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哦”语气看周朴园真爱之“缺”

2013-08-15 00:42赵婉竹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
关键词: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赵婉竹[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话剧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人物语言成了表现话剧冲突和剧场张力的重要因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的《雷雨》,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29次对话中,周朴园回答过6次“哦”。以这个“哦”字为轴,能透析周朴园再遇鲁侍萍时的心理变化及其成因。

第一个“哦”出现的上文是周朴园说起鲁侍萍的无锡口音,鲁侍萍便准确地说出了具体的年份,周朴园很惊讶:“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他觉得眼前的人似曾相识,有什么回忆正在心中翻江倒海,马上就要浮出水面。周朴园之所以会惊讶,是因为谈话的内容与三十年前有关,与那个他认为已经死了的侍萍有关。如果周朴园对侍萍没有爱情,对于一个无关痛痒的人,毫不在意的人,又怎么会在29句对话中,会产生如此大的心理变化呢?而且,29句对话中,有5次提到三十年前,这个数字对他来说太重要了,那是他与侍萍相爱的时间。包括他记得侍萍曾经关窗的姿势,那是所爱的人的姿势,所以才记忆深刻。还有他记得无锡,那是曾经恋爱的地方,所以才那么敏感。这一切都源于他爱侍萍,曾经的爱很纯粹,没有阶级观念,所以与侍萍相关的一切都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第二个“哦”是周朴园提起三十年前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鲁侍萍问他指的是哪一件,他说:“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这个“哦”的语调是加重加长的,周朴园陷入了三十年前的回忆中。言外之意是别人都忘了,但是他没忘,能让人时隔三十年还能记忆犹新的事一定是刻骨铭心的。他不自觉地陷入了回忆中,想起了当年的情景,把侍萍赶走虽然不是他的本意,他确是执行者。三十年前他屈从于家庭,思想上屈从于阶级意识,他的行动是被动的。他的家族借助他的手制造了侍萍的悲剧,阶级意识操控着他划清了他和侍萍之间的界线。

第三个“哦”是周朴园提起梅家一个小姐跳河死了,问侍萍知不知道,侍萍说“不敢说”时周朴园的回答。这个“哦”的语调是很轻的,周朴园想要知道答案,可此时回忆却被打断了,表达的是他很失落的心理。他想知道曾经的那个“梅家小姐”的情况,这个称呼说明了在周朴园心里,三十年前的侍萍和他是没有什么阶级之分的,这也正是他在三十年前为什么会爱上侍萍的原因。那时候,他们都没有很强的阶级观念,真爱至上,都很纯洁、很真实,什么身份地位,都不能阻挡彼此的相爱。

第四个“哦?你说说看。”这是在鲁侍萍说自己认识一个姓梅的姑娘,周朴园马上让她说说看。一方面是疑问,是在猜测鲁侍萍口中的人是不是自己认识的那个人,另一方面,那句“姓梅的”让他听起来最为震动、最为刺激,因为那是压在他心中最重的东西,有人说知道,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听下去,这个“哦”读起来是疑问的,语调上扬,表达周朴园心中的急切、希望。但是要注意周朴园这种心理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他认为鲁侍萍在三十年前已经死了,是对逝去的人和往事的心理。因为侍萍已经死了,所以回忆全部停在三十年前,没有阶级意识,可以爱、可以痛苦、可以忏悔,周朴园只是想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救赎,并不是真的想对侍萍怎么补救。一旦这个大前提不成立,那么周朴园的心理将不会是这样的变化。

第五个“哦!”括号里的舞台说明是苦痛,直接表明了他此时的心理是痛苦。因为鲁侍萍说起当年梅姑娘跳河的详细情况和根源,那是周朴园的伤疤,是最难堪最难以回首的往事,如今伤疤被揭开,好像灵魂被透析一样,所以痛苦。他不想被人揭开伤疤,他一直保留着侍萍的习惯,甚至这个屋子保留的都是曾经的样子,这是一个空间,保留着侍萍的习惯,也就是保留着曾经的爱,也是为自己保留了一个可以忏悔的空间。已经成为资本家的周朴园,已经接受了阶级观念并且在潜意识里主动维护阶级意识的周朴园,只有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才可以回忆三十年前没有阶级意识的爱,才可以忏悔自己曾经的过错。这是实际意义上周朴园努力保持的空间,也是他心理尽力维持的空间。这种习惯,这种空间,都是周朴园潜意识里爱的象征。

第六个“哦。”括号里的舞台说明是汗涔涔地,为什么呢?人除了在热的时候会出汗,在极度紧张惊慌的时候也会出汗。周朴园紧张是因为此刻他心虚,他知道自己就是“害死”梅姑娘的人,自己就是罪魁祸首,被人点出,心虚紧张。除此之外,上文中都是他问的多,鲁侍萍回答的少,既然他那么想知道当年梅姑娘的情况,如今鲁侍萍已经完整清楚地告诉了他,他的回答却越来越简短,浓缩到只说了这一个字。这个简单的“哦”字还表明他在掩饰,不想被揭发,想要维持自己现在的形象。周朴园在潜意识里一边想知道当年的梅姑娘的情况,一边又不自觉地抵制、恐惧重温那段回忆。因为他三十年前对侍萍的爱是真的,想知道当年的情况也是真的,可是侍萍的悲剧是他造成的,阶级观念在这三十年里早已深入骨髓。当事实被揭开,当曾经的爱与现在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相撞时,周朴园会自觉地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形象。

这六个“哦”后面的标点的变化也说明了周朴园内心的起伏变化,还有这六个“哦”字的疏密程度,有个规律就是越来越密集,后来仅剩下一个字。这种由疏到密的结构也说明了周朴园内心的紧张程度在加深,话剧节奏感越来越强,冲突到达顶点,一触即发。

以上由上下文、舞台说明、标点、文字间疏密度分析出周朴园的心理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惊讶——陷入回忆——失落——希望——痛苦——紧张惊慌。

那周朴园的心理到底为什么在短短的29次对话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三十年前周朴园的“转换仪式”,标志就是他结婚了,结婚,就是人的一种成人仪式。这种仪式要求周朴园继承周家家业,从个人角色转移到社会角色上来,从没有阶级观念转换到为阶级意识服务上来。以前他可以不顾身份和下等人在一起,但是“转换仪式”之后不行,他必须告别过去的情感方式和人生方式。周家迫使周朴园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这“当”和“对”实际上蕴含着很强的阶级意识,就是说只有同阶级的人才可以结婚。三十年前,周朴园屈从于家庭,赶走了侍萍,他是被动地接受阶级观念的。这不仅仅使侍萍成了牺牲品,也给周朴园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他对侍萍的感情并没有被一同消灭,只能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并且不自觉地支配着他后来的行为,这种被压抑的情感形成了周朴园的“侍萍情结”。

这也是《雷雨》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周朴园制造了侍萍的悲剧,自己也是受害者。他保留着侍萍的习惯,记得和她相关的事,保持着一个可以回忆、可以纪念的空间,这些都是他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方式,都是“侍萍情结”在支配着他。他的行为都是潜意识里情感的象征,也许他自己知道的是在意识层面的忏悔,但在周朴园的潜意识里,还是源于他对侍萍的爱。

尽管三十年前周朴园是被动地接受家庭安排,被动地被阶级意识操纵,但是三十年后,他已变被动为主动,被阶级观念禁锢了,所以他要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形象。因为潜意识里对侍萍的爱,因为“侍萍情结”,周朴园陷入了三十年前的回忆中,即进入到了“转换仪式”之前,抛弃侍萍之前的情感状态。但是,当三十年前无阶级意识的爱碰到了三十年后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的时候,周朴园在心理上陷入了激烈的矛盾中。此时,周朴园的内心很复杂,既有往昔对侍萍热烈的爱,又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在强烈的情感矛盾中,周朴园的心理才经历了那样的变化。最后,还是深入骨髓的阶级观念胜利了。

可以说,是三十年前的“转换仪式”让周朴园有了“侍萍情结”,“侍萍情结”是周朴园爱情路上的“缺憾”的证明,因为那是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情感,真爱不得实现,被强行拆散才会被压抑。“侍萍情结”也成了能冲击他那深入骨髓的阶级观念的“缺口”,只有回忆起自己对侍萍的感情的时候,周朴园才会陷入到矛盾中,那是真爱与阶级观念斗争的结果。而造成这种“缺憾”和“缺口”的根本原因正是三十年前的“转换仪式”带来的阶级观念。“侍萍情结”让周朴园陷入了回忆中,可是当对侍萍的爱碰到了“转换仪式”带来的阶级观念时,周朴园的心理变得复杂、矛盾。这也就是在29次对话中,他的心理能产生如此变化的根本原因。

[1]杨朴.语文经典重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杨朴.文学批评方法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不要误解了周朴园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