以理解,特别是理科较差的学生对此头痛不已。

二、情景描述

和往常一样,我端着电脑走进教室,基本的礼仪过后开始进入预设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顺利地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环节,进入最后的课堂检测环节,多媒体投影课堂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很经典的一道题,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本知识点是都会选取)。

⑴ 上图中1、2、3、4、5、A、B七点中气压值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是__。

⑵ A、B两点,__点气流上升,__点气流下沉。

⑶ A、B两点,__点受热,__点冷却。

出乎我的意料(我认为是比较简单的练习,加上这个班级还是相对较好的),在第1小题上出了大问题,叫了6位同学回答,就有6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排列A与3、B与5四点气压高低时问题最多。下面开始骚动,议论纷纷,第2、3小题没办法进行下去,没办法,老习惯又来了,开始替学生分析起来,在教室的过道上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反应,以期待能有一个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我发现就在教室最后排的两个男生低着头,凑在一起在桌子底下比划着,我气不打一去来,走过去“你俩在干什么?”他们抬起头来,“把下面的东西拿出来!”(这两位学生平时上课喜欢在桌子底下看看武打小说或玩个游戏什么的,看到精彩之处,还会比划一下)两位学生把桌子下比划的东西摆在桌面,是一个练习本,上面写了一些物理公式,还有一些不太清楚的示意图(见下图)。

课桌抽屉里还有打开的物理书,“又在赶抄作业?”(这两位学生平时课后作业往往不能按时完成,需老师催促,上甲课补乙课的作业时有发生,上一节地理课也是他们两在桌子底下赶抄英语作业,还批评过他们,而今天刚好上一节课是物理课)他俩又在抄作业,我拿着练习本,一边往讲台上走,一边思索怎么处理,他们欲言又止,其他学生都看着我,看老师怎么办。批评他们、惩罚他们?有用吗?我大脑高速运转着……

“这两位同学物理学的不错,老师以前高中时是学理科的,且物理成绩蛮好的,液体的压强这一节内容老师还记得很清楚,不知其他同学是否还记得,这两位同学记得很清楚。”我把他们练习本上的图和公式抄到黑板上。“老师现在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初中科学里有关压强的知识。”教室里凝结的气氛开始缓和,同学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有关压强的知识,我把他们的回顾总结写在黑板上(见下图)。

紧接着因势利导,复习回顾了初中科学里的液压、气压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等压面、等压线的特征;坡面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其向下滑动速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再回到练习题,这时全班学生都能很好地答出正确答案,特别是那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得意和满足的表情。巧用物理知识,解决了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我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肯定能掌握有关热力环流的知识,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反思评价

地理是一门涉及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我们学校是一所位置较偏僻的山区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实在是不敢恭维。那么,利用学生的优势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就会事半功倍。初中在升学压力下,一般学校和学生都会重视科学这门功课的学习,理化知识掌握的一般都较好。其实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可以借助数学、物理等的学习方式方法来教学。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用平面几何相关知识解析、时间的计算用向量相关知识解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用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等相关知识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用物质守恒定律(碳元素守恒)来解释、我国酸雨危害的南北差异用化学知识解析、气候的降水分析用物理或化学的饱和度相关知识来分析……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学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全面的概念,凡是有利于地理教育的一切条件、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也是必须渗透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猜你喜欢
练习本新课改物理
只因是物理
甘南诗篇——遗失在羚城的汉语练习本
小灵通买练习本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处处留心皆物理
失踪的练习本
特价练习本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