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迅猛发展 促生信息服务新思路

2013-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3年11期
关键词:因特网资料数据库

钱 茜

(山东社会科学院 文献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2)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热潮席卷全球,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推入因特网阶段,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联入因特网,它集中了世界各机构、各领域的各种信息,包括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基地,因此,人们也称之为国际互联网,世界各地的人们随时可以方便快速地共享这些信息。自20 世纪90年代末,中国也掀起并网热,已开通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信息网四大互联网,同时提供联接因特网服务,使我国的因特网初具规模。目前,因特网已构成了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为全世界范围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真正打破了传统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地域、国别的制约,从根本上拓展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空间和环境。

因特网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数字化电子资源的广泛使用将出乎预料地迅速普及,使知识与信息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共享,每一个信息服务机构成为全球性网络上的一个站点,成为全开放、为全社会服务的网络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面对这一新的历史变革,将迫使信息服务工作改变墨守成规的旧观念,同时为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新思路1:信息服务不是收集资料的服务,而是筛选资料的服务。长期以来。人们都处于信息资料缺乏的环境中,为了收集某一种资料,不知要跑多少趟图书馆、情报所和资料室,而这些部门也的确承担了收集资料的工作,使很多人误认为信息服务就是收集资料,这种旧观念在网络时代显得不合时宜。因特网首先使通信成本极大降低,使人们获得了跨地域的沟通能力,极大地扩展了联络范围;第二使网上资料的获取无比容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通过上网随心所欲地获得信息,它将我们引入到一个资料几乎不要钱的时代;第三使人人都可成为出版人,因特网带来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廉价的出版方式。因特网的这三大贡献大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但它也带来了负面效应,那就是信息资料的泛滥,信息质量下降,混乱程度增加,无限膨胀的信息给有效管理增加难度。因特网在中国发展之初,人们还抱怨中文资料太少,而今天,面对急剧膨胀的网上资源,人们好象一夜之间就进入到信息爆炸的环境中,令人头痛和发愁的不是资料的缺乏,而是资料过剩得让人应接不暇。早在70年代,诺贝尔获得者、管理专家H.西蒙在他的《决策管理新科学》中指出:早期的计算机系统的目标都放在为领导层提供更丰富、详尽的资料上,并没有受到领导的欢迎,这是由于这些系统没有把握好服务的方向,在信息社会,领导人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资料筛选系统,而不是一个增加资料的系统。由此可见,我们的信息服务的思路应当更新了,不要再帮助用户增多资料,而是精选资料。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所建立的信息服务应是对资料的筛选、分析、加工、整理。

新思路2:信息服务的成败关键在于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和浓度。因特网上的资料种类繁多而内容庞杂,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是用户面临的主要难题,同时,这也是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着眼点和机会点。将网上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使之有序化,帮助用户找到高质量的信息,是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试想当你针对一个关键词在网上检索出成百上千篇文章时,这样的信息服务能说是有效吗?这对用户来说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信息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信息服务人员所投入的智力和心血的多少,取决于所付出的智力劳动对用户有多大帮助,因为用户缺少的是时间和分析研究信息的能力。例如,因特网上著名的信息导航产品Yahoo! 它是一个资料分类搜索系统,它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Yahoo! 的分类是人工做的,开始是由两位创始人亲自动手做,如今是几十位专家在做,而其他竞争者的检索机多数是电脑自动做的,虽然电脑搜索的内容更全、更多,但却需要用户做大量的筛选工作。能更准确地分类,减少无用资料,这就是Yahoo 成功的关键。因为它能在产品中注入更多的智力劳动,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当然要比单纯的电脑服务更有价值。如果一位用户用30 分钟时间到信息服务机构查询资料,那么我们宣传拥有多少亿字的数据对这个用户并不重要,关键是让这个用户在30 分钟的时间内查阅到更多他所需的信息,因此,应树立信息的质量和浓度远远重于信息数量的新思路。

新思路3:网上信息服务的精髓在于为用户节省时间。知识经济中的一个新观念是时间价值观。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值钱。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因素是时间成本。如果我们把用户阅读资料的时间考虑在用户的信息成本之内,我们会发现用户所付出的昂贵代价。经理们可以不吝啬购买资料所花费的钱,但会心疼阅读这些资料所花费的时间,因为用户花费的时间常常比买资料的费用要高出不知多少倍的价值。在信息社会中,对用户来说没有比时间更宝贵的资源。所有能帮助用户节约时闻的系统,最后都将被证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在我们的信息服务中,占用用户时间应尽可能地少,因为现在是资料不值钱,而时间最值钱的时代,如果我们的信息服务没有抓住“时间”这个关键因素,那肯定会偏离了服务方向。

新思路4:加强中文数据库建设。我国的数据库建设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美国在因特网风行之初,已有很多成熟的数据库向社会服务,因特网的发展为这些数据库的服务拓展了新的道路。而在我国,因特网发展到今天,也没有几个高质量的数据库。我国数据库开发的现状是“五多五少”,即:“原始信息多,加工信息少;孤立分散多,交流共享少;常规方式多,电子方式少;为政府宏观服务的多,为企业微观服务的少;静态信息多,动态信息少”。据资料表明,国内上千个信息库中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仅占10%,其余均是“死库”。因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异常艰巨,加之长期以来“重硬轻软”(重硬件设备,轻软件资源),能提供网上信息服务的数据库就少之又少了,无疑,这种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的现象制约了国内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使中文搜索引擎的发展受到局限。由于国内数据库发展还存在以上问题,加上国内上网速度慢、费用昂贵,以及来自用户自身信息意识淡漠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国内用户还没有依靠网上信息服务的习惯,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广阔的用户市场。由此看出,中国的信息服务要想大发展,一定要回过头去扎扎实实地进行数据库的基础建设,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更没有任何捷径,短平快的信息服务凝聚不了太多的智力,当然也不会有长远的竞争力,在这里,毅力与耐心是决定一切的。我们应认真地从基础资料做起,才会带来相应的市场增值,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的信息,都是那些长期投入大量智力劳动和心血并不断改进的产品。

新思路5: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文献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指充分反映本馆在同行中具有文献和数据资源特色的信息总汇,是图书馆在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可供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①。而在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系统中,地方文献是重复建设率最低的品种之一,是对特定地域内客观事物的真实记录,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作为地方社会科学的资源建设,其核心和关键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这项工作有些高校图书馆已经走在了前面,例如:中山大学所建的珠江三角洲文献数据库和港澳文献数据库;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三峡湖北旅游数据库和长江资源文献数据库等。

此外,如果我们把馆藏文献数字化的范围首先划定在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社科文献,不仅充分利用了我们已有的特色资源,也有效地解决文献文献信息增长的无限性和购书经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特色数据库是地方信息资源中真正宝贵的财富。实际上,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过程,就是馆藏完善、精品化的过程。

新思路6: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时代网络内容的一种主要和有效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从宏观上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也改变了知识交流和传播的方式。由于知识创新能使人们获得很高的回报,这使人们更加关注知识传播的速度,并希望以最快的方式获取各种最新信息。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不得不作出调整;从微观上说,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图书馆现代化的普及,使图书馆通过网络实现对人类所有知识的存取、检索和传递已成为可能。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是网络时代最大的信息源,因而成为数字化的首选目标。网络资源混乱,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很难。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快捷、高效、有序,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因特网上的信息极为丰富,但信息查询、检索十分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处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大大影响了信息利用的效率。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最大的困难是怎么把他们所需要信息查询出来。因此,因特网信息服务中,急需一个管理信息资源的新模式,所有上网的资源必须按照这个模式统一管理,这个统一的模式就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既是知识网络,又是知识中心,同时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识定位系统。数字图书馆将改变以往信息存储、加工、管理、使用的传统方式,借助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等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目前数字图书馆开发出的查询技术,已能针对数字信息实现不仅查询出所需的信息,还能给查询到的包含这些信息的文档(图书)提炼出1000 字的文字摘要。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它的应用已超越了图书馆的范畴,它是一种技术或服务模式,“图书馆”在这里只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数字图书馆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工程,不可能仅靠个别图书馆的努力在一个图书馆孤立地实现,我们各自为政所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只是数字图书馆在每个个体图书馆的个别实现,因为所有的数字资源不可能都集中在某一个图书馆,它需要同类型或同系统乃至其它信息机构,在完成了各自图书馆数字化之后,实现数字资源跨越空间分布的有机整合与集成并优化使用,一个图书馆的数字化不可能达到分布式的、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不能成为真正的数字图书馆,而需要全社会信息资源拥有者和生产者形成合作群体。数字图书馆真正潜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处理,它的最佳效益的发挥必须以广泛协作和资源共享为前提,使用户获得最终信息。显然,只有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规划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新思路7:信息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人员应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仅靠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知识就能胜任工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网络下的信息服务,工作重点应从管理、收集资料转变成有效辅导人们如何选择信息,应具有检索、筛选、分析信息能力,以及帮助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信息服务人员同时要充当电子信息工程师、信息决策专家、信息教育家三重角色,而对这样高的要求,信息服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及相关知识,才能成为既懂情报学、信息学,又熟悉计算机、因特网的行家里手。过去我们误认为用户需要的仅仅是资料,其实不然,用户最需要的是信息服务人员“慧眼”的帮助,对用户来说,有用的信息是靠他们分析、筛选出来的,不是靠信息堆积出来的,在网络环境下,是信息专家在起决定作用,而不是资料在起决定作用。

因特网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而因特网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信息服务人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用户带来的困难,恰恰就是信息服务业潜在的机会和市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员,只要善于动脑筋,把提高信息的质量和节省用户的时间放到头等重要的地位,及时转变观念,勇于开拓,以新的思路把握机遇,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才能立于信息服务的不败之地。

[1]张雪梅.数字图书馆的构想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1(3).

[2]蔡报勤.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关系探究[J].中国报业,2011(22).

注释:

①姚琼.试论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2002(3).

猜你喜欢
因特网资料数据库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我爱因特网
我国因特网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