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文化及其价值—二论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

2013-08-15 00:44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现代化

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进程、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政治、社会、文化、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其中文化的现代化往往最突出地体现出变革的震撼性,同时也表现出传统对变化的抗拒性。创新与保守、现代与传统,它们之间的交叉和矛盾构成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有挑战和争议的篇章。目前,世界各民族都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革命,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面对当代社会的急剧变革,如何处理传统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以便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成为草原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草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样化与本土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与此同时,近几十年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在文化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增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感在社会不同阶层中再次出现。关于“国学”“草原文化学”“蒙古学”研究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各民族有识之士对寻找文化根源和传承文明的焦灼心理。内蒙古各族学者把丰富和发展草原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积极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深入探讨草原文化的历史命运、发展差距、文化变迁、现代转型、未来走向等诸多问题。

(二)发达与欠发达之间的矛盾。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造成了人们对文化交流、发展模式的理解体悟上的差异,特别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地位落差,可能加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对立情绪。我们不能漠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及由此引起的种种极端行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这一冲突和碰撞。实践证明,各类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只能在文化自身发展和交往中不断克服和缩小。为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重新审视。一方面需要在总结草原文化现代化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实合理的文化理论,以期对这一问题获得更加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认真思考草原文化现代化之路所面临的困境及不足等具体问题。如此,才能真实地回答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传统文化中哪些包含有现代性的因素和向现代化转化的可能。

作为主流文化重要成分的草原文化既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又要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建设潮流中,就必须对世界先进文化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加以思考,参与到未来人类的世界性共同价值建构活动中。同时,也需要在世界先进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全球视野来审视草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其中的现代性。我们应该立足于草原文化发展的实际来汲取现代文明的营养,丰富和发展草原特色的新文化。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来看,都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在科学合理地评价基础上积极提炼和梳理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当今,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单调性、重复性色彩日益加重,强势文化日益成为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保持和发展本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

(三)草原文化面临的挑战。虽然草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果说草原民族过去主要面对的是大自然的挑战,到近现代之后则主要面临当代强势文化及现代文明的冲击。这对草原文化的提升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定意义上说,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的优化和选择过程。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几乎每天都要对各类文化要素做出选择,进而不断适应或融入主流社会的发展进程。经过100多年的社会变迁,再加上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北方草原传统游牧社会由游牧——半农半牧——农耕——城镇四种经济文化类型依次更替,游牧的蒙古人随之也完成了两次经济社会的转型,即从游牧人到定居者,从定居者再到城镇居民的变迁。在这一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大部分农牧民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时,也有一些农牧民永远地失去了赖于生存的耕地和牧场。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稳定边疆地区、服从国家利益、实现三化(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草原社会的被动变迁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直接造成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文化变迁。近代以来,汉族移民及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出现,使内蒙古地区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圈不断扩大的同时游牧文化圈也明显缩小。仅以使用语言为例,草原民族在传承民族文化与普及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场所、行政管理、经济交往、通讯联系等方面对于媒介语言的选择就充满了矛盾。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为自己和子女未来进行设计时,都会更多地考虑发展前途和切身利益。这些情况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在文化认同与选择上出现的感情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草原传统文化只有两种选择:或接受挑战,勇于创新,走出困境;或被主流文化融化,失去文化个性和主体自我。实践证明,草原人民只有抓住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才能迅速缩小和弥补发展落差,借现代文明之力改造和提升传统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迅速缩小发展阶段上的差距,从而以超常规发展和追赶发展等形式,大踏步走进前列。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后发优势和潜力,进而对草原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型,这是草原文化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草原民族一方面要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不断克服欠发达文化的种种不足;另一方面,应继续保持草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创造力。为了尽快实现草原文化的现代化目标,我们必须站在现代文明的基点上,大胆创新,兼收并蓄,超越文化自我的精神境界,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塑造,从而树立新世纪民族文化新的“草原形象”。

二、草原文化的现代价值

注重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挖掘与传承,是草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体现草原文化的首要价值之处。从草原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既要充实和丰富主流文化,又要保持和弘扬草原特色的文化个性。为此,必须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前提下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纵观草原民族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草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文化的多样化价值、开发价值、思想价值、产业化价值等比较突出。

(一)草原文化的多样性价值:文化的多元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2006年内蒙古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开创了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方少数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合理成分,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吸纳与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独特内涵。社会经济形态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成分的复杂性,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的多元性,思想意识的开放性,呈多元互补之态势,从而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干的区域文化。没有哪一种文化像草原文化这样具有鲜明的多元整合的复合性特征。因为,草原地区不仅先后经历了狩猎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不同经济类型文化,而且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多样、多极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

草原文化是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泉,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最珍贵的人类文化资源和遗产之一。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保护草原地区自然形成的文化、生物、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要及时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籍文献、名胜古迹等。保护并开发内蒙古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我区文化品牌的“草原形象”,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元格局的需要。

(二)草原文化的思想价值: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草原文化有三种比较突出的思想价值。一是草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带来全球范围内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而历代草原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被公认为是对此难题的解决有所贡献的思想智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论的最深刻含义就是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它启示人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状况直接与自然状况有关。因此,人应像爱惜自身一样地善待自然,不能破坏侵害自然,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协调关系。二是草原文化的精神价值。自古以来,草原地区出现了大量反映人类顽强不屈、开拓进取精神的典型文化现象。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之所以生生不息地被传承下来,就在于这些文化精神中寓有鼓舞人、激励人或感化人、升华人的思想价值。草原文化的思想价值是草原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成分,是文化价值的提炼和浓缩,对草原地区的发展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内蒙古学者在认真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和概括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精神面貌:即热爱故乡、崇尚英雄、豁达包容、开拓开放、求真务实、坚韧顽强;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人与社会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人与自我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以及精神内涵、思维模式等。这些人文精神无疑是草原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当继承的宝贵遗产。三是草原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草原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形成了诸多至今看来仍然十分卓越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万物,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为核心,充分表现在游牧民族的生命观、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中。以崇尚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精神的草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思想,而且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所阐述的思想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其显著特征在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中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虽然草原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还囿于朴素的思想伦理范畴,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但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足以给后人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三)草原文化的开发价值:近年来,内蒙古以草原文化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大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其思想的启迪性、教育性和巨大的凝聚力,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日益彰显,草原文化已成为内蒙古软实力的突出标志。一系列支持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内蒙古的文化生产力;先后实施完成了以文化艺术精品生产、“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项目”和文化硬件建设为标志的“十大文化工程”等,实现了内蒙古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草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成为助推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引擎。

草原文化以其历史的原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开放性、强烈的进取性以及纯朴的自然性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外游客纷纷到内蒙古来观光旅游,为的就是亲身感受一下千年草原文化的独特氛围,寻找精神的家园。内蒙古所拥有的这些珍贵人文资源是我们的巨大财富,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文化资本”后盾。与此同时,草原题材的文学、歌舞、音乐、纪录片、美术、动画、传媒(电影电视剧)等作品的响亮问世,不断感染和影响世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有力地提升了内蒙古文化软实力。为此,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草原形象”,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今后文化策略的调整中,我们必须不断完善、丰富和创新草原文化产业,并迅速提升民族文化的“草原形象”。

(四)草原文化的产业化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综合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草原已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或经济概念,它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人文概念,并自然而然地成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文化依托。内蒙古如果创造性地整合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文化影响力与价值会成倍增加,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会更为可观。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以草原文化为品牌,走出了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特色与品牌双赢的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 增速;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得以迅速成长,涌现出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目前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今,草原文化已成为引领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一面旗帜,成为内蒙古人民递向外界的新名片。

猜你喜欢
内蒙古草原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闫锡聪
荷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