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现存明清砖木结构戏台建筑构造特点探析

2013-07-30 02:39赵鹏图
山西建筑 2013年22期
关键词:台基现存戏台

赵鹏图

(平遥县中国票号博物馆,山西平遥 031100)

戏台,或名舞榭、乐台、乐楼。戏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由简单的夯土台到砖木建筑固定场所;由演出时搭建临时顶棚到用于“舞”与“乐”的“亭”和“楼;从四面观到三面观,进而一面观;由简陋随意到复杂、豪华,再到看台、戏房等附属设施的出现,直至现代化的封闭剧院,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文物古迹众多,戏台作为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遗存。经过多年的实地调研,笔者仅就平遥明清戏台建筑构造特点做一小考。

1 平遥现存明清戏台资源调查

1.1 平遥明清戏台概况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地处华北黄土高原东沿山西省太原盆地西南部。历史的长河在这陶唐故地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现存的诸多古代建筑便是极好的例证。早年间的人们或为祈福、或为禳灾、或者怀着感恩的心而酬神娱人,是奉祀神灵与民俗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于是至少从元代以来,各类神庙前的戏台应运而生。平遥素有“无庙不成村,有庙必有台(戏台)”之说,而且一村多庙的也不在少数。凭着平遥原有424个自然村的史实,即使除去一些例外,在明清时期曾有的戏台绝不少于350座。

1.2 平遥现存明清戏台调查统计研究

据近期不完全调查统计,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毁坏,平遥县境目前尚存有明清戏台158座(其中含灯影台5座),主要分布于县城东南丘陵、山区之乡村;已毀不存的180余座,地处汾河边和汾河故道平川乡村地带,因水患频发多数没有保存下来。

在现存的158座明清戏台中,时代最早的戏台当数东卜宜村先师庙戏台,是平遥境内唯一的一所元末明初舞楼式戏台(见图1)。另外还存有明末清初戏台4座,分别是庞庄村普恩寺戏台、梁官村洪济寺戏台、襄垣村慈胜寺戏台、马壁村结义庙戏台。其余153座戏台大多为清代遗构,创建于民国时期的尹村二郎庙、梁村神棚戏台和解放初期的东良庄戏台基本延袭了清代风格。

这些古戏台结构繁简不一,类型有别,它们见证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的状况,见证了戏曲文化、建筑文化发展繁荣的盛况,是平遥文化底蕴厚重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平遥现存明清砖木结构戏台构造特点

平遥现存明清戏台以砖木结构为主,其建筑构造、内部装修各有特点。从建筑框架到其细部装饰以及戏曲表演模式中无不体现君臣、父子、文武尊卑的封建伦理观念。饱含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制文化的内容,体现了“礼”与“乐”的完美结合。平遥现存明清砖木结构戏台其构造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台基形式多样

台基平面多呈长方形,少量为凸字形。一般传统建筑中的台基,用砖、石实心砌筑,而戏台往往和山门结合而建,台基中设置山门,就更多的采用架空的台基(见图2)。

1)实台基。丘陵山区实台基多用砖石砌筑。平川地区大部分戏台在砖砌台基的台明边沿和抱角仍用条石压沿。

2)空台基。对于戏台来说,台基的形式极其丰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戏台下常设入口。这样,戏台的台基不仅仅是建筑的底座,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通行。这类戏台的台基主要有三种形式:a.拱券式,山门式戏台台基,常常用砖或石砌成拱券的形式。券洞一般就是寺庙、宗祠的出入口。用拱券作为台基,其优点是充分发挥了砖和石抗压性强的材料特性。b.覆板式,更多的山门式戏台在台基中间留通道,上面覆盖木板,作为台基,出入口在立面上呈方形。其优点主要是施工简便。c.腔体式,四周砌矮墙,前后留有门洞,上覆以板材。其特点是用台基的矮墙承重,节省材料,增强回声音响效果。

2.2 构架体系科学合理

平遥明清时期砖木结构式戏台,多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双坡卷棚硬山顶结构,四架梁对后搭牵,通檐用两柱,前檐采用移柱造,柱间施跨海枋,上坐斗拱承四架梁头。明间面宽5 m~6 m,为表演区。两次间1.8 m~2.5 m,为伴奏区。后金柱间设木隔断,将舞台划分为“前台”“后台”两部分,隔断两侧各设“上场门”和“下场门”。砖木结构式三开间戏台梁架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普遍地采用移柱造。即将前檐平柱移向两侧,上施跨海枋承托四(五)架梁,形成移柱造。采用移柱造作法扩大了表演区的面积(见图3)。

例如希尧村众神庙戏台硬山顶前伸出卷棚歇山顶包厦,两侧为八字影壁,其造型美观别致,为平遥戏台之精品(见图4)。

2.3 屋顶形式独特

最常见的多为双坡卷棚硬山顶和双坡硬山顶,顶部一般为青瓦覆盖,也有少量悬山顶和前出歇山抱厦者,重檐歇山顶式的戏台为数极少。双坡卷棚硬山顶的大量运用是平遥现存明清戏台屋顶形式的重要特征,该屋顶形式造型活泼秀丽,有别于神庙建筑的庄重严肃,使观众的心理更加放松,同时相对降低了总体高度,避免了戏台建筑对庙宇建筑主体地位的抗衡。

2.4 隔断运用巧妙

明初,戏台前后台的区分建筑化,开始主要采用木制隔扇屏风,当地称隔断。它们精雕细刻,精致美观。格扇窗一般四抹。隔断两侧设上下场门,隔断上部走马板上题书匾额,上下场门门额多书“出将”“入相”两字,也有的戏台另悬匾额。

有的戏台则将隔断凹向后台,这样优化了前台的形状,扩大了表演区域的面积,上下场门位于斜向面上,不直接面向观众。

2.5 注重音响的处理

明清戏台在建筑时更加注意它的音响效果,例如许多戏台在台口处添置八字影壁,使声音通过它的喇叭口作用尽可能地向前方扩散;如利用拱洞的回声原理,把后台砌成窑洞形;又如在台基中埋置大瓮、山墙、后墙安装瓦罐,形成空洞效果,以增加回声,增强声音共鸣;戏台顶部的天花藻井也日趋精致细密,以保证拢音;用四合院式建筑把剧声的四周空间封闭起来,也是一种聚拢声音和增添回音效果的方法。

2.6 砖木石雕工艺考究

平遥明清戏台不论哪种建筑模式,也无论城乡,皆在砖、木、石雕工艺上不惜重金延请名师,耗工费时,精雕细刻,增加了戏台的娱乐性和装饰性,观众一进场,就容易被其艺术氛围所感染。砖雕工艺主要体现在部分台口带八字影壁的戏台上,台口设置的八字影壁墙,自须弥座而壁心直至枋木构墙帽,通身采用砖雕构件,装饰华丽,扩大了戏台的体量,使其显得更加秀丽壮观。木雕工艺在戏台建筑中从梁柱到隔断、从斗拱荷叶到雀替挂落、从整体到细部随处可见。石雕工艺主要体现在前檐柱石柱础上,平遥戏台柱础皆由鼓镜式础石和覆盆石上下两部分构成,础石表面大都高浮雕人物故事、动物花卉等富有内涵寓意的吉祥图案(见图5)。

2.7 壁画彩绘丰富多彩

平遥现存明清戏台不独注重在构造、雕饰上,在壁画彩绘艺术上更注重礼乐文化氛围的营造。戏台山墙内壁彩绘,多为左绘青龙施雨图,右绘白虎登山图,或作中堂对联、条屏字画(见图6)。

戏台梁架多为露明造,几乎所有木构件都要油饰彩绘,尤其檐口部位往往采用沥粉贴金工艺,戏台前台明间上施天花,井格内同样彩绘,或动物花卉图案,或戏曲故事人物图案。身临台上仿佛进入艺术宫殿,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2.8 匾额楹联特征突出

有戏台必有匾额楹联,这是平遥现存明清戏台的又一大特点。戏台附属装饰——匾额楹联给戏台冠以高雅的名称,并展现了娱乐和伦理教化的特殊功能。平遥明清戏台匾额楹联多为书法名家书写,内容丰富多彩,行草隶篆不拘一格。匾额楹联增强了戏台的文化内涵,戏台则使楹联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3 结语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热衷于庙宇及戏台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不少古戏台得以修缮、重生延年,再现了昔日的辉煌。这些古戏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特有的艺术瑰宝,是一种文化积淀,是一种人文资源。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必将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地方特色。现存的明清古戏台不仅是研究平遥戏剧演变历史、传统建筑艺术、地域民俗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实物例证,更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对其各项建筑构造特点的分析总结将有利于全面系统地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1]薛林平,王季卿.山西传统戏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廖 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3]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西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台基现存戏台
预测HL-2A 托卡马克台基结构的MHD稳定性数值研究*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浅述古建筑建造艺术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故宫中的数字与数学
山西古戏台掠影
浅谈建筑业现存危机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SS型全塑双层台基条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