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精神培育应注重四个结合

2013-08-15 00:43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战略与国防动员系李菲菲
国防 2013年8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国防

■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战略与国防动员系 李菲菲

国防精神培育是指为激发全民国防精神而开展的思想、观念、心理教育,是国防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开展国防精神培育的目的是使全民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形成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支持和参与国防建设,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精神培育涉及面广,在实施中影响因素诸多,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结合

首先,要深化认知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认知基础上,需要认知的指导和支持。理性认知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持久;而情感也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熏陶、感染和体验。认知教育虽然需要传授一些基本的国防精神知识和原则等,但绝不是让受教育者把国防精神当成一门学科知识来学习,更不是让受教育者无条件地服从这些国防精神知识和原则的要求;相反,认知教育要鼓励受教育者通过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领会国防精神的实质。因而,肤浅贫乏的国防认知只能激发人们外在的、短暂的国防情绪,只有深刻丰富的国防认知才能形成内在的、持久的、坚定的国防情感。所以,在国防精神培育过程中,应不断深化国防认知教育,在理性层面上结合客观实际,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深刻的阐释,对公民在更高的价值观层面提出国防精神的要求。

其次,要加强国防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受教育者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在国防精神培育中,认知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知道国防精神是什么,最根本的是要将这种认识内化到教育对象自身的情感体系和个性之中。只有成为教育对象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信念,国防精神知识才能达到安顿自身情感的目的,成为教育对象真正的国防精神知识。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防精神培育最终的落脚点是情感的培育。然而情感教育是以认知教育为前提的,认知不仅赋予情感以理性和伦理的意义,而且可以对众多情感加以系统的协调,使情感认知化。因此,当教育对象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认识及相应的情感共鸣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概括,把积极的情感引入对相关理论观点的掌握中去,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在教育对象上,注重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和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是完成国防精神培育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说,国防精神培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国防精神要求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要求进行判断选择,并内化到自己的信念、价值体系之中,最后付诸行动。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是一定社会要求的表达者,是国防精神培育活动的组织者;而受教育者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着的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在教育影响下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并存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受教育者国防精神的发展和提高就没有了方向,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国防精神。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防精神培育的发展不仅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且要面向社会各领域,应不断加强社会教育,以适应开放的现代社会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教育对象。即发动一切社会组织、通过各种社会途径、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国防精神培育,以形成全社会的教育合力。这正是国防精神培育的社会教育思想,社会教育既是教育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国防精神培育的基本形态。

但是,教育者施加的社会教育是一个外在灌输的过程,是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内化接受的过程,由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需要决定。国防精神培育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对其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实践。因而,没有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就不可能被受教育者所真正认同和接受。所以说,自我教育对国防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更具有决定意义。实践也证明,国防精神培育离开了受教育者的内化接受,只能是毫无意义的说教,国防精神培育要求的内化接受程度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结果。然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样会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文化素质、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利益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自发性甚至盲目性,可能会对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产生抵触和矛盾,从而影响国防精神培育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国防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对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进行协同和控制,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共同发挥力量,促进国防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

三、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理论需要实践的贯彻执行。国防精神培育作为培养人的国防情感和精神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给予理论上的灌输和教育,还应发挥实践活动的体验教育功能,让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教育所灌输的有关国防精神的知识,内化为“爱国、护国、强国”的信念和价值理念。

理论教育,是指在国防精神培育过程中,通过科学理论的教育来引导人们辨别、选择并树立正确的国防观。科学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国防精神理论教育为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坚定建设国防、献身国防的信念提供了理论基础。观念是精神的支柱,信念是前进的动力,正确的观念、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武装。当前,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唯有强化国防精神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引导公民深刻认识自己应肩负的国防责任和义务。

然而,国防精神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增强受教育者的可感受性和理解性,就必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具体化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分析受教育者思想状况,把握其思想特点,有效回答和解决公民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确立开放性教育模式,寓教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使国防精神培育不断适应日益变迁的社会环境,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四、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利益需求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国防精神的思想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人的思想的产生、改变和发展,从其本源上说,都具有深刻的利益基础。国防精神培育作为一种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它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利益和需要。

在国防精神培育过程中,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受教育者会自觉通过实践影响客观事物及其对象,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因而,国防精神培育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主体认同、接受并转化到自身的国防精神结构中去,主要取决于其接受动力。接受国防精神培育的动力多种多样,而最根本的动力就在于接受主体的需要。因而对公民的国防精神培育不能离开实际利益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重视他们的个人利益需求,并将其纳入研究的视野。

人们对国防精神的需要,首先也是基于个人与国防的一种利益关系。一方面国家安全事关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安全稳定、不受侵犯,个人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和生活幸福;另一方面,国家的安全、国防的强大也需要个人努力和创造。但是,有时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是因为个人的利益需要是多方面的,有正当的,也有不正当的;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这时,人们就可能会作出舍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来保全个人利益的行为,这是国防精神所坚决反对的。关注人们的利益需求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片面地把利益需求作为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做好工作的唯一方法,只能将人们引向“一切向钱看”的泥潭。物质刺激并不是万能的,必须把物质激励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讲经济利益,也要讲思想境界。所以,要调动人们接受国防精神培育的积极性,必须既尽量满足人们正当的需要,又要进行思想教育,对其不正常、不合理的需要加以引导,消除其消极因素,调动其积极因素,促进其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提升公民国防精神,进而在全社会不断形成全民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国防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国防小课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