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2012年度隐喻型新词的阐释力

2013-06-13 01:06
文教资料 2013年2期
关键词:源域新词隐喻

张 滢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1.引言

语言文字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作为语言发展的风向标,新词的研究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青睐。他们有的从词汇、语法学的角度对新词的构成方式进行了研究(秦琳&刘楚群,刘红妮2010),有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新词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李晓英2007,夏莹2010),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分析模式,未对隐藏于创新构词幕后的心理认知机制作出更为深入的揭示。认知语言学认为,新词形的出现不是两个或几个固化词义的简单相加而产生的“物理变化”,其生成机制必有相应的认知理据可循,而从“概念”着手研究新词意义建构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这为新词的生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拟运用概念整合这一理论,通过对2012年汉语隐喻型新词的实例分析,探讨人们在新词解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和动态认知心理机制。

2.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1985年,Fauconnier在其代表作《心理空间》一书中指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心理空间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但此理论框架较笼统,对具体的心理工作程序的阐释依然模糊不清。为探究这些问题,Fauconnier持续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继发表了其创新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的长篇论文和与Tuner合作的一系列专著后,终于在《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2002)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不同心理空间的内在联系和多重心理空间的网络化运作机制与制约条件,由此形成了“概念合成理论”。

所谓“概念合成”就是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加以匹配,并有选择地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由此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该理论用圆圈代表心理空间,圈内用小点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用直线表示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输入空间1(Input I1)和输入空间2(Input I2)中对应元素之间的部分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两输入空间中的元素与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中的各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线来表示。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和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或精细化(Elaboration)而建立起的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就通过映射彼此连接起来,概念整合网络也由此构成。概念合成理论集中探讨了自然语言意义实时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凭借各种语言形式确立心理空间的方式,从而把认知理论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概括的新水平。(彭建武,2012)

3.汉语2012年度隐喻型新词的意义建构

本文用以分析的语料来自由商务印书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发起的“汉语盘点2012”评选活动中的2012年度热门新词候选列表。列表中新词种类繁多,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隐喻型新词为例,从概念合成理论角度对其意义的建构进行阐释。隐喻型新词指的是词或词素的某些特征映射到中心词或词素上,产生某种隐喻效果,从而产生新的合成概念,构建新词意义。(任丽花,2011)经整理分析,笔者认为2012年度热门新词候选列表中的隐喻型新词可分为以下两类:

(1)源域前置

此类新词中,前半部分词素为隐喻用法,作为源域的词素义部分或间接地反映合成词词义,如:“弹簧干部”。

“弹簧干部”是指在遇到问题时“绕弯走”、“躲猫猫”,像弹簧一样“缩”起来,而一旦矛盾问题解决,要彰显政绩、出头露脸时,则又像弹簧一样“伸”出来,站到大庭广众面前大讲经验,显摆成就的那一类干部。理解这一新词的词义可以用概念合成理论得以阐释。首先,读者的头脑里会建构两个空间,在源域空间(Input 1)输入“弹簧”这个概念,从而唤起一个适合该名词和该语境的场景和框架,其中包括以下单元:能伸能缩,受外力影响,容易变形,等等。而在目标域空间(Input 2)中填充的是“干部”这一概念,构成另一个不同的抽象框架,包含“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成绩占有者,责任承担者”等单元成分。类属空间对每一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以上这两个输入空间中包含共有的组织和结构——有压则缩,无压则伸。合成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中单元成分的部分投射。目标域空间中“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的特点被忽略,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是干部“成绩占有者,责任承担者”等成分。源域空间中投射的“受外力影响,能伸能缩”等成分便与其通过跨空间映射实现匹配,在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由此建构了“弹簧干部”这个新词的意义:有压力时干部像弹簧遇压时缩起来,无压力时反之。如图所示:

2012年度的此类新词还有“钻石脸”,“鹰爸”,“钓鱼采访”等,这些新词的词义都可以用概念合成理论进行阐释。

(2)整个词为源域

此类新词词义不是词素义按照构词词素的“物理”意义简单叠加起来的意义,而是以一个整体间接地表示词义。它们的形式通常是一个词组,且语义关系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如新词“正能量”。“正能量”本是物理领域的常用词,后来人们运用物理域中的这一概念来描述情绪域、舆论域甚至于职场域中的相关现象。如果我们在生活不顺,脆弱无力的时候仍想到积极乐观的一面,就有了“情绪正能量”。政府面对媒体的舆论压力希望尽快摆脱阴暗面,就要制造“舆论正能量”。如果职场上的领导为了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而让员工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就营造了“职场正能量”。这些说法都反映了两概念的整合过程。可见这也是新词语产生的基本途径之一。

现在具体分析“情绪正能量”一词产生的过程。首先在输入空间1:物理域与输入空间2:心理域之间形成跨空间映射。源域(物理域)中包含以下单元: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正能量),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负能量)。目标域(情绪域)中的相关成分为: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积极情绪,以及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面情绪。然后人们抽象出两域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即正向的积极的能量/情绪有促进作用,负向的消极的能量/情绪有阻碍作用。从微观上来看,两空间都包含着共同的意象图式——能量守恒图式。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能量的总量不变。能量虽守恒,“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接着两域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形成层创结构,表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在这一概念形成之后,人们又根据它的层创逻辑创造出“职场正能量”之类的词。

4.结论

上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分析了2012年度汉语隐喻型新词的认知过程。通过实例分析可以发现,隐喻型新词的产生是人们通过构建源域和目标域的输入心理空间,并在其中建立部分联系,进行跨空间映射并有选择性地向合成空间投射,然后动态地发展为某一层创结构,从而构建起新词的实时意义。层创结构启发我们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通过语言形式挖掘语义结构。(汪少华,2002)它为我们探索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奥秘提供了一条颇有价值的思路。可见概念合成理论为创新构词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我们正确理解构词规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然而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概念合成理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于类属空间的模糊界定和实际功能,整合理论过于宽泛地运用解释性,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认知工作机制的笼统性等。本文仅选取了2012年隐喻类新词来印证概念合成理论的阐释性,语料还不够全面。因此,要想进一步完善概念合成理论,还需将语境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并扩大语料,从而更好地揭示言语解读认知机制的普遍性规律。

[1]Fauconnier,G.&Turner.M.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M].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05-120.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4]李晓英.新词新语产生规律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

[5]刘红妮.“被XX”新词的多角度考察[J].汉字文化,2010(3).

[6]彭建武.创新构词的合成空间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2(2).

[7]秦琳,刘楚群.新词“人肉搜索”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2).

[8]任丽花.从概念合成理论看新词的意义建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4).

[9]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2).

[10]夏莹.近十年汉语新词族研究综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源域新词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活的隐喻》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外教新词堂
当代新词“微X”词族的多维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