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转变的路径选择

2013-06-22 02:49尹栾玉王静媛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外贸吉林省优势

尹栾玉,王静媛

(1.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长春130012;2.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1 文献综述

针对吉林省外贸发展状况,一些学者提出了具体的主张。赵放(2009)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采取开放的遵循比较优势的外贸政策;着重发展加工贸易,提高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刘丽艳(2006)认为应立足农业优势,积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围绕优势产业,突出骨干企业,抓好品种、品质和品牌,大力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郭爽(2009)强调需要鼓励发展吉林省特色产业;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力度开发国际市场;提高产品质量,以国际标准严格要求。曲阳(2010)认为应调整进出口结构,充分发挥和利用原有产业优势。杨丹(2011)提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丰富出口产品品种;推进贸易市场多元化;促进各市州平衡发展;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

2 吉林省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外贸规模小,逆差大

吉林省近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处在上升的态势,但总体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仍然较低。2012年吉林省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45.72亿美元,在全国位居第20位,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64%。其中,完成出口总值为59.83亿美元,在全国位居第24位;完成进口总值185.89亿美元,在全国位居第14位。全年贸易逆差高达126.06亿美元。

图1 吉林省2005-2012年外贸情况

通过图1可知,吉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不足百分之一,外贸规模小,同时进出口总额虽有一定的增长,但贸易逆差逐年扩大。按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6.3125计算,2012年吉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3%,与2010年及2011年水平基本持平,而中国整体的外贸依存度为47%。

2.2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

在2012年吉林省的出口商品中,出口总值占前几位的主要商品变化不大,主要仍是服装及衣着附件、胶合板及类似多层板、汽车、粮食等。传统的低端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偏大。2012年前7个月,吉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17亿美元,占全国总比重的0.05%,远远低于发达省份,与同属东北三省的辽宁省0.9%的水平相比,仍处在落后的位置。

图2 吉林省出口大类情况

如图2可知,吉林省出口中以农产品、汽车及零部件、轻纺产品三大类为主。同时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总进口24.1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2.96%,表明吉林省对国外先进技术仍具有依赖性,限制了对外贸易的效益水平,产品的总体附加值相对较低。

2.3 优势产业在外贸出口中作用不突出

吉林省在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工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产业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出口优势,出口规模仍相对较小,贡献率低。如汽车行业2011年出口额不足其总产值的1%,其产品主攻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出支柱产业在外贸中的带动作用。同时,2012年上半年冶金矿产和石化产品出口继续下滑,同比分别下降34.43%和4.04%。吉林省的农产品虽然在2012年进出口额首次超过20亿美元,但整体发展水平低,除了德大、皓月等少数企业相对比较健全外,大多数企业收购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等都很不稳定,缺乏对外竞争力,外向型企业发育不健全。

2.4 利用外资规模小,分配不合理

2012年,吉林省实际利用外资58.16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6.49亿美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的1.4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黑龙江3.49%的水平,在东北三省中处在最后的位置。

图3 东北三省实际利用FDI占全国的比重

如图3所示,吉林省近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不足1.5%,而黑龙江省则超过2.5%,更是在2012年突破3%。辽宁省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在东北三省遥遥领先。

从境外资金的主要投向看,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012年,外资在3个产业的分布情况为:第一产业5398万美元,占3.27%;第二产业139208万美元,占84.44%;第三产业20269万美元,占12.29%。而在全国范围来看,第三产业在2011年利用外资达到50.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逐步下降,2011年为48.1%;特别是第一、三产业吸收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商贸服务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吉林省在利用外资上,第二产业过于集中,不利于其他产业发展。

2.5 省内发展不平衡

从吉林省内各州、市进出口总情况来看,2012年,长春市以超过五分之四的份额独占鳌头,对全省的贡献率最大。其他市、州进出口值比重均低于9%。

表1 2011年各市、州货物进出口额(海关数)占全省比重

由表1可知,在出口值中,除长春外,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比重达到近三成,吉林市超过10%,其余各市均不足5%;在进口额中,除长春市高达88.42%,其余各市、州均不足5%,更有多市不足1%。省内发展极不均衡,这种状况不利于全省对外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 吉林省外贸发展模式深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3.1 深化农业比较优势

吉林省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享有盛誉的“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多年以来,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及粮食调出量等位居全国首位。吉林省也是新兴的畜牧业大省,人均肉类占有量多年居全国首位,人均禽蛋占有量跻身全国前5名。同时吉林省也是全国六大林区、八大草原之一,森林覆盖率为42.5%,位居全国第六,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此外,吉林省人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鹿茸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

吉林省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粮食产量丰厚,同时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可以加大发展梅花鹿、马鹿、黑熊、林蛙等养殖业。随着加工环节的逐步深化,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可以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建立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是大势所趋。相关资料显示,玉米经过二次加工,可增值5至10倍;历经三次加工,可增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目前,吉林省玉米大都只是深加工的初级产品和二级产品,农业深加工业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各企业应当着重提高加工的层次,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高竞争力的深加工农产品。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今后发展的着力点,一方面要注重深加工,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和新品种的培育,从种植到储运保鲜技术都为农产品发展提供保障,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品牌意识,应效仿“德大”、“皓月”等少数已有一定认可度的品牌。目前,吉林省人参价格仅为高丽参的十几分之一,但药物成分含量并不比其低,可以加大树立品牌的力度,提高知名度,从而提升产品价格。

3.2 打造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

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是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位于长春的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重、中、轻、轿等六大系列产品。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轨道车辆生产基地,约占全国铁路客车保有量的四成,各类城轨客车约占全国城轨客车保有量的一半以上,覆盖全国各地。吉林石化集团是全国重要的化工原料基地,乙烯生产能力为53万吨,每年可提供30多种近百万吨化工原料,产值超过700亿元。此外,吉林省在医药加工、光电子信息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吉林省应在原有产业优势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最终带来出口上的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要在外贸中占据优势,必须加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扩大技术在外贸中的作用,着力培养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建立特色的产业集群。应围绕吉林省具有优势的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医药业,着力提升其自主研发能力及核心技术水平。吉林省汽车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仍依赖于进口,自主知识技术水平较弱,应适当控制进口,减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加强国际合作,利用技术外溢性提升自身水平,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只有把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做大做强。石化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存在产业链较短、后劲不足的现象,医药产品作为特殊商品开拓国际市场难度较大,国际市场准入条件太高,企业国际化导向意识不足。在政府引导下,企业应把握自身国际定位,以国际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石化加工还是医药制造业都应当向高精尖端发展,扩大规模的同时开发新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3 发挥区位优势

吉林省地处由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地区构成的东北亚腹心地带,具有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越区位条件。同时具有中俄、中朝1400多公里的边境线,其中珲春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是中国从水路到达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我国推动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载体,上升为国家战略。长吉图开发区建设给吉林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商品粮、林业、药业都是周边国家所必需的重要资源,构成了需求,吉林省与这些国家在地理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地缘优势,加之多年来贸易往来的良好基础,可以加大与这些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协作,利用现有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东北亚博览会平台、长吉图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围绕东北亚的黄金三角地带,使区域经贸合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4 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从吉林省自身要素禀赋来看,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向内陆迁移的趋势,吉林省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同时吸引一部分迁移中的产业落户吉林。一方面吉林省作为外贸发展中较为落后的省份,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潜在优势扩大外贸规模。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走向外贸强省的努力目标,但技术研发开展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方面,吉林省可以利用现有条件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作为当下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份动力,先做贸易的大省,丰富外贸品种和积累经验、资金,同时进行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为外贸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另一方面,吉林省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吸收就业,增加家庭收入,保障社会的安定发展。应着重扩大SITC分类中6、8类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

人才对企业当下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吉林省外贸发展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应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吉林省研发人员每万人中只有36个,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仅为其1/3。吉林省应利用自有教学资源,培养人才。教育要与市场对接好,在专业设置侧重点上与本省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相适应,这样才能把人才留住。加大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各职业学院、技校的输出能力。企业自身也应当注重员工技能、素养的提升,让其能够在干中学。同时,应当出台各项引进人才奖励措施,侧重重点发展行业、高端产业、尖端技术方面,激励人才流向我省,为吉林省外贸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5 建立服务型政府

多年来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困难局面的形成,除了一定的外部障碍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吉林省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改革尚未完成,整体经济发展市场化水平低,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着“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痼疾。今后政府应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减少由于无端行政干预对吉林省外贸发展所造成的阻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以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促进外贸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改善企业内部模式,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要减少过于繁琐的出口审批程序,为企业的外贸出口提供便利。

同时,政府应为外贸企业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运输渠道的建设,提供外贸企业所需的良好的硬件配套设施。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问题,对企业改造、产品认证、企业出国参展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研发、创新保驾护航。更多地打造诸如农博会、汽博会、东北亚博览会等外贸交流平台,给省内外贸企业提供更多的商贸渠道。

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对新项目、新企业的进入加大监查力度,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对外贸企业产品质量加以监督,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审查机制,帮助企业了解国际需求、了解国际生产标准,与世界接轨。

[1] 孔庆峰,王冬.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6):22-30.

[2] 刘丽艳.关于吉林省外贸发展的调研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6(5):11-14.

[3] 宋晓巍.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落后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7(12):108-110.

[4] 李计广,张汉林,桑百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08(6):8-13.

猜你喜欢
外贸吉林省优势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矮的优势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画与话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