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中医药全书》中的量词(一)

2013-08-15 00:42曾小鹏武晓丽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3年23期
关键词:方寸量词卷子

⊙曾小鹏 武晓丽[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作 者:曾小鹏、武晓丽,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一、概说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①,它经常和数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具有丰富的量词,是汉语不同于其他印欧语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汉藏语系诸多语言的特点②,所以,研究汉语的量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量词历史十分悠久,殷商时代就出现了量词的萌芽,先秦时期是量词发展的初级阶段,两汉量词开始成批的出现,但“数词+量词+名词”的结合方式仍很少见,量词的运用也没什么规律。魏晋南北朝是量词成长发展的时期,量词开始变得平常起来。唐代量词才真正蓬勃发展,走向成熟壮大,许多产生并泛用于南北朝的量词在这个时代开始有了稳定的称量对象。量词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且到了不用量词不足以表达完整意义的程度,但学者对量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隋唐以前和现代,中间的一段关注甚少,但这一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汉语迅速发展,量词的研究尤其重要。

20世纪初,敦煌石窟发现大量隋唐时期的壁画、雕塑、遗书等宝贵文化遗产,石窟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古医籍著作,从阴阳五行学说到以脏腑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从脉学诊断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从针灸医书到大量的古医方,从本草学著作到敦煌遗书中的医事杂论,从古藏医药文献到独具一格的道医、佛医文献,这些卷子的发掘,极大得丰富了我国隋唐前后医学典籍宝藏,弥补和充实了隋唐前后时期医药文献缺乏的遗憾。虽然中医药文献只是浩渺的汉语文献的一部分,但因为医方必须标明具体的用药药量,随病情的轻重,药量酌量也会有详细的描写,所以蕴藏其中的量词非常丰富。《敦煌中医药全书》收录了八十八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医书卷子,这些卷子撰著年代一般上推南北朝下至隋唐五代,多系隋唐,抄写于年代也多在隋唐年间。《敦煌中医药全书》是对这些古医书卷子比较全面的整理。我们分别以名量词与动量词两篇来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以期对隋唐量词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先谈名量词,动量词将另文阐述。文中所引书中材料,使用了以下符号:□,表示无法释出和辨识的残缺字,一“□”表示一字;……表示残缺字字数无法确定者。《敦煌中医药全书》所收录的八十八部敦煌古医书卷子,仅少数几部尚存国内,绝大多数原件被劫持国外,保存于英、法、日、俄等国。有的已经编号,有的没有编号,这些编号一般可以反映出这些卷子的流落情况,如:P·2115,是法国巴黎图书馆对伯希和(简称“P”或“伯”)所盗6038件敦煌汉文卷子的编号;S·5614,是英国伦敦博物馆对斯坦因(简称“S”或“斯”)所盗二千五百种敦煌卷子(不包括藏文卷子)的编号;龙·530,是日本人橘瑞超所获携回日本龙谷大学的卷子;罗氏017,见于《敦煌丛刊初集》,是罗振玉对《搜神记一卷》的编号。所以,本文所引“/”前一项为原书在世界各地图书馆的原编号,如果没有编号的则记为“无编号”,“/”后一项是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的页码。有编号的为简洁而把篇题省略。上下文举例,若同前一例出处相同,则简写为“又”。

二、分述

(一)名量词

1.两指撮:《说文·手部》“:撮,两指撮也。”桂馥义正“:两指当为三指,两指为拈,三指为撮。”此为两指撮取之量。

(1)S·4433/647“:治人玉门宽方:取石硫黄末两指撮,内酒中,以洗玉门,便小。”

2.三指撮:《说文·手部》“:两指撮也。”桂馥义正“:两指当为三指,两指为拈,三指为撮。”《玉篇·手部》“:撮,三指取也。”后引申为用三手指所撮取的分量。

(1)P·2635/569.1“:治妇人少乳。取母衣带烧作灰,三指撮灰酒□水服之。”

(1)P·3596/520“:又方:无问冷热大小,取莨菪子三指捻,熟,勿令破、吞之,验。”

(1)P·3093/684“:金钥匙取车前子两指一捻,水下之。”

5.刀圭:本为中药的量器,武威汉墓出土医药木简中有刀圭之称。是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后引申为此量器所量的中药的量,成为器物量词。晋葛洪《抱朴子·金丹》:“服之三刀圭,三尸九虫皆即消坏,百病皆愈也。”《本草纲目·序例》引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凡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一撮者,四刀圭也。”清代钱币专家蔡云《癖谈·卷三》:“量药器有三等,大者方寸匕,匕正方一寸;次者刀圭,十分方寸匕之一……盖刀圭以有柄如刀得名。”古代有刀圭、方寸匕、钱匕、一字等名称,大多用于散药。

(1)龙·530/398:“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

6.钱匕:古代中医量取药末的器具之一,用汉代的五铢钱(见图)的外廓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③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一钱匕约合2克。

(1)无编号/124:“硝石(五钱匕),雄黄(一钱匕),上二味,共为极细末……”

(2)P·2662/481:“上捣筛为散,温水服一钱匕,当吐黄……”

7.钱五匕:龙·530/398:“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利用五铢钱“五”字的边来抄取中药散末,以不落为度。钱五匕约合0.6克。

8.方寸匕、一寸匕、匕:《中药大辞典·附篇》:“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毫升。其重量,以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2克左右。”龙·530/398:“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方寸匕”是正方一寸的匕,故也可称为一寸匕,当上下文连用时,后一个“方寸匕”也简称为“匕”。如:

(1)P·3378/599:“上捣筛为散,空腹煮姜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渐至一匕半,即差。”

(2)P·2565/473:“上捣筛为散,以酒服之方寸匕。日再服,服别渐加至三匕。”

(3)P·26622/498:“柏子仁、鸡粪捣作末……一寸匕服之,日再服。”

(4)P·3596/529:“又方:取五月五日苍耳子,阴干,末,每服一寸匕,和水服,日再服,以差为度。”

(5)P·2662/479:“上六味,捣筛为散,一服二方寸匕,饮汁服,日三……”

9.分匕:《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92页,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东汉“一分铜量”,全长6.9厘米,高1.03厘米,口径1.9厘米,容1.2毫升。形似小勺,长柄,上刻“一分容黍粟六十四枚”。又“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例》:“凡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一撮者四刀圭也……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今人分药,不复用此”。可知在陶氏着书的梁,某些药物的计量不用斤两,而用升量。今传世和出土的小铜量较多,时代皆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推测多为量药物之用。)程磐基认为“分匕”应为此铜量,应该是量药的容器而非钱币。

(1)S·1467和S·14672/625:“上六味治下筛,清酒服五分匕,日一二,不知稍加。”

10.字匕:以唐“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1)684:“豆烂即止,入钵研如粉。日服一字匕,不必须丸。”

11.一虎口:这是一个长度单位量词,即以拇指、食指伸张量物的长度。《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交过四月,打到人腰的麦苗,一虎口长的麦。”

(1)无编号/668:“好豉(一升),栀子(十四枚、细擘),葱白(一虎口,擘)……”

① 前人时贤给量词下过不同的定义,或偏重于从意义的角度定义,或偏重于从功能的角度定义,或偏重于从意义和功能两个角度定义,我们这里是从后一角度予以定义的。

② 当然,汉藏语系中也有一些语言的量词很不发达。

③ 汉代五铢钱正面和外面都有外郭,这是和前代的钱币不同的地方。这种新铸的有廓形式的五铢钱可防止人们摩取铜,是钱制上的一项改进。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仍然在民间流通。

[1]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M].长沙:巴蜀书社,2000.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李维琦.佛经续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99.

[5]张俊之.秦汉简帛方剂文献数量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6]王绍新.从几个例词看唐代动量词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7(2).

[7]李建平.唐五代动量词初探[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8]赵中方.唐五代个体量词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3).

[9]金颖.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1).

猜你喜欢
方寸量词卷子
十二生肖议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90后”和果子制作师:方寸间悟人生之美
量词大集合
长征精神永驻方寸
方寸天地刻人生
我的感觉
邮品话改革 方寸铸辉煌——方寸邮票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量词歌
还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