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呼唤生态文明*

2013-05-29 00:13姜凤岐于占源曾德慧朱教君
防护林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荒漠化

姜凤岐,于占源,曾德慧,朱教君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6)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于1978年11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随之在广袤的三北大地上隆重启动。这项举世无双的生态工程建设范围包括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的13省(市、区)551个县(市、旗),所辖土地面积共4.07×106km2,占国土面积42.4%。同国际上最知名的三大林业生态工程——美国西部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又称罗斯福计划)、前苏联东欧平原防护林建设(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北非绿色大坝工程相比,无论从规划范围、造林规模、工程期限还是工程进展的速度、持续的程度上,中国的三北工程都堪称史无前例,举世无双。中国学者在教科书中把三北工程的建设目的解读为:缓解和治理气候干旱、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使1亿多人民摆脱长期贫困的境地[1]。于是,让人们意识到,三北工程的重大使命就是:改善生态环境、消减自然灾害、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农牧业和现代工业构筑了区域文明形态的核心产业。然而,征服自然、崇尚物质消费的伦理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是诱发人们冲破资源、环境承载底线,最终导致土地退化,酿成生态灾难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确保三北生态安全的最根本出路只能是倡导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 三北工程在荒漠化防治战略中的地位

1978年以来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成绩与日俱增,而土地荒漠化的扩展速度同样一路攀升,二者大有平行不悖之势,并未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不禁令人惊讶。面对如此的建设与破坏的格局,长期以来坚持着一种概括: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沙化大于绿化,边治理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笔者认为,造成该局面的原因有三:(1)工程治理限于点和线,“三滥”(滥垦、滥牧、滥樵)等破坏活动作用于面;(2)三北防护林作为工程的主体真正发挥效益要等到防护林达到成熟状态,最起码也要郁闭成林,时间至少5年以上,而人为干扰可以在短期、甚至1年之内就会造成土地退化;(3)林业生态工程多以传统造林方式实施,而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可以采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二者在作用范围、作用方式和作用时间上的差异导致荒漠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从土地荒漠化风险要素分析看出,三北工程作为一项生态工程的作用主要是提高或增强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与人为破坏活动的发生没有消长关系。

2 生态文明与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从原始文明经过农业文明走进了工业文明,300余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基本特征,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包括土地荒漠化在内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表明地球已无法继续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从伦理价值观到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2]。

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往往同其核心产业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和阶段,生态文明的核心产业自然是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和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3]。当生态文明要素逐渐壮大成为社会文明的主导时,人类文明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4]。中国众多省、市、县相继开展的生态省(市、县)创建活动,已经把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增加生态文明要素的主导分量,尽早实现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3 关于开展“生态三北”建设的建议

3.1 生态省建设的启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人口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重大社会、环境问题,反思传统发展模式,探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中国自1999年以来蓬勃兴起的生态省创建活动,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对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智慧。生态省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区域为单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至2007年,已有12个省和6个市被国家环保部批准为试点单位[5]。众多的省、市正在或将要加入生态省(市)的创建行列。实践表明,生态省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不断夯实,一些“细胞工程”已取得成效。生态省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清晰地告诉人们,生态省的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道路[6]。

3.2 “生态三北”建设框架

“生态三北”是在生态省建设思路启发下,实现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比生态省的建设范围大得多,因此,可以说是一项超大空间尺度的生态建设。“生态三北”表达着倡导与创建生态文明的愿景,既是建设的目标,也是建设的出发点。

基于三北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干旱、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生态建设应以加强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产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沙产业)和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防护林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道德体系和生态法制体系等四大体系的建设(图1)。

图1 “生态三北”建设框架

通过农业、牧业、沙产业、林业、工矿业等产业的生态化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逐渐从根本上杜绝人们超越自然承载能力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和滥用资源的活动。以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各项绿化工程为基本内容的生态恢复体系的建立,将使区内荒漠化的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治理,使脆弱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生态平衡得以继续,生态安全有所保障。强化各项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生态法制建设,为“生态三北”的总体建设保驾护航。

这个框架是极其粗放的,只是一个对策思路。实际上,若做好生态三北建设还必须解决很多关键问题,诸如人口问题,对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进一步分析,以便制订科学的人口和生育规划,还必须解决生态产业的建设对策和技术问题,尤其要研发适于干旱地区的生态农牧业的关键技术,以便促进主导产业生态化的过程。

4 结语

30多年的建设成就证实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三北工程以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成为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它不具有调控人为干扰发生的作用,因而不是理想的防御对策。以“三滥”为主的人为干扰造成了三北荒漠化严峻的态势,从源头防御人为干扰的最佳途径是更替人们的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文明理念从农业、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以中国现行生态省建设思想构筑的“生态三北”建设框架有望成为实现文明形态过渡的桥,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完成这个大尺度的区域性生态建设。届时,约4.00×106km2的国土生态安全才会得到根本保证。

[1]王礼先,王斌瑞,朱金兆,等.林业生态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4-18

[2]扎西.什么是生态文明[EB/OL](2007-10-17).http://env.people.com.cn/GB/6391594.html

[3]Jin Y.Ecological civilization:from conception to practice in China[J].Cl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2008(10):111-112

[4]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EB/OL](2007).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7 - 10/17/content 9073029.htm

[5]李文华,刘某承.关于中国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的几点意见与建议[J].资源学报,2007,29(5):2-8

[6]吴晓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夯实生态省建设基础[J].环境保护,2007(5):4-7

猜你喜欢
三北防护林荒漠化
我的三北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把投毒看作“开玩笑”是情感荒漠化表现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