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结膜激发试验在儿童过敏性结膜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13-07-10 03:29汤小云张雅健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变应原尘螨结膜炎

屈 珺 汤小云 张雅健 华 芸

(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眼科,广东 广州 510115)

眼结膜激发试验在儿童过敏性结膜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屈 珺 汤小云 张雅健 华 芸

(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眼科,广东 广州 510115)

目的 探讨眼结膜激发试验(CPT)作为过敏原检测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74例临床表现符合过敏性结膜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这74例结膜炎患儿随机进行分组,36例患儿用尘螨变应原行眼结膜激发试验,38例患儿用尘螨变应原予皮肤点刺试验,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PT对尘螨变应原致过敏性结膜炎的敏感度为86.1%,皮肤点刺试验对尘螨变应原致过敏性结膜炎的敏感度为76.3%。两组检测对过敏性结膜炎的敏感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T诱发症状绝大多数仅限于眼与鼻部,对诊断尘螨变应原所致过敏性结膜炎具有实用价值,特别适宜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诊断。

眼结膜激发试验;过敏性结膜炎;皮肤点刺试验

过敏性结膜炎累及世界人口的15%[1],年长儿童和青少年是发病高峰人群,对儿童的学习能力、注意力、性情等均可造成不利影响。过敏性结膜炎常常伴随其他变应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常被认为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所以对过敏性结膜炎病史详细询问以及有效的试验检验对过敏性结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多把皮肤点刺试验作为过敏性疾病的检测方法。皮肤点刺对于成人可操作性强,而有创检查对儿童有一定局限性。眼结膜激发试验(CPT)无痛,无创,操作简单[2],可作为一项替代或优于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儿童的过敏性结膜炎检测方法。经过相关研究证实,CPT比较简便、安全且易于观察。CPT是有控制地用少量可疑致敏原滴于结膜囊内激发临床症状,以观察测试物与过敏性疾病相关性的诊断方法[3]。近年来,CPT已经成为特异性诊断呼吸变态反应比较敏感和可靠的方法[4]。现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随机抽出的74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评价CPT在过敏性结膜炎中临床诊断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来我院就诊的诊断符合过敏性结膜炎的7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针刺组和CPT组,其中男性53例,女性21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5岁,均为临床过敏性结膜炎患儿,过敏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眼科学》中册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章节[5]。全部患儿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等。入组前7d未使用口服抗组胺药者及4周未口服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过敏体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方法

皮肤点刺使用德国默克(Merck-KGaA)制药集团原研、原装进口未稀释屋尘螨浸液;CPT则将稀释的尘螨变应原浸液1∶100滴入症状轻的眼结膜;均在操作后10min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1.2.2 评估标准

皮内试验阳性分级标准:采用《变态反应技术》中制定的全国统一观察标准[6]。

CPT阳性判断标准:对主要症状及体征参照以下标准区分严重程度进行记分评估:(-)无症状、体征;(+)睑结膜轻度充血,伴泪埠红肿,发痒和(或)流泪;(++)球结膜充血弥漫,伴血管明显突起,睑结膜轻度水肿,眼轻痒;(+++)球、睑结膜全红,结膜和泪埠明显水肿、奇痒和流泪,或伴喷嚏、流清涕,鼻痒,或伴接触性荨麻疹。

1.3 评定标准

眼结膜激发试验有效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的评定标准是根据《临床医学研究原理与方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六章中“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中理论与方法制定的标准。其中敏感性=TP/(S+病例数);特异性=TN/(S-病例数);有效性=(TP+TN)/(S+病例数+S-病例数)。注:S+病例是蚕丝诱发呼吸道变态反应评分≥3分者,S-病例数是蚕丝诱发变态反应评分<3分者[7],TP表示眼结膜激发试验阳性者、TN表示眼结膜激发试验阴性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经过眼结膜激发试验和尘螨变应原予皮肤点刺试验得出CPT试验中阳性(+)无,阳性(++)29例,阳性(+++)有2例;皮肤刺点试验中阳性(+)有18例,阳性(++)有10例,阳性(+++)有1例。详见表1。通过评定标准计算,CPT对尘螨变应原致过敏性结膜炎的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86.8%,有效性为86.0%;皮肤点刺试验对尘螨变应原致过敏性结膜炎的敏感度为76.3%,特异度为76.95%,有效性为76.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CPT与皮肤点刺的关系

2.2 CPT诱发症状的分布情况

①眼部:出现眼部充血及眼痒的38例,占到100%的比例,流泪出现2例,比率为5.26%。②鼻部:打喷嚏5次以上者有20例,占到52.63%,流鼻涕者有18例,所占比例为47.36%,鼻部痒有11例,占28.94%的比例;③皮肤症状:出现荨麻疹7例,比例为18.42%,眼周红肿着有4例,占10.52%比例。

3 讨 论

变应性疾病是临床上综合征候群,每一种疾病都会根据其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命名,例如变应性鼻炎、哮喘和本文所提及的过敏性结膜炎[8]。根据我国相关研究统计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中52%的患者有过过敏性疾病史[9],对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来说这个比例更大。儿童过敏性结膜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且过敏性眼结膜炎是眼科患者中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具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很容易引发过敏性眼结膜炎。在临床中,由于对过敏性结膜炎分类的认识不足,常常在过敏性鼻炎引起过敏性结膜炎眼红、眼痒以及流泪正症状时,将其称之为枯草热或者是过敏性鼻眼结膜炎,而且认为眼结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在治疗中常忽略眼部的针对治疗。根据相关资料来看[10],过敏性眼结膜炎很少单独发病,常常并发其他的变应性疾病,因此在过敏性眼结膜炎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详细询问病史以及必要的临床检验具有重要的意义。CPT是有控制地用少量可疑致敏原滴于结膜囊内激发临床症状,模拟自然发病条件。人为的制造由一定的变应原引发变应性结膜炎急性发作,属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11]。IgE主要来源是由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扁桃体部的黏膜下浆细胞所产生,其最主要的特性就是亲细胞性,能够长时间且牢固的吸附在细胞的表面,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IgE的靶细胞。本例试验中在相同症状诊断情况下予以尘螨致敏原进行过敏原检测,阳性率均达76%以上,反应出眼部过敏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由空气中过敏原诱发,其中以尘螨致敏居首位。同时CPT与皮肤点刺检出的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均较高,统计学显示二者检测方法的相关性高度一致.就免疫系统的基本特点来讲,免疫反应是天然趋向局限化的。因此,激发试验与以反应全身特应性状态的皮肤试验比较而言,应该更为准确可靠,同时也使致敏原与疾病直接建立了相关性联系[12]。再者,就CPT的具体操作而言,我们取一最合适的浓度的尘螨变应原滴眼,根据症状出现的严重程度来判断患者反应的强弱。绝大多数患者,虽诱发出鼻眼症状,却无全身其他更严重症状。眼部症状出现快且重者,即于1∶1000肾上腺素液1滴于测试眼,症状快速消失,无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经过对两组患儿两种不同试验的结果分析,CPT对尘螨变应原致过敏性结膜炎的敏感性大于皮肤点刺试验对尘螨变应原致过敏性结膜炎的敏感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T是一项安全,可靠,症状消失快速,无严重不良反应,且易于观察的诊断方法,且不易出现非特异性反应,适宜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诊断。

[1] Bielory L.Update on ocular allergy treatment[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2,3(5):541-553.

[2] Linneberg A,Henrik NN,Frølund L,et al.The link between allergic rhinitis and allergic asthma: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study[J].Allergy,2002,57(11):1048-1052.

[3] 韩德民,孙长春,孟文霞,等.变态反应性鼻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7-208.

[4] Linneberg A,Henrik NN,Frlund L,et al.The link between allergic rhinitis and allergic asthma: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study [J].Allergy,2002,57(11):1049-1052.

[5]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14-1316.

[6] 乔秉善.变态反应试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9-133.

[7] 陈宗鑫,何薇,何莉.儿童螨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中眼结膜激发试验的应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417-418.

[8] Gold MS,Kemp AS.Atopic disease in childhood[J].Med J Aust, 2005,182(6):298-304.

[9] 刘祖国,姚勇,孙秉基,等.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9(22):694-697.

[10] Richard C,Bibas P,Lablache-Combier M,et al.Comparison of three antiallergic eyedrops in a specific conjunctival provo-cation test: mequitazine,levocabastine and dexamethasone[J].J Fr Ophthalmol, 2005,28(3):144-150.

[11] 李晓鸾,孟文霞,王燕,等.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在上、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临床比较[J].河北医药,2010,32(6):663-664.

[12] 李春兰,冯明礼.变应原眼结膜激发试验检查同侧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在呼吸变态反应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7) : 18-20.

R777.31;R729

B

1671-8194(2013)36-0058-02

猜你喜欢
变应原尘螨结膜炎
面对小小尘螨,我们该怎么办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组分诊断
楂曲平胃散合过敏煎治疗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过敏性结膜炎
992例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儿童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伴干眼状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跟螨虫在家做伴
告别浪漫“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