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2013-07-01 20:01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6期
关键词:生期肺栓塞下肢

卢 红

(广东省兴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兴宁 514500)

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卢 红

(广东省兴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兴宁 514500)

目的 探讨预防剖宫产妇女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以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478例产妇为观察组,给予围生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另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产产妇500例为对照组,该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比较两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产后1周下肢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84%(4/478),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60%(13/500)(χ2=4.45,P<0.05)。两组肺栓塞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围生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于临床应用。

剖宫产;深静脉血栓;围生期;护理

剖宫产术后产妇平卧时间相对较长,易出现腰酸背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严重者甚至可因血栓脱落而引发肺栓塞。为有效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对478例拟行剖宫产的孕妇实施了围生期个性化护理干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形成明显减少,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拟行剖宫产的孕妇478例为观察组,年龄22~33岁,平均(27.3±2.1)岁;体质量60~86kg,平均(68.9±4.2)kg;孕周37+1~40+3周,平均(38.4±1.0)周。另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产产妇500例为对照组,年龄21~34岁,平均(27.6±2.3)岁;体质量62~87kg,平均(69.2±4.3)kg;孕周37+3~40+1周,平均(38.2±1.1)周。两组均为初产妇,足月单胎妊娠,自主选择剖宫产分娩,并排除合并妊高征、糖尿病、多胎、巨大儿等孕妇。两组均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两组孕妇在以上一般资料及麻醉方式等方面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传统常规性产科护理,如术前常规备皮;术后心电监护、去枕平卧6h;术后24h后指导患者进行床边运动等。

1.2.2 观察组

根据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①术前干预:术前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向孕妇讲解剖宫产术后可能并发症,重点讲解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机制及术后预防重要性等,并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扩胸、双上肢外展、深呼吸等运动以改善心肺功能,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髋关节运动、床上体位变动、离床步行运动、蹲起运动等,为术后功能锻炼打下基础。此外,多与产妇及家属沟通,了解产妇心理状况并及时进行不良情绪疏导与分散,减少产前焦虑及紧张。②术后干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外,根据产妇术后情况制定术后运动计划,如术后患者清醒后进行床上被动运动,稍垫高产妇脚后跟以悬空小腿、减少对小腿肌肉的压迫,指导产妇家属按摩其双下肢肌肉及关节活动;产后2h后指导患者床上翻身,由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再逐步转为半坐卧位。产后麻醉消失后逐步指导产妇进行床上主动运动如扩胸、肢体外展等,并进行下肢肌肉、关节收缩运动,运动量及时间逐日延长。术后护理期间要多聆听产妇主诉并及时进行处理;密切观察产妇双下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及肿胀程度等差异并及时向医师汇报。对产后惧怕或不愿意配合运动的产妇要进行重点观察、了解原因并动员产妇家属以进行“对症”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后1周内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根据下肢皮肤改变、皮肤温度变化、疼痛情况、肿胀及浅静脉扩张情况5项评估产妇下肢症状积分,以上5项均分为无、轻中度、重度三级并对应0、1、2分,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同时观察两组产妇有无肺栓塞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产后下肢症状积分经SPSS15.0软件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共13例,左下肢9例,右下肢4例,无双侧发病患者。而观察组仅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45,P<0.05)。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肺栓塞情况比较

观察组剖宫产术后无1例发生肺栓塞,而对照组中有1例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抢救后痊愈出院。两组肺栓塞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目前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有关[2,3],且以各外科手术术后需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患者多见[4],其中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是正常成人的3~4倍[5],需给予高度重视与关注。

产褥期该并发症高发主要与如下几个方面有关:①剖宫产分娩的增多。近些年剖宫产率明显增加,而术后害怕疼痛而不愿早期活动的产妇越来越多,致使下肢静脉淤滞的风险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②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妊娠妇女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非妊娠妇女要增加一半,同时血浆中各种凝血因子也明显增多,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也是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一大原因之一。③术后卧床、肢体活动少、高脂饮食等也是易引起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6]。因此,术前提高产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做好术后运动锻炼相关指导;术后制定具体运动计划,积极动员产妇家属监督及落实,对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症状积分也优于对照组,这提示我们术前术后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是预防剖宫产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应大范围推广与应用。本研究中两组产妇肺栓塞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后肺栓塞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但从本研究可以认为围生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应用。

[1] 汪艳红,金琍文,张庆华.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07-1108.

[2] 叶向柳,李桂珍,罗小平.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22-23.

[3] 陈悦,李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2169-2170.

[4] 蔺来霞,党云芳.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102-103.

[5] 梁美萍,胡秀英,袁远程,等.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09,30(14):1404-1405.

[6] 江珍云.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6):1245-1246.

R473

B

1671-8194(2013)26-0254-02

猜你喜欢
生期肺栓塞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对提高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分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围生期抑郁女性心理求助行为研究进展
警惕隐形杀手“肺栓塞”
自拟豁痰祛瘀方联合大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及对其TNF-α、D-D的影响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爱尔兰全科医生对围生期心理健康的观点:一项定性研究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