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2013-08-15 00:54张战友罗芳玲
科技视界 2013年3期
关键词:渭南市农产品特色

张战友 张 成 罗芳玲 雷 蕾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目前,渭南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与条件日益改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造就了发展特色产品的良好条件。因此,立足渭南市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从农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出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化体系,是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

1 渭南市自然人文地理条件

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南北长182公里,东西宽150公里,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辖1区(临渭区)、2 市(韩城、华阴)、8 县(华县、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196个乡镇(办事处),3221个行政村,总人口5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9万,农业劳动力251万;国土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3万亩。

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黄、渭、洛三河交汇,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林、牧发展,历来是西北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被命名为中国苹果、酥梨之乡、花椒之乡、枣乡和柿乡。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境内交通便捷,故称“三秦要道、八省通衢”,是连接华北、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枢纽。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此并站交汇,陇海、西包、宁西、西延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等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是中东部地区进入西北门户的交通要道。全市县县通铁路、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各市之首。 独特的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奠定了渭南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2 渭南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利用,渭南市特色农产品生产总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先后建成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7个(蒲城、富平、临渭、合阳、澄城、大荔、韩城);国家级优质棉基地县4个(大荔、临渭、蒲城、华县);国家级优质小麦基地县8个(蒲城、富平、临渭、合阳、澄城、大荔、韩城、华县);全国奶山羊基地县3个(临渭、大荔、富平);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县6个(白水、澄城、蒲城、合阳、富平、韩城)。形成了粮棉、花生、苹果、酥梨、蔬菜、花椒、西瓜等种植业与奶牛、生猪、奶山羊养殖业以及柿饼、手工馒头、琼锅糖、农家土布、麦草工艺、豆腐干等加工业相结合的优势产业格局。

全市“一村一品”如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渭北苹果、设施蔬菜、“大红炮”花椒、时令瓜果、红提葡萄、樱桃、冬枣、早实核桃、渭北药材、食用菌、农家土织布、椽头馍、兴文麦草工艺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

3 渭南市特色农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渭南市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以及渭南市农村经济的运行特征和干部群众头脑中存在的一些落后观念,严重制约着渭南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3.1 政策方面

渭南市县政府为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可以说是下了很大的劲头,开了很多会,编辑和下发的很多文件,发展战略思路到位,但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少,执行力小。针对渭南市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科研服务跟不上、市场价格不稳定、企业资金匮乏等具体的现实问题,缺少建设性的帮扶措施。由于措施不具体,服务不到位,落实无依据,严重抵消了市县政府的战略思路。基层政府也照葫芦画瓢,一般号召多、统一要求多、个别研究少、具体指导少、制度创新少。

3.2 观念方面

许多农民从狭隘的经验主义出发,对于特色农产品发展缺乏辩证的认识,坐井观天,眼界不开阔,朴素地认为特色农产品是口边零食,可有可无,所生产的多了没有人要。更是没有灵活性,缺乏敢闯敢拼的创新意识和规模优质生产、特色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先进理念,这些都是严重制约渭南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陈旧观念。

同时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部分农民认为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不能占良田或正茬地,认为把肥力好的良田种特产、把大好的时光用于养殖业与加工业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所以只在庄前屋后,零散地块和不便于耕作的田边地头种上一些特色农产品,任其自然生长,粗放管理,利用农闲时光搞些养殖与加工,小打小闹听之任之。

3.3 生产方面

3.3.1 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渭南市农业人口389万,耕地面积873万亩,地块分布相对分散,这种狭小的生产规模阻碍着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同时生产经营是以每个独立自主的农户为单位的,生产上表现为小而全,粮菜果都种,猪牛羊都养,甚至还有家庭小作坊,管理粗放。这种生产规模小、集约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的结构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

3.3.2 技术含量低,商品率偏低

特色农产品多年来没有改良,品种普遍老化,产量不高,质量退化,急待在短期内更新换代。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装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企业少、工艺相对落后。出口产品精深加工上科技含量不够,产品上市不能放在应有的档位。同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对农业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民收入多数入不敷出,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国家的投入由于没有大型农业工程的支撑,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3.3.3 劳动力总量过剩、素质不高

以2012年为例,全市农业劳动力251万,乡镇企业就业一部分,劳务输出一部分,还有大量停滞在农村,富裕劳动力约30万人左右,造成劳动力过剩,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背上了包袱。总劳动力中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相当大的比例,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又制约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

3.4 销售方面

3.4.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过少过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在发挥资本、技术、信息和组织优势,在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重要市场主体,龙头企业数量的多少不仅可以反映农业产业化水平,也反映着农产品营销的发展状况。

3.4.2 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渭南市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各行各业成立了诸如“韩城市春丰果业专业合作社、大荔县荔民果蔬信用服务专业合作社、蒲城县玉女土织布专业合作社、蒲城县绿健农夫酥梨专业合作社、白水县宏达圣乡苹果专业合作社、富平县华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二十多家“种、养、加”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但以种植为多,养殖与加工所占比例很小,分布不均,生产经营规模小,服务实力弱,运营经验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甚至相互恶性竞争,多数合作社还局限于小范围,浅层次的初步低级合作。

3.4.3 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为:没有综合性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公司数量少、功能单一;没有综合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信息平台严重缺乏,目前大多数农产品营销主体都没有建立网上平台,有的也非常简单,不能提供全面、及时的供需信息。

3.4.4 对特色农产品的广告宣传不到位

没有充分的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为特色农产品营销造势;未能就特色产品的属性开展各种主题的公共关系活动,如策划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十大名吃评选等事件等,以扩大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未能形成统一推介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效应。对于开展或参与各种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有实力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4 渭南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向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和健康安全方向发展,渭南市许多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前景看好,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开始有所表现,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扩大,大有潜力可挖。因此,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空间。

4.1 端正思想认识,谋求特色发展

渭南市具有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优越条件,围绕这些有利因素,应端正思想认识,不贪大求洋,立足于“资源、特色、实效”的思路,因势利导,做好规划,鼓励农民从易于接受、具有基础又有市场的“短平快”项目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选好特色品种,掌握操作技术,力求见效,鼓舞信心。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围绕特色品种的产供销要求,配套支持政策措施,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基地产业。在土地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新的制度安排,使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跨乡连县,形成数百上千亩规模种植的格局。

4.2 根据农户实际,建立保障体系

渭南市发展特色农产品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对种植、养殖、加工户没有建立起可靠有力的保障措施,这是目前阻碍渭南市特色农产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建议设立渭南市特色农产品风险保障基金,资金可以向省上申请一点、市上拨付一点、各县市区自筹一点、龙头企业赞助一点、农户再想办法解决一点,确保种植、养殖、加工户在歉收年有一个好收入。

4.3 立足本地资源,促进农民致富

渭南市农业资源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各地应因地制宜,紧扣“资源、特色、实效”主题对应配套发展,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开辟各自的致富渠道,分别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拓深发展,围绕特色求效益。要立足当地特色农产品,借助原有基础,发挥地域优势,注入现代发展理念,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开辟外向型市场,面向市场求效益。

4.4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经济效益

渭南市发展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必须形成集约化的产业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赢得社会的认可,这就要求加强技能培训和指导,成立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组成团队,形成梯队,统筹规划,统一步调,熟悉掌握各特色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特点和要求,要因地制宜地实现“四个转变”,即:合作社要适时调整战略方向,从“单打独斗”向“兵团作战”转变,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综合实力;延长产业链,从单一产品向多种类,多产品转变,丰富产业结构,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突出地域特色,从“大路”性生产向精细化生产转变,做到人优我精,打造营销精英团队,开拓高端市场;要立足自身优势,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解決各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在谋求特色农产品价值最大化中抢占先机,在追求特色农产品持续致富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4.5 突破常规思维,更新发展观念

紧紧围绕相应的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发展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使渭南市农畜土特产品立足本地,走向全国,逐步和国际市场接轨。把特产流通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打造名牌,健全网络,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优品牌,引导企业做好品牌策划、品牌营销、品牌维护工作,把苹果、酥梨、柿饼、黄花菜、花椒、土织布产品培育成国内外知名品牌。面向市场,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乃至国际资本进军农业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对龙头企业实行贷款贴息扶持或通过筹建产业发展基金帮助企业融资。

4.6 加快产品流通,促进产品销售

发展特色产业还必须致力于发展本地流通企业。专业化的生产还需专业化的流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整体思考。建立健全的市场流通体系是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实现对接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4.6.1 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尽量在公路与铁路即“两路”沿线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或专业性物流商贸中心,使渭南市的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更为便捷。

4.6.2 抓好农特产品批发与零售市场建设

各县市可按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产地专业性批发市场,在市(县)区交通便利处建立综合性批发市场,并鼓励个体工商户在市内外广泛建立农特产品零售“窗口”。

4.6.3 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建设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网上购物成为流行消费方式。网络营销交易成本低、速度快、覆盖面积大,各种农特产品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先进的营销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

4.6.4 培育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的各种功能

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效率,还有利于打造专业化的物流。大多数农特产品是生鲜产品,需要建立集仓库、装卸搬运、加工、冷冻冷藏、保鲜、农产品信息处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

4.7 发展旅游产品,拓展市场规模

渭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奇险俊秀的西岳华山,傲居五岳之首;黄河流域最大最完整的洽川湿地秀丽风景区,融“山河湖滩泉”于一体;以桥陵为代表的气势恢宏的渭北帝王陵墓群,一展盛唐雄风;这些均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旅游业与特色农业能够相互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迅速增加,这势必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营销与贸易。同时,旅游购物品的开发还促进了加工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农特产品的附加值。为此要大力利用综合性的旅游服务项目打造特色农产品营销平台;不断创新销售渠道,发展各个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餐馆等成为农特产品营销渠道,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形成规范的旅游纪念品购物区,还可利用这些渠道灵活地开展促销活动。同时要重视农特产品类旅游购物品的开发设计。要把旅游购物品的开发设计作为核心能力,完善其管理模式,要把地域性、纪念性元素融入其中去设计产品,旅游购物品要易于携带,包装美观,定位于礼品的产品更要精美。

[1]李永诚.新形势下恩施州特色农产品营销的战略机遇与对策[A].安徽农业科学,2011,2:1174.

[2]张松柏.庆阳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A].陇东学院学刊,2009,1:85.

[3]吕冲林.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A].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57.

[4]渭南政府网[OL].http://www.weinan.gov.cn.

猜你喜欢
渭南市农产品特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特色种植促增收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中医的特色
陕西省渭南市红楼梦学会成立
果树在渭南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