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2002年至2009年出生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的分析

2013-07-10 03:29邓秋英刘桂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适龄儿童全程乙型肝炎

邓秋英 刘桂华

(江西省新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 新干 331300)

某县2002年至2009年出生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的分析

邓秋英 刘桂华

(江西省新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 新干 331300)

目的 分析新干县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来,2002年至2009年出生儿童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接种效果情况。方法 按《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和《全国乙型肝炎实验室检测工作技术规范》指导原则,利用“二对半”肝功能项目检查方法,对全县2002年至2009年全程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的适龄儿童进行接种效果分析。结果 新干县对2002年至2009年按规定免疫程序全程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的34791名适龄儿童进行了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实际检测儿童26533名,检测率为76.3%;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21885名,阳性率为82.5%,其中男童阳性率为83.3%,女童阳性率为81.5%,男女童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通过对全程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的适龄儿童进行接种效果检测等方式,做好乙型肝炎疫苗常规接种工作及抗体检测阴性儿童的补种工作必要性的宣教,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对于保护儿童健康,降低乙型肝炎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效地控制人群乙型肝炎疫情的发生及流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型肝炎)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人群感染率将近1/10,它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多年来乙型肝炎的发病数和发病率一直高居前列。为有效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率,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防治乙型肝炎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卫生部亦已下发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并最终控制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对出生儿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是国家控制乙型肝炎的主要策略,2002年开始国家就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进行实施和管理。江西省2009年将根据全省实际情况针对8~15岁儿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补种活动,以进一步降低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为了解新干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探讨预防与控制措施,为即将进行的补种活动摸底,现将新干县2002年至2009年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分析数据来源于全县13家接种门诊的接种记录、儿童预防接种证和2003年至2009年适龄儿童“二对半”检测结果报表。

1.2 分析方法

1.2.1 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乙型肝炎五项检测方法及检测试剂)。

1.2.2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年至2009年全县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的接种效果按年龄、性别和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概况,详见表1。

表1 新干县2002年至2009年接种对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检测结果情况

表2 新干县适龄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检测结果的性别分布情况

2.2 时间分布: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间的分析结果来看,自从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随着相关知识宣传的深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适龄儿童乙型肝炎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接种效果检测率、阳性率逐年增加(表1)。

2.3 性别及年龄分布:8年共检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26533名,经统计学分析,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的性别阳性率情况来看,男性阳性率稍高于女性,性别差异无显著性(χ2=3.48,P>0.05)。详见表2。

3 讨 论

3.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好措施,接种成功的标志是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转为阳性。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进行监测分析及评价是一项有助于规划、预算、评价和调节开支计划的重要工作。开展对适龄儿童的“二对半”肝功能项目检查项目活动,有效地按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计划,规范工作,能够让目标人群满意,提高自觉防病意识,消除危险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力度,积极做好预防控制及宣传工作。告知家长在儿童13个月~2周岁期间全程接种完乙型肝炎疫苗后来积极参加这一简单、安全、有效和经济的“二对半”肝功能项目检查,以了解儿童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通过经常性常规接种工作和检测后的补种工作,扎实提高易感人群的抗体水平,从源头控制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3.2 从表1可以看出:自从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新干县加大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并将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坚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而新干县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也随之逐年上升。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抗体阳性率差异不大。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是否严格按照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要求规范为受种者接种。如疫苗接种前是否摇匀、是否待消毒酒精干后再接种、接种部位、方式是否正确等。其次:疫苗为5µg/支,剂量是否偏小以及剂量是否影响免疫效果[1]。再者:检测工作的质量等。

3.3 为进一步做好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工作,着力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免疫效果,应加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度:

3.3.1 向群众宣传乙型肝炎的危害和防治方法,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让目标人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采取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这一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目标人群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真正做到预防和减少乙型肝炎传染病的发生与危害。

3.3.2 落实政府承诺,全面实施现代病毒性肝炎控制策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乙型肝炎防治经费及时到位,以保证用于乙型肝炎防治的乙型肝炎疫苗和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的及时不间断供应并考虑加大免疫规划乙型肝炎疫苗的剂量。

3.3.3 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保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的及时接种。在我国,母婴传播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新生儿在24h内未能及时接种第一针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不能同时接种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将很难阻断母婴传播,而且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控制乙型肝炎最省钱、最有效的措施,因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年龄越小,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越大[2]。

3.3.4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要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情况开展常规化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加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规范完成各种疫苗的接种工作。

3.4 即便是及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仍会有极少数新生儿(5%~20%)免疫不成功,对此家长不必大惊小怪。注射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与母体孕期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遗传因素等有关;检测方法不精确;免疫反应太弱;已发生隐匿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等,同时还应排除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以及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等情况。只是这一人群仍为乙型肝炎高危人群,应及时进行补种及抗体检测。

[1] 唐林.0~2岁儿童二类疫苗接种率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3, 41(5):43-45.

[2] 王平贵,高丽,安婧,等.甘肃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试点项目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8):1199-1202.

R186

B

1671-8194(2013)36-0082-02

猜你喜欢
适龄儿童全程乙型肝炎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政府主导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