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高考试题 究地理思维探命题趋向 悟地理教学
——评析2013年国家考试中心地理试题

2013-05-25 00:26魏凤艳
地理教学 2013年24期
关键词:试题新课标考查

魏凤艳

(保定市第一中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品高考试题 究地理思维探命题趋向 悟地理教学
——评析2013年国家考试中心地理试题

魏凤艳

(保定市第一中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通过整体品读和对比分析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四套高考地理试题,探明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方向,确定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研究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真正做到层次化、过程化、方法化、模式化的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层次化;模式化

所谓考试,考的是知识技能,试的是思维能力。现今的高考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有无侧重点?今后的趋向又如何?我们的地理教学又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对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四套高考地理试题的慢慢品味过程中逐步揭晓其中的答案。

一、品高考试题,究地理思维

1.整体品读,回味无穷

统观四套高考试题,亮点不断,犹如品茶。

(1)初品:入口清香,满口生津

试题图文信息简约但内涵丰富,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的设置平实,但富有思维含量;试题情境生活化,学生上手容易、自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思考阶段,有利于激活思维。总之,试题处处体现出规范、大气,非常有利于对思维能力进行有效性、稳定性和区分度的考核。

(2)再品:口味甘醇,齿颊留香

每组试题的整体设置巧妙,表现形式多样,其中,主题形式的选择题出现较多。当我们细细去品味时,发现它们又各有不同。有的试题围绕某一地理事物对区域的影响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例如海南卷1-3题有关火山在堪察加半岛上的位置特点,居民用能来源,地表景观的表现等。有的试题围绕某一地理事物本身特征进行全方位考查,如新课标1中1-3题,有关玫瑰花的产供销;海南卷8-10题有关植被的类型、影响因素和特征。有的试题围绕某一地理事物考查其时空变化的特点,例如海南卷 11-12题考查了聚落不同时间段的主要影响因素,18-20题考查了水源在上中下游不同的空间分布上所产生的影响;新课标2中3-5题,广西卷5-6题分别考查了地膜的作用和瓜农劳作在时空变化上的特点。还有的试题围绕某一地理事物进行纵向探究,层层深入,例如新课标2中9-11题探究同一时间地点关于雾的多发、滞留等现象,逐层设问最后揭示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3)三品:回味甘爽,心旷神怡

新课标1中36题是有关小明小亮寻找最佳避寒地的探究试题,其设问层次梯度明晰,能力要求纵向延伸,突出了对思维深度的考量。新课标2中37题围绕尼罗河鲈鱼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鲈鱼如何进入维多利亚湖?在维多利亚湖为什么迅速繁殖?鲈鱼的繁殖对鱼类资源和捕捞业以及沿岸经济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该类试题设问角度多但主题鲜明,能力要求横向扩展,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广度的考量。

2.横向评价,特色鲜明

新课标1卷图行天下,处处彰显恢弘大气,颇有大哥风范。它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全面,思维深度的考查尤为突出。

新课标2卷这位孪生小妹则如小家碧玉。独具气质的试题有以下几道:6-8题虽形式上展示的是具体区域,但实质考查的是区域背后所蕴含的共同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它是“地”与“理”完美融合的一组试题。其中,第6题突出考查探究学习过程,考量演绎推理能力。思维过程为:先通过气温等值线图的判读确定该区域同一纬度地区年均温分布中间低两侧高,由此推测中部地区可能分布有山地,然后再通过河流这一信息加以印证,由此完成了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资料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第7和第8题强调地理要素间的联系,重点考查考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尤其第8题不仅要把樟树对热量的要求与区域的气温和地形的特点相结合,还要特别注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对樟树的分布产生影响。该题对思维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较高。36题第(3)问依旧保持二选一的答题形式,倡导在思维过程中释放地理思辨之美。如果我们将它与新课标1中的36题的第(3)问相比,它给考生提供的思维空间就略显狭隘。选作题中42题设问中思维含量较低,但考生想得满分并不容易,因为它对因果关系全面分析的要求较高。

海南卷对地理区域性考查的气息浓厚。本套试卷共11幅图,区域图就占10幅,图像信息种类略显单调。本试卷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试题是18-20题。该题以整体内陆区域特征和流域区域特征相结合,大区域背景与小区域背景相结合,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结合,考量辩证的思维能力。它以水资源为主题,既考查了整个流域不同河段的区域特征又关注了区域间的联系。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整体性在这组试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对比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水平较高。

广西卷处处凸显文科特色。其中人文地理比重较大。试卷中的图像信息“弥足珍贵”, 全卷只有4幅图,文字材料试题所占比例较大,对考生的文字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它对考生读图能力的考查力度稍显不够,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也都略显单薄。

3.重点品味,美不胜收

新课标1卷是高考地理试卷中的典范。它用简约但类型多样的图像信息展现出了几乎完美的形象;它渗入了地理学科突出的特征,折射出了对多元化多层次能力的考查;它用灵活的命题构思,高远清晰的命题立意散发出迷人的气息。细细品来,你会发现每一道题都是精品,每一个细节都美不胜收。

1-3题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差异性的特征,在每一个设问中都渗入了比较思维能力。简洁清晰的图像使区域比较在图中可以轻松进行,判断和综合分析过程能够水到渠成。其中第2题又侧重知识的再认能力。

4-6题重点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蕴含了较深层次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主题鲜明的遥感图像信息考查了考生用图去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例如第4题由图出发,其推理思维过程如下:

第7题运用地理相对数量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第8题是在第7题人口特征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更深层次的推理要求。问题的自然递进合乎思维的层次递变,由特征到本质的推理一气呵成,一组题做下来,深感舒适。

9-11题最大的亮点就是体现了地理学科时空变化的动态之美。第9、10题从时间的尺度考查了天气系统的移动。这与2012年全国卷的第10-11题如出一辙,但是从问题设置的亲切程度上看,这两道题更胜一筹。第11题需要考生必须静下心来,运用系统的原理和规律推理该天气系统可能存在的时空形式。该题调用的知识广泛,学生思维空间宽广。

36题可称的上是综合题中的佼佼者。它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第一次在高考试卷中倡导合作探究学习并加以示范。题目以“寻找最佳避寒地”为主题,创设了两位同学研讨的情景,生动有趣,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第(1)问先由图像信息判断得出攀枝花位于河谷的地形特征,然后结合气温的相关地理原理全面分析原因。考生不仅要想到地形对冬季风有阻挡作用,还要想到气流越过山地后在下沉运动的过程中会有增温作用。该题考查了学生较深层次的综合分析思维,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第(2)问紧密联系第(1)问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推导地处谷地的攀枝花在盛行下沉气流的影响下的气温、阴晴、风力等天气特征。该问进一步延伸了思维的深度。在前两问对“寻找最佳避寒地”的研讨马上就要尘埃落定时,第(3)问突然出现了另外一种质疑的声音,设问角度的转变延展了考生认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广度,也体现出地理思维的辩证之美。考生可联想“钢城”容易出现的大气污染,结合上两问的研究结果全面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此题由图判读出攀枝花的河谷地形特征后便由此出发逐步探究河谷地形对气候、天气特征及环境的影响。知识考查简单明了,但对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考查却意义重大,可谓立意高远。

二、探命题趋向,悟地理教学

通过以上对高考试题的品味,地理思维的研究。我们不难得出,现今的高考已经不再追求知识点和地理知识结构上的均衡(例如,广西卷人文地理所占比重明显较大),不再寻求记忆具体知识,因为试题会呈现图文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显示具体知识,判读一定图像信息的技能就是获取信息的方法。高考命题的实质是重视地理能力的全面考查,在能力上体现区分度。地理能力包括图表能力、计算能力、地理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其中,地理思维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核心。而这核心中最基础的便是逻辑思维。在新课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判断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7项。其中综合分析能力在每年的高考测试中所占份额最大,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逐步上升。

顺应高考潮流,我们的地理教学应该培养的是具有地理思维能力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实施。

1.明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研究《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关注课程标准行为目标的表达要求,如指出、简述、说明、比较、分析、评价等,依据这些不同认知层次的要求,确定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对接,明确能力培养的层次;关注课标中的限制性词语,如举例说明、联系实际等,推测命题思路,探寻培养途径。[1]

2.思维能力培养层次化、过程化、方法化、模式化

(1)依据课程标准,明确高中阶段各类知识所对应的思维能力类型以及不同层次的要求。按照思维能力的层次性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进行训练。例如,在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时,可用同一知识内容进行分层次培养。如在水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水资源存在的形式,河流的相关知识,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层次逐渐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做重点分析。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也可进行教学程序上的分层。如在农业区位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工业区位知识的学习对思维的要求就要更深一步。这两种做法都可以达到思维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另外,明确知识间的关系:因果、并列、包含;明确知识间的联系:纵向、横向、网状;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都是思维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完成由知识体系到能力体系的过渡。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板书还是对试题的分析,如果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把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地理教学的过程可分为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重要环节。知识输入这个环节相当于学生获取信息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知识输出相当于学生整理分析信息,发现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必须依靠学生自身来实现,是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得到锻炼的过程。显而易见,知识输入容易而知识输出困难。而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知识输出这个环节多下工夫。作为一名教师,[2]我们要不断的从生活中挖掘地理素材,全面调动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科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我们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延长师生、生生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的时间,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对知识不断的体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中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地图是创设题目情景的主体信息载体,地理思维能力考量的核心内容。我们要树立地图意识,养成用图习惯,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区域图、各种统计图、等值线图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做出判断、确认、解析与应用,这样以图明理、以图导思,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是一定的,各章节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的思维模板也是一定的,每一块思维模板中体现的思维能力也是相对应的,所以建立思维模板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情景和问题,让学生用感官去体验,用大脑去发现,最后感悟总结出思维模板,并能进行迁移应用。思维模板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展现,通过学生的分析表达来检验。

高考以能力立意,教学以思维为本。作为一名身处课程改革大潮中的青年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教学的研究中,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获得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长壮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信心有能力培养出一批批真正具有强大的地理思维能力,真正会思考会学习的人才。

[1] 陈澄,樊杰等.《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郑云清.中学地理学科能力课堂操作分类表编制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6):4-6.

(责任编校:张佳琦)

猜你喜欢
试题新课标考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