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

2013-07-23 08:33蔡永飞
团结 2013年3期
关键词:执政党三农城乡

◎蔡永飞

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也包含了对解决 “三农”问题的部署。本文认为,十八大对解决 “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决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十八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解决 “三农”问题确立了指导思想

(一)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强化了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 “三农”问题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 “三农”问题。所谓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 “不科学”的发展观而言的,而原有发展观最不科学之处就是把农村排除在现代化建设之外的片面发展观。正因为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中共中央才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起一直在强调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不仅进一步凸显了执政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对于解决 “三农”问题来说,也可以说这是十八大所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十八大解决 “三农”问题战略部署的核心和根本所在。

(二)十八大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总结,对解决 “三农”问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十八大提出的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既是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总体要求,也是对根本解决 “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三农”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必须从全局的高度,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来推进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等等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对于解决 “三农”问题,都具有根本意义。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基本要求的各个方面去解决 “三农”问题,唯有此才能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

(三)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五个方面内容,不仅重点在于解决 “三农”问题,实现其他方面的目标也将极大地促进 “三农”问题的解决。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指标,这些内容既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全局的全面要求,也明确突出了解决 “三农”问题的针对性。十八大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重点和关键都在农业、农村、农民。按照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要求来建成小康社会,一定也是让农民更多受益、从而逐步成为小康社会中与城市居民平等受益者的历史过程。

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图为参加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中的农业信息化展位。

二、十八大提出 “四化同步”的战略思想,提出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的根本途径,为根本解决 “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四)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战略,强调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对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十八大重申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出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十八大直接针对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判断和重大战略决策,既是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大战略,也是根本解决 “三农”的行动纲领。“四化同步”,是对 “城乡发展一体化”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内涵的深刻概括,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五)十八大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将极大地促进更加有利于解决 “三农”问题的经济制度的建设。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健全完善的经济体制将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对于解决 “三农”问题是至关重要、十分迫切的。比如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等等,标志着中央和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关系将进一步理顺,广大农村区域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地方政府服务 “三农”的能力将得到应有的加强,广大农民将有机会分享更加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得到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六)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将极大地推动国家和社会对科技兴农的支持。1989年6月,邓小平提出:“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因此,科技创新不仅必须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必须摆在 “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不仅将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也必将为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学技术基础。

(七)十八大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部署,将极大地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条件和同步推进。十八大强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在城乡布局的失衡是造成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的一个关键原因。十八大提出要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等,不仅将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解决 “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八)十八大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等,标志着国家对 “三农”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将由主要流向城市向城乡双向流动转变。从2003至2012年,中央财政 “三农”投入从2144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累计超过6万亿元,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7%提高到19.2%。但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来看,投入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持续增加投入的力度,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十八大的部署,国家并且社会各方面对 “三农”的投入将持续大幅度增加,从而将极大地加快解决 “三农”问题的步伐。

(九)十八大对发展现代农业、改革完善我国土地制度的部署,标志着我国土地承包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将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民将成为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重要受益者,并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和有力的土地制度保障。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等,将为提升农业农村的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带来希望,种粮农民的利益将得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将得到有力的制度保障。

(十)十八大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部署,将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的对外开放,促进农业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了加快实施我国农业 “走出去”的战略,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十八大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施我国农业 “走出去”战略,但农业 “走出去”是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解决我国 “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将极大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图为贵阳市花溪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将极大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十一)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应当是转变工业生产方式,这将为保护和改善城乡居民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提供条件。转变工业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居民将是首要的受益者,但由于农村居民的弱势地位、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工业污染的受害者,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农业、农村、农民将更为重要。同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等,一方面将需要农村社会、农村居民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另一方面,尤其需要更加有力地保障农业、农村的生态安全和农民的生态权益,从而为粮食生产、为人类生存保留一块净土,让城乡居民共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对于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上解决 “三农”问题,具有极为重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这一点也应当是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之“新”的最鲜明之处。

四、十八大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执政党建设的部署,将为解决 “三农”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十八大关于政治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十八大提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农民等代表的比例,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等等,凸显了执政党和国家对农民民主权利的尊重,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农民权利必将得到更多实现和保障,农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质量也将不断有所提升。特别是以 “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为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有望为农民带来有利于农民社会政治权利逐步全面实现的新型农村政治生活。

(十三)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预示农民将得到更多文化福利。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等等,由此而来,一方面,农村社会的文化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也必将更多得到保障、政府为农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将不断有所提高。

(十四)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农村社会建设必将由此得到进一步加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将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着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需要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应当说,十八大在社会建设方面的部署对于满足广大农民平等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要求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一历史进程将加快推进。随着执政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广大农村居民将越来越多地分享到社会建设的成果。事实上,在现阶段,如果国家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看作是扩大内需最大潜力所在的话,那么农村居民最需要的消费(从而可以说是最强劲的内需)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而不是其他。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应当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因而,加强和加快农村社会建设,将是十八大为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最大福利。

(十五)十八大提出将在执政党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农民群众将从中受益。一些年来,执政党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脱离农民群众。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应当是努力恢复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首先就应当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实上,解决好执政党和农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

(十六)十八大要求创新执政党基层党建工作,做好这方面工作也将使广大农村居民从中受益。许多年来,不少农村区域执政党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黑恶势力乘虚而入、肆无忌惮地威胁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状况。特别是在一些青壮年农民普遍进城务工,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农村地区,更需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的执政党组织建设,来为农民提供应有的公共安全服务以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从而加强和巩固执政党在农村区域的社会政治基础。加强和创新执政党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从而加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也是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执政党三农城乡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