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走,逆着走

2013-08-15 00:42张玲玲
名作欣赏 2013年25期
关键词:小辑诸君一隅

一月的忙碌,千头万绪,到了杂志行将付梓,便越发地不安起来,“好文共欣赏”,能做到吗?常常问自己,因此,对杂志作整体的回顾与反思就成了编后的必修课,也算是做“嫁衣裳”后的自我检验吧。

要把杂志办成时代的万花筒,远非《名作欣赏》所及,我们所追求的,或仅是为读者开一扇窗,照见人性、世相之一隅。而青年,恰是这一隅中极重要的一群,罗曼·罗兰就讲过:“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不过,话虽没错,但也要看表上的时针是顺着走,还是逆着走,二者差别,可谓大矣。在青涩和老成之间,青年人在构筑自己的话语大厦,而怎样构筑,构筑得好不好,其勾连所延,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期我们的着力也正在此。7期“主笔头条”,已请温儒敏先生为青年人开列了一份书单,而8期是刘思谦先生对《我与父辈》的解读,与前述想法一脉,均是希望呈现“名作”的千姿百态,以及在不同学者的眼里,何为“名作”、如何读“名作”、什么人读什么“名作”。而本期,刘增杰老先生的《从“随便翻翻”到“深度阅读”——和青年学子谈读书》一文,也非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简单概念的堆砌,而是现身说法,以自己读书的历历心史、所得所获,和青年人进行一些思想的触碰,想必会对青年有所启示。

孙绍振一文,作者对《三峡》形象的千年演变进行了展示,其角度之新、视野之大,让人叹服。而文章体现出的散文文体写作从“审美”到“审智”之变化,应该说是文章之“小”成就的内涵之“大”,从这一角度而言,其作为一个具体文本的解读示例,对读者的意义可谓大矣。

影视于青年的作用,毋庸多言,眼球经济时代不仅生出了炫目的产品,同样生出了炫目的个体,它对青年精神品格的塑造不容小觑。本期推出“青春电影评论小辑”有跟风之嫌,但却无跟风之意,我们看重的是“青春”二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中国合伙人》,三部电影都在炒“青春”,但青春的纸醉金迷、浅薄无聊和青春的勇于担当、奋进向上,给人的震撼的确是天壤之别,于青年人,可塑性强,可毁性亦强。小辑中三篇评论的作者均为青年,由他们执笔,更能贴近青年的内心,当然,他们所言并非就是定论,倒是希望读者诸君,尤其是青年诸君参与进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导青年以达澄澈之境。

文末,老生常谈一句,当年胡适之写就的《少年中国之精神》不至于跟着他老人家一起就埋入黄土了吧!?

猜你喜欢
小辑诸君一隅
香生 一隅
吴兰卿
悼童老
晤橘
作品赏析
刘正成书法作品小辑
杨明臣书法作品小辑
托娅美术作品小辑
王阔海书画作品小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