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留白”的运用策略
——以高中《地理》(人教版)为例

2013-05-25 00:26
地理教学 2013年24期
关键词:教材教师教学

(江苏省昆山中学, 江苏 苏州 215300)

教材“留白”的运用策略
——以高中《地理》(人教版)为例

陈炳飞

(江苏省昆山中学, 江苏 苏州 215300)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有些内容没有详细写“实”,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灵活。反思认为,通过准确把握留白的“精度”,适度扩展留白的“厚度”,合理增加留白的“热度”,并对它们进行科学解读、合理重构、巧妙表述和灵活运用,能吸引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优化情意,其效果在后续的实践中得以验证。

教材留白;运用策略

在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中,有些内容没有详细写“实”,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多样、灵活可变,为教师创造性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为学生个性化理解教材内容、开展学习活动创造了机会,与书画艺术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效。这些“留白”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呈现的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一定的弹性,需要教师深刻领会其意图,并立足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学习需求,进行科学解读、合理重构、巧妙表达,以引导学生自主领悟和拓展“留白”的内涵。

一、准确把握“留白”的“精度”

科学性是处理、开发和运用教材的前提,它要求教师深入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潜心体会编写者的匠心独运,用恰当的方式科学表达留白的潜在涵义,减少运用留白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变换形式,巧妙阐释只字片语的知识性留白

教材对有些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叙述惜墨如金,或者浓缩成精炼的语句,或者代之以简明的图像,如农业区位的含义、水循环的意义等等,它们看似言之不详,实则上内涵丰富,常常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性留白点到即止,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变换形式,以更加直观生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学科原理,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例如:“自然带”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教材只用简洁的文字进行理性、抽象地表述,跳跃性比较强,许多学生难以理解。介于此,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已学的“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设计成一目了然的概念简图,将地理位置及其影响下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直观呈现出来,并在课堂上当场绘制或动态呈现简图,能启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自主联络、层层推导出自然带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其内涵。

2.组织探究,合理运用曲径通幽的过程性留白

教材运用大量案例、活动、问题研究等体例,以只问不答的方式委婉阐明、验证或运用地理原理,如“大气保温作用”没有出现在正文中,而是以“活动”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留白关注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过程,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遵循教材的设计意图,创设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推出自己的结论,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达成深层次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材以“活动”形式呈现“两类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5个简明而有递进关系的设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施教学时,教师不能提示过多、过于具体,如提供“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让学生填写,这会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教师的框架,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相反,引导学生循着教材“活动”提供的地图和设问,循序渐进地开展探究活动,并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将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交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参与、行动、反思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让他们真切体验到发现和成功的快乐。

3.创新活动,灵活实施强调体验的情意性留白

有些活动、案例、问题研究要求学生对人类活动进行评价,其结论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是多元的,但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并阐明理由。这类留白引而不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方法和思想,对人类行为做出理性分析、判断和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明确其设计意图和教学价值后,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产生体验,并将各自的做法、观点、方法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实现观念的内化、情感的升华和行为的优化。

例如:教材关于“雨林的前途”的文字描述极为简洁,却连续运用活动、阅读、思考来强化学生的体验。仅从知识的角度看,多数学生无需“阅读”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加强对雨林的保护。然而,这种结论只是一种概念化的书面知识,远未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观念和自觉行为。介于此,教师可以综合教材的“活动”和“思考”,将全班学生分为西欧人、巴西政府官员、雨林原住民三类,开展角色扮演和辩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不同人士的诉求,体会毁林的背景和影响,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等正确的地理观念,形成知、思、行合一的良好习惯,为将来主动选择对社会至善的“行”奠定基础。

二、适度扩展“留白”的“厚度”

教材的有些留白非常简洁、抽象,缺少学生认知活动所必需的过渡环节,甚少缺失必要的内容,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解读,与学生一起挖掘其潜在的内涵;当然,这种扩展不是随意添加,而是以多样化的方式,创造性地细化、深化和活化留白的内容。

1.增添环节,深化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材有些留白简约、直白地表述一些重要的理性知识,既无例证、又无解释。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只能浮于表面、死记硬背地学习知识。面对这类留白,教师可以通过精要的解读、巧妙的转换,适当扩展教材的容量,令原本简约的内容丰厚起来,直白的叙述灵动起来,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延伸、发展。

例如:教材以文字形式简要叙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最小值的纬度范围”,学生很难理解,也无法从“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中读出这一结论。介于此,教师可以变换角度设计出表1,先引导学生据图分析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最小值的节气,再启发他们讨论、归纳出教材结论。这样,教师不是直接告知和解释教材内容,而是先增添一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会引出一些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的想法,使留白的内涵更加充实、丰盈。

表1

2.增补内容,弥补学生的经验遗缺

有些地理知识和观念是高中生应该拥有的,或者是学习新知必须具备的,但由于初中教材已有所涉及,高中《地理》中没有再现这些内容。教材这样安排虽然合理,但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模糊或遗忘,如果完全按教材结构实施教学,必然会给学生学习新知带来困难。针对这类留白,教师可以在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当增补一些内容,启发学生回顾、巩固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弥补学生的学习经验缺陷,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排除障碍。

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要运用初中学过的经纬网知识,如学习自转线速度要用到“纬线与纬度”,学习时差要涉及“经线与经度”,判别光照图要运用“经纬网”及其学习过程形成的空间概念。由于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未能很好地掌握,而且相隔时间较长,多数学生难以熟练运用。因此,教师在实施新知教学前,可以先补充一些经纬网知识,以便于学生顺利完成由旧知到新知的推导和迁移。

3.增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有些正文内容或其他体例运用精炼、简短的文字或图表陈述地理事实,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思维容量,如果平铺直叙地解释这些留白,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设问,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引起联想,生成学生更多的新“发现”。

例如:关于“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材主要通过“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图”来呈现,既无条理清晰的文字叙述,又无指向明确的设问导思,使部分学生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问题,如“对环境污染程度不同的工厂,布局时距城市的远近有何不同?若在鲁尔区、辽中南工业区建钢铁厂,它们分别不宜建在城市的什么位置?饮料厂和印染厂都与水有关,它们分布的位置有何不同?”等等,这类问题能为学生搭建思考和学习的平台,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合理增加“留白”的“热度”

有些留白以简约、概括的方式阐述学科知识,所占篇幅很少,有些留白以案例、活动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文部分,这些都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它们重视不够,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教师可以通过适度强调和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优化情感。

1.浓墨重彩,加大留白教学的“力度”

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处的留白,教师可以强调其重要性,以引起学生重视;可以变换分析角度,以加深学生印象;可以变更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增强防灾意识和能力是地理学科在培养公民素质方面的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已学习了部分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只在“常见天气系统”中,以案例形式呈现了台风和寒潮,在“季风水田农业”等章节中零星提及旱、涝灾害,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则完全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教材的案例正文化,浓墨重彩地开展台风、寒潮的教学;并结合本地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发生在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重要的灾害知识,学会基本的避灾能力,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使地理学习真正对学生将来的生活有益。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测试说明》,让学生知晓这些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换个角度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加大留白教学的“力度”。

2.与时俱进,增加留白内容的“温度”

有些留白运用案例、活动、问题研究等体例,间接表达、推导和验证地理规律,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推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是呈现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理想方式。但这些留白使用的素材并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有的可能时间较为久远,有的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有的可能略显冗长、晦涩,会影响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因而,教师要密切关注时事和生活,尽量运用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材料或本土化的事例代替原有素材,提高留白内容的“温度”和可信度,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例如:关于“交通运输布局”的叙述,教材正文部分只有两句话:“交通运输线和点虽然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然后用“南昆铁路的建设”案例加以验证,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去挖掘、发现。南昆铁路的案例虽然具有典型性,但它建成于1997年,稍显陈旧,教师不妨结合我国日新月异的交通建设现状,以近几年新建的高速铁路线为例,选取学生身边的或典型的素材编成新案例,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对崭新事件的探索中去,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活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责任编校:彭双双)

猜你喜欢
教材教师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