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诗集《第二空间》短评

2013-08-15 00:42山西杨德友
名作欣赏 2013年25期
关键词:沃什诗集空间

/ 山西_杨德友

米沃什九十一岁高龄,在2002年出版诗集《第二空间》,诗集抒发诗人的暮年感受,其深层是宗教性质的感念和困惑。信仰主要涉及信与不信、是否坚信的问题,不是理性的问题,因此信仰是需要终生巩固的,西方教堂讲经、主日学,佛教、道教寺庙的诵经、修行,同属一理。诗集收入三组大篇幅的诗作——《塞维林神父》(组诗表现了神父因为不能确认自己的使命而感受到的痛苦),《神学论文》(记述了作者自己的要求,他寻找适合于表达宗教经验的诗歌形式,这一组诗以前曾经发表过)和《学徒》(在艺术上感念奥斯卡·米沃什①),以及一系列单独的诗。这些诗在类型、风格和题材上很不相同,包括通过叙事回忆的抒情告白,以及特殊的诗意祷告。

这本诗集,和上一本《它》相似,明显地具有总结的性质,继续并且发展了《它》的主要内容,同时构成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所作出的某种诗体忏悔。但是,这一次,自传主题扮演的角色有所减少(轶事细节、个人性质的亮点或者私人的总结),而是让位给了宗教的困惑和形而上的思忖(虽然在几处可以发现,例如,对于鲁热维奇或者贡布罗维奇创作的批评反应)。这里的确出现了关注具体人物、地点和作者生平的情节的段落,但是这一切构成了本诗集主要问题的思考参照点。

诗人预感到生命的终结而激发对于“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思考,这二者是:第一空间,迄今的生活、人的生存、尘世的感受;第二空间,彼岸,亦即形而上的范畴。在这些作品中,关于面对不可避免的时间流逝和临近的终结在宗教上可否找到慰藉这个问题,是以不同的方式复现的。但是,这些思考不会导致单一意义上的解决结果,而是划定诗人自身的个人想象、不安和预感的范围。有一位评论家写道:“在米沃什那里,宗教性首先具有个人的尺度,有时候是戏剧性的、以非信仰为衬托的、和上帝的对话。”

《诗集》记录了对于得到形而上嘉许的世界秩序的怀旧和思念,例如,对于近代非神圣化想象力提出抗辩的言论(这样的想象力具体化为达尔文的形象和贡布罗维奇②的形象),这些言论在许多方面都像是米沃什在《务尔罗的土地》一书中提出的诊断。在这些作品中,也时时出现现代文学中在翔实和直接性方面少见的单一性宣示和声明,在风格上接近宣教。例如:“但是我要重复:‘我信上帝。’而且知道/为此不需要任何的解释。”(《违背本性》)或者,“谁信耶稣基督,就可以等待他的到来/和世界的终末,第一个天和第一个地/将会成为过去,死亡也不复存在。”(《你来到人间》)

对于这样的信仰主义宣告所提出的富有意义的对立点,依然是诗人诸多困惑和疑问的多重记载;困惑和疑虑使得与尘世现实的无痛诀别以及对世界观展望作出单一意义的总结变得困难。决定这一本诗集思想多义性的实质问题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对于人和物的多方面纠缠之思考。首先是人对于每一种具体事物和现实给感官带来的美感的眷恋,其次是人难以设想另外的一种生存方式:“在那边,什么也没有,空无一物,//我们无可观看、触摸、倾听和品味。/我们一拖再拖,到那边去,实在不得已,/像移民,因为在遥远的流亡国度不能指望幸福。”(《国界》)在感官诱惑物当中占有突出位置的,在《第二空间》中是女人(例如《女同事》《守护天使》《漂亮的陌生女人》《原来夏娃就是》),又和“情爱的接触”的需求、须臾的魅力以及自然繁殖节奏(“生生死死这单调的循环”)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是符合传统的题材的)。

但是,对于人的生存根植于物质的思考,除了对世界之美欣然肯定之外,还有和生命晚期的亲身感受结合在一起的第二个维度。自己的身体日益衰老、日益衰弱,越来越不能够随从主体的意志——对这一切的观察都带来了令人忧郁的认知,这就是:意识被监禁在物质的陷阱之中,生理现象对人的不容置疑的霸权(例如《新的年纪》《眼睛》)。

然而,给和谐地观察宗教的真实情况造成困难的,首先是调和恶与痛苦的经验现实,以及对于上帝的猜想中全能与无限的善之信赖的问题。这个难题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于哲学思想和神学思想之中,是一切神正论的传统议题,也构成了《第二空间》的最重要的主题。Si Deus est, unde ma1um? (如果有上帝,恶又从哪里来?)这个经典的问题以不同变体时时返回,时而作为载入细节的诗歌形象的方便提示,时而作为重复的辞令(拉丁文是expressis verbis),在戏剧性套话中改编,一次又一次地指向造物主。例如:“我不理解,你怎么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世界,/与人心格格不入,无情而残酷。/在这里,恶魔们忙着交媾 / 死亡成了时间无言的看守。”(《你怎么能够》)

这本诗集引起许多评论家和注释者的兴趣,他们大都称赞诗集收入的作品(尤其是《神学论文》),认为这是可以预期的广阔的坦诚、提出根本性问题的勇气和存在主义论立场的成熟性。但是这里首要的是强调了这一创作的独特性,它主要服务于形成宗教话语的新格式,既避免民族中心论弥赛亚主义③的神话,也避免了礼仪虔敬或者源于神学艰深行话的阐释学的阐释。

2013年5月11日

①奥斯卡·米沃什(1877—1939),法国神秘主义者、诗人、作家,作者的远亲和导师。

②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1904—1969),波兰著名作家,被称为和卡夫卡并列的“中欧四杰”之一。

③有的欧洲民族认为自己有拯救世界的使命,例如波兰民族。

猜你喜欢
沃什诗集空间
礼物
诗集精选
空间是什么?
诗集精选
创享空间
米沃什词典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