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中医学洞察阴阳

2013-07-01 20:01马晓平王全年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6期
关键词:定势中医学太极

马晓平王全年

(1 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宁夏 银川 750004;2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模型中医学洞察阴阳

马晓平1王全年2

(1 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宁夏 银川 750004;2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目的 运用模型中医学思维模型分析阴阳。方法 从模型中医学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演进。模型中医学从不同的窗口,以不同的思维模型(太极、三才、五行)透视同一个体,以渐次打开数学模型1、3、5......定格整体。以相同的数学模型,按照相同的数学模型演化公式:S=2m+1。此为任何生命结构单元都是从统一的数学模型渐次打开衙门化而来,虽然各自有异,但存在潜在、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结果 用模型中医学思维模型与数学模型对阴阳有新的定位。结论 模型中医学将中医阴阳理论诠释后,显得更加清楚、易懂和合理。

模型中医学;思维模型;数学模型;中医阴阳学说

1 模型中医学

模型中医学研究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她已经承认传播几千年的中医本来就是科学的从这个前提出发,用中医积淀的思维模型。她找到了中医学本质就是从宇宙中,塑造了一套思维模型、数学模型,所以模型中医学从人体、植被、宇宙等任何形体结构器官读出了相同的意义——模型思维[1]。这些相对独立的器官、功能各异,但却是统一的数学模型演化的结果。结构不同,但数学模型[2]相同。

2 中医理论中的模型思维

中医基于原形出发[3],最后升华到思维模型来认识宇宙万物(如从五脏,升华到与五行对应的功能单位);中医研究任何相对独立的生命结构单元(张颖清教授提出的全息胚或全息元),虽然原形不同,原形信息上谈不上全息,但原形背后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高度统一,并统一于奇数演化律公式S=2m+1(m,S均为整数)。从原形升华到模型,基于“哲理”、“数理”二元层次进行研究,让朦胧的哲学意义上的传统中医理论,升华到精确的数学模型。这就是生物全息学的本质研究结论。

公式S=2m+1,当m取0,1,2……,则得S的数学模型值是1,3,5……。1,代表混然如一的“元气”,处于演化之始态,与无极思维模型对应;3,代表无极状态的元气,以三才的“一元三歧”而演化,用“天气、人气、地气”对应;5,代表无极元气,在完成以三才模型演化之后,再接再厉,又以“一元五歧”的五行模型演化出与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五类气。三才、五行,是生物演化最有优势的两个解值选项,所以,中医又称“三五”医学。

3 诠释阴阳

3.1 阴阳的概念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表1所示,及天地、日月、男女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二者是种属关系。见表1。

表1 阴阳对立属性简图

3.2 阴阳理解生命现象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能量,形成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粒子,这种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能量和粒子是促使自然界万有包括人类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的充要条件。中华先圣们通过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对自然阴阳的观测、总结、归纳、提炼而形成易学,并通过对易学阴阳的发挥应用于医学、军事学、哲学和预测学等居多领域。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能力的源头。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都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淮南子泰族训》。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

3.3 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天地生成和变化

中国古代认为在混沌之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如在人体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

4 对阴阳新的认识

4.1 阐述阴阳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4.2 植物生长

自然界植被春季万物始生,从无到一(种子无绿到有绿),一道二(始生两叶),二生三(两叶生出后又有一心生,和为三),三生万物(渐生长)。《道德经 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含义是说宇宙最初有道,对天地万物的起源,从道开始认识到的,有道,宇宙的秩序建立,此秩序统领宇宙万有的一,有此一,代表天地父母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的二诞生,有天地父母阴阳则产生联系二者的气(子),阴阳与气构成了三,由这个三生成了宇宙万物,所以老子接着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三的含义是阴、阳、气,万物是由阴、阳、气三者生成的。自然万物,看似五彩缤纷,气象万千。根、茎、叶、花、果,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人体脏腑、骨骼、五指、五趾、五官、七窍、九窍、牙齿,牛顿发现的七色光,五大自然力,元素周期表,太阳系星体分布等等,它们的背后,尽然都有统一在同一个数学公式S=2m+1中。

4.3 阴阳互藏交感

“交感”即交互感应,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周易与预测学》中有这样的内容: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混沌时期。太极,是因为大到极点,就称之为“太极”。物极必反,太极了,就会出现分化,故阴阳分离,就形成了天与地,或者是天体本身有阴有阳。冯精志在《实用易经预测方法》中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提出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说,他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宇宙的发展公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极相当于虚无这个概念。无极并非真无,虚无也是气,指宇宙尚未生出阴阳二气,那种既平衡又混沌的状态。……朱熹说:“人人有一太极”。……从太极生出的阴阳,代表人体整体的阴阳,是人身之大数“二”。

5 运用模型中医学思维模型、数学模型分析推导演化阴阳

5.1 阴阳定势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就是说宇宙万物是由一的“气”演化而来。现在要说“通天下一理耳”,就是说宇宙万物演化具有统一的“理”,那就是统一的哲学模型、思维模型、数学模型。模型中医学,它秉承着这样的观点:中医是“按摸索冀”,以统一的“模型”打开了不同的窗口,通过此窗口可发现世界上很多的部位人能解释的事物,如花的演进规律、骨骼演化、脏腑的演化乃至宇宙的演化规律。模型中医学认为,阴阳定势为三方面——天因定势;人因定势;地因定势。万事万物皆可用阴阳划分成此。如力,可有平力、有力(阳)和无力(阴)。治疗疾病是为调节阴阳平衡,即阴平阳秘[4]如图1。

图1 阴阳定势

5.2 阴阳形成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这种阐述虽然详尽但过于抽象也过于概括,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以下我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生物演化阴阳定律研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如人类多右则位睡觉,身体右则在下,左侧在上,所以左为阳、右为阴)。生物演化序次研究:先后序用数学模型表达。如同源无极的“元气”以五行演化,先确立“中时空位”的太极,然后再确实阴阳偶对。

6 结 论

模型中医学本质就是从宇宙中,塑造一套思维模型、数学模型,所以模型中医学从人体、植被、宇宙等任何形体结构器官读出了相同的意义。通过模拟高兴中医学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得出,阴阳定势由天因定势、人因定势和地因定势而定。如一水果放在桌上,上为阳,下为阴,若把苹果倒过来,则正好相反,故向着下方地心的为阴,而向着上方天空为阳。若在人体表面,外为阳,内为阴,此时并非天地定势,而是人因定势。综上所述,阴阳定势不能随便选参照系,首先确定大的方向,然后对症下药。

[1] 王全年,李秀美.模型中医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7.

[2] 王全年,李秀美.模型中医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21.

[3] 王全年,李秀美.中医哲学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统一论[J].时珍国医国药,2012,5(23):1240-1242.

[4] 马硕涛.对“阴平阳秘”的诠释[J].甘肃中医杂志,2008,21(11):1.

R2

A

1671-8194(2013)26-0232-02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项目(NGY2010043)

猜你喜欢
定势中医学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太极Ⅱ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