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集成创新”理念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2013-08-15 00:44陈永庆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要素党组织基层

文|陈永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广大基层组织而言,就是要不断用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努力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实效。这其中,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党的建设是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体,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方法不正确,则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因此,注重运用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近期,我们以呼伦贝尔市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为样本,对照全国各地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重点围绕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对如何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深深地感到,全面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自觉吸收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注重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以管理学中“集成创新”理念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集成创新的概念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集成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沿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技术、专业、学科,还是在产业、信息等方面都在集成。集成创新正在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集成,即集大成,是将某类事物中各个精华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最优的效果。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是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的过程。集成创新,是指以系统思想方法创造性地将不同创新主体的知识、技术、市场、管理、文化以及制度等创新环境中各种要素进行综合集成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实践过程。集成创新的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在主动寻求最佳匹配要素的优化组合中,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进而产生“1+1>2”的集成效应。

新时期的基层党建工作,也随着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入了一个集成创新的时代,单纯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进行创新已经跟不上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需要。比如,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内活动的封闭、机械、呆板,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优秀党的组织资源得不到整合,党内信息不能够共享,不少地方的机关党建仍是关门抓党建、闭门讲奉献、守门搞服务,党建工作体内循环,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够集成,使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能够向纵深推进。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以集成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创新发展能力。

二、集成创新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体制机制上的集成创新。体制机制上的集成创新,其实质是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创建新领域、推动新实践的过程。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代表有两个:一个是“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另一个是大连提出的“科学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理论。前者,针对的是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由传统向现代、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统筹的历史性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并催生了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实际。党的十七大对关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对把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后者,立足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在科学把握基层党建工作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大连市委对基层党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创建了以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为目标模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理论,准确回答了改革时期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构成、体制创新、制度完善、管党责任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在推进方式上的集成创新。一是变静为动。如针对牧区牧民居住分散、不易集中的特点,广大牧区基层党组织推行了“草原流动党校”“流动播放车”等实用做法。二是变重点突破为全面提升。如呼伦贝尔市首次提出了以“党建功能区”为抓手,对照经济发展特点,将域内党建资源划分为5个“党建功能区”,采取网格化融入、矩阵式推进的方式,统筹推进各个工作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既突出了各个区域内的“功能特色”,又形成了“集团优势”,在求“大同”与存“小异”辩证中,整体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在载体设计上的集成创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采取均等要素间组合互补的形式。如充分调动党组织与工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党工共建”的形式,努力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以推动党的工作覆盖,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参与对象范围,推出了“党群共建”等等,有效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双覆盖”。此外,为调动驻社区单位和企业等党组织的积极因素,促进社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采取了“组织共建、文明共育、党员共管、思想联抓、环境联搞、治安联防、活动联办”为内容的“共驻共建”活动。二是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形式。如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中央提出要采取分类定级的方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要求,推动整改提高晋位升级工作,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2008年以来,呼伦贝尔市为增强嘎查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市农村牧区启动的以“百村示范”“百村攻坚”为主题的“双百工程”活动,一方面注重抓“先进”,通过大力实施典型带动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活动,在全市培育出100个各具特色的嘎查村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另一方面注重带“后进”,通过深入开展以整顿提高党建工作后进村为主要内容的“百村攻坚”活动,使110个相对后进的嘎查村党组织班子战斗力明显提升。

在队伍建设上的集成创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单向融入。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采取向嘎查村下派科级领导干部任“第一书记”,推行“大学生村官”“民警村官”“纪检村官”“经济村官”等做法,充分发挥大学生、民警、民营企业家和科级领导干部的各自优势,着力改善嘎查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帮助嘎查村民解放思想,辅助嘎查村“两委”开展工作,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改善嘎查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双向融合。如开展“双培双带”活动,通过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进而实现党组织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三是多向互动。注重调动和发挥领域内各个群体的优势,如呼伦贝尔市着力培育嘎查村书记队伍、“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队伍、基层党建特约信息员队伍、大学生村官队伍、远程教育管理员队伍、精品社区推进队伍、非公企业党建骨干队伍等“七支队伍”建设,共同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形成了“在组建方式上群体联动,在推进过程中多方互动,在实施效果上力求轰动”的综合效应。

在组织设置上的集成创新。具体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同一领域内的集成。如在嘎查村党组织设置上实施的“村村联建”,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上推行的企业与企业合作“联合建”,在行业系统内“统一建”等等;二是相邻或相近领域内的集成。如嘎查村党组织设置中推行的“村居联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中实施的找准上级“源头建”等;三是不同领域内的集成。如在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设置形式中的社区与企业联合“融入建”,嘎查村党组织设置形式中的“村企联建”等等。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集成创新理念的应用并不是管理学理念的生搬硬套,更不是简单的理论上的空想,它源自基层的具体实践,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规律的总结和经验的升华。它早已体现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并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巨大作用,支撑并引领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三、集成创新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实现路径

集成创新分为纵向集成创新和横向集成创新两种类型。纵向集成创新就是把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横向集成创新是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新因素有机整合起来进行集成创新。简单归结基层党建工作中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大致包括四种:一是在一定领域或范围内资源的细化,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化整为零,通俗地说就是“做减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建立“楼巷党支部”,以及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中推行的“牧户播放点”等做法。用管理学的知识来说,细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任务的分解,责任的落实。二是不同领域或某一范围内相关、相近的因素进行综合、融合的过程,是横向的集成,也就是“做加法”。比较典型的是“支部+协会”,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生的“支部+协会+基地”等做法。2010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临朐“e支部”,也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融合而形成的集成创新成果。三是在一定领域内资源的分化,是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是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形成一个新领域。用管理学的知识讲,分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分门别类的过程,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做除法”。这常常是形成新的组合的基础和前提。如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原来的国企和事业单位剥离出来,重新形成了两个新领域。四是通过不同层次上的链式聚合而实现的纵向集成,也就是“做乘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级联创”活动,它通过在县(旗市区)、乡镇苏木和村(嘎查)三级党组织中,开展的以“五个好”嘎查村党组织、苏木乡镇党委和旗市区党委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有效整合了三级党组织的资源,形成了整体合力。并把各个层面的涉农部门纳入其中,形成了上下联动,集体创先争优的强大氛围。再如,针对现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了各地做法,提出要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等,目的就是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在以上实现路径中,细化(即,减法)和分化(即,除法)是实现各要素重新组合、融合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的过程对于下一步的系统化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综合(即,加法)和聚合(即,乘法)是相关要素创造性聚合过程,是资源的优化和系统化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集成创新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集成创新并不是将系统的众多要素进行简单的集中,而应是一个有机融合集成的过程,是集聚各要素之间的一种创造性聚合过程,是创造性的融合。二是集成创新是由众多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创造性的集成,系统内各要素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综合系统,通过控制各集成构成要素比例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变动,实现集成创新整体功能的放大。三是集成创新能够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它要求创新主体主动地运用系统思想去寻优,进而使单项创新系统内各要素主动地优化选择搭配,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各创新子系统相互促进与匹配的有机体,因而能够有效利用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集成创新能够促进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通过各种不同组织之间以及各种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为了共同的创新目标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共同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过程,必然会有效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融合。因此,当各种要素以一种最合理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1+l>2”的集成效应。

实践证明,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集成创新并不是管理学理念的生搬硬套,它源自基层的具体实践,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规律的总结和经验的升华。它早已体现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并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巨大作用,支撑和引领着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要素党组织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在线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走基层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