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3-07-05 01:15
地理教学 2013年24期
关键词:创设图像情境

薛 秋

(盐城师范学院 地理系, 江苏 盐城 224051)

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Adolf Diesterweg)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形象地比作通向心灵的“唯一的门户”。在引导“注意”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学生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传统单向的、乏味填鸭式的知识传递方法,通过对引导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接受知识,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大有裨益。

一、引导式与传统式教学模式比较

地理课堂经常出现的以讲解—接受模式为主的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接受大量的知识。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能力的全面培养。[1]引导式教学模式与传统式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点差异。首先是目标制定与教学策略不同。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学习目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注重,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培养。教学策略是为整个授课班级而设计的,把人的培养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引导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而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则根据学生差异性情况制订教学步骤,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活动,照顾不同的个性差异或弥补不同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发展与完善,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2]其次是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3]除此,交流方式与激励手段也有不同之处。传统教学模式的交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是非对称的填鸭式交流方式,属于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引导式教学模式,则采用课堂讨论、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是以对话为主的交流方式,学生学习动力来自自身,学习过程是对学科学习兴趣的展示,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潜能,属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学习。

二、引导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过程

引导式教学模式经过设疑、构思、解惑、成能等系列过程,将教材中平铺直叙的文字和图像,转变为能引起学生构思的问题情境。然后呈现事实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师生共同探究,以形成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使所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并得到全面的升华,完成认识事物的全过程。[4]即:

这一独特的教学程序和实施方法,其三个教学阶段具体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设疑,即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主要是事先准备好能够产生矛盾和提出问题的事实材料背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该环节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创造条件。第二阶段:构思,即呈现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或教材,在教师引导下,根据自身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拟成难度各异的问题, 这种问题既包括教材内容自身所拟定的问题,也包括教材上没有涉及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解惑这一环节是解答所呈现问题的过程。第三阶段:成能,即在反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学生发现、不断分析和验证,教师应对并作出提高性的总结,得出正确结论,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以提高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呈现及课堂实践

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积极思考,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在重视地理知识获得的同时,更重视获得地理思维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该种教学模式在部分课堂教学中已得到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已产生了积极作用和理想的效果。笔者在盐城市阜宁中学带队实习期间,指导实习生们运用引导式教学模式,针对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关教学过程,现叙述如下:

1.地理图像引导,循序渐进——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分析

利用图像进行引导,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通过教师讲解图像,学生读图析图和思考,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应用图像引导,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其步骤是,先看清图名,知道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再阅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知道图像的表现方法;最后,深入到地图内部,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通过图像引导,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理清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增强理解记忆能力、读图析图和思维能力。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中游含沙量大”时,运用引导式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的图像以及各河段历年泥沙变化曲线图,让学生观察黄河河段泥沙含量的变化状况。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发现泥沙含量大的河段位于黄河中游。第二步:教师根据图像——递进式提问:①中游泥沙来自何地?②泥沙输送的动力有哪几种?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图像,如中国地形图、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以及教材中的插图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读图,积极思考、讨论,得出:①黄土高原是泥沙的来源。②黄土高原因为夏季的暴雨和植被覆盖率低,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带来泥沙。第三步:教师在学生自己总结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的基础上,继而板书出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的知识结构图。通过这种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教师并不是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再讲解,而是通过利用图像引导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显性上看,学生掌握了“黄河中游含沙量大”这一知识点;从隐性角度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培养了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问题情境引导,贴近生活,联系已有和相邻知识——海陆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

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学习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往往会产生探索问题和寻求答案的内心需求。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入这种状态,产生内心需求。地理问题情境创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难度的控制。利用问题情境引导,需要教师把握好地理问题的设计与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具体地说就是问题的深浅和明确程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符合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求知欲望,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引导方法施用的效果。在教学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利用问题情境进行引导可如下:

在讲授“海陆热力差异”的基本原理时,引导学生适当回忆,夏季游泳时,脚踩在地面和水中,有明显不同的感觉,水凉陆热;冬天户外活动则正好相反。这样的引导,对学生正确理解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夏季陆地增热快、海洋增热慢,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这一原理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回忆,从而促进了学习正迁移的产生,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除此,充分挖掘地理知识间表现出的因果关系的内在因素,以已知的某一知识为基础和主线,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使之构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地理新旧知识之间以及与相邻学科知识之间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传授新知识时,适当复习,引导再现与之相关的已有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施教“地球大气运动”时,以巧妙提问的方式设计引导,再现初中物理热胀冷缩以及压强的知识点。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从已有知识出发,应用所学知识亲自体验和思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创造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认识到,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得到大部分师生们的认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引申问题,提供的引导模式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高效性等特点,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模式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部分学校在短时间还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因而还存在着该教学模式的使用频率不高,实施情况不容乐观,课堂教学低效,教学方式改变不大,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不够凸显等问题。

四、引导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几点思考

1.教师要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教学水平,乃至性格态度对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引导法关注“导”的作用,因而教师要对地理教学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勤于钻研,理清教材的体系与层次,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关的概念、原理,要将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同时,要广泛了解与本学科有联系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问题情境创设时,力争把相关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知识相融合,使学生易于接受。

2.努力提高教师创设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的难度把握在学生学习的“愤悱心理”的关键处,这是需要教师费一番工夫的。要做到创设的问题具有思考性、趣味性和价值性;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况,从学生的认知状况入手,让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3.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眼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索、敢于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情境,突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教师要经常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善于赞赏学生独特的求知能力,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上发展。[5]

[1]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韩湘芬.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评价[J].黑河教育,2004,(2):32.

[3] 王蕴玉.浅谈传统教学与行为导型教学模式的特点[J].安徽文学,2007,(6):111.

[4] 易爱群.引导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7,(5):171-173.

[5] 王素晖.进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山西教育,2006,(12):43.

猜你喜欢
创设图像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有趣的图像诗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