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电视美学中的运用

2013-08-15 00:49文丨王国霞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艺术

文丨王国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1 电视技术的进步

徐孝先先生在《从技术创造到艺术创造》一文中说到,“在当今的美学论坛,人们研究的重心已经从思辩的向应用的乃至操作的转移。把曾经被束之高阁的美学理论和切实的审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把艺术的创造和技术的创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可喜而又令人振奋的现象”。因此,梳理电视的发展史是研究技术与艺术关系的重要环节。

1926年贝尔德发明电视到现在已经过去86年,相对其他传统艺术,电视是最新的最年轻的艺术形式了,而对于中国来说1958年才是电视发展真正的开始。

1.1 1958年-1978年中国电视的起步

1958年的中国面临着各行业的百废待兴,而这个时候全国才有三家电视台。1961年在中国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面临着严峻的播出任务,但是据统计当时北京地区仅有电视约10000台。20世纪60年代,因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式的影响,单就北京电视台每天仅播出2-2.5个小时的节目

1.2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成长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实现了从直播到录播的跨越,这个时期出现了两大电视现象:

首先是《望长城》,这不纪录片中对于同期声的使用,首次让观众感受到了声话合一的魅力。其次是《渴望》,1990年被称为电视剧年《渴望》《封神榜》等多部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剧都是那一年拍摄的。也曾创出万人空巷看《渴望》的场面。

1.3 2000年至今数字时代

21世纪人类步入数字时代,各种新媒体新事物出现,同时带动了全新的电视发展情况,就电视节目而言,全媒体演播室的出现不管是对于电视节目素材的采集还是播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又出现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IPTV、车载电视、有线电视、无线电视等等形式,让观众对于电视的欣赏有了新的途径。

2 电视中的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

“电视图像艺术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在于掌握电视设备的功能,艺术在于把握电视图像艺术的形式”。[1]

2.1 电视技术的进步影响了艺术的表达

1934年,孙明经先生拍摄的彩色纪录片《日食》,到1958年电视摄影机拍摄的《信阳人民站起来》,再到2005 中央电视台的周兵先生用大高清的设备拍摄了《故宫》,曾经用于拍摄《行星地球》的Pole-cam高清摄影技术,在BBC的纪录片中也大显身手,《舌尖上的中国》导演白波表示“摄制组的人员很少,实际上没有条件携带大的灯具,所以用灯光的镜头很少。”能够带来画面冲击力的关键是F3的色彩宽容度比其它机器要高二到三度,使呈现的色彩能够很饱和,在观众看来更为艳丽。“我们还没有打开宽容度扩展插件,因为觉得拍摄出的画面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要达到的效果了。”[2]并不像观众所想象的那样运用非常复杂的灯光,而只是选择索尼F3和佳能5D2,所有这些设备的进步,直接影响的是拍摄的进度降低拍摄的难度,单单就拍摄设备这一方面而言,技术的进步对艺术形式的表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西游记》中有一个段落,师徒四人过河,在既没船也没桥的情况下,技术人员想到用彩虹做桥,利用切换台、抠像等技术,做到了师徒四人在彩虹桥上行走,导演看到这样的效果后高兴地说:‘以前制作一些艺术效果,主要靠美工、道具,现在看来得靠你们(技术)了。《西游记》特殊效果比较多,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密切配合。’”[3]

单从拍摄上来说技术的进步也更省时省力。如夜景的拍摄,或者室内不同效果的拍摄,原来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可以做到,而现在摄像机的进步,单靠调节摄像机的色温就可以做到。

2.2 艺术表达的需要促进技术进步

钱学森说: “我们应该自觉地去研究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规律。不但研究规律, 而且应该能动地去寻找还有什么现成的科学技术成果, 可以为文学艺术所利用,使科学技术为创造社会主义文艺服务。”[4]

随着科技的进步,观众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现在看电视制作不好的不看,演员不美的不看,故事情节不好的不看,所以说观众的口味在不断变化,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再照搬原来节目的模式制作远远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需要的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版的《TAKE ME OUT》——《非诚勿扰》,舞台和灯光都非常好,但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镜头不够灵活,单纯注重舞美和舞台效果的大景别也忽略了叙事,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在这里说的是舞台和灯光的设计以及使用,正是有了这种技术,使得模仿才有了可能行,也才使得江苏卫视声名大噪。

2.3 电视中的技术美学

就技术而言,很多人认为他跟美学扯不上关系,认为技术只是技术而已。其实不然,技术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美的样式。

2012年“好声音”成了街头巷谈的话题,成为是继2005年《超级女声》之后的又一成功案例。技术方面单单从演播室来看,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到上海体育场(八万人体育场),而且在演播室有26个机位,导播镜头的切换天衣无缝,机位分别是场内16个,场外10个。每期节目80分钟但是素材总时长达1000分钟,百分之八的片比,对于节目的制作方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灯光舞美等效果,这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电视节目,这也是好声音火的原因之一。而在好声音火的同时,这种技术本身的美也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在欣赏和聆听好声音的时候,也能有视觉的享受。

有网友说“中国从不缺好声音,缺的是好平台、好环境。” 其实实际上缺少的除了好平台、好环境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好技术了。

在《我是歌手》中灯光的渲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每位选手出场前我们可以看到灯光形成的光柱遮挡着选手,再加上逆光的使用营造一种悬念感,这也是技术在电视中的运用。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确实得到了认可,而把灯光运用到极致的莫过于有“音乐界的奥斯卡”之称的格莱美颁奖典礼,灯光的运用舞台的设计,声音的录入,以及镜头的拍摄与切换,这些无一不是电视技术的运用,而这些电视技术的运用也造就了电视的艺术特性。才能让电视成为继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建筑、电影之后成为第八艺术。

所以说,艺术的表现需求,要求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的表现艺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未来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艺术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艺术样式, 没有每一个环节之间的沟通, 很难形成最终作品的完美。而这种沟通最有效的就是通过每一环节的创作人员在观念上把技术与艺术融合起来。”[5]

3 电视中的纯艺术片

艺术有个严格的定义:1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2实用性不强。

这一类片种主要是电视舞蹈片、电视音乐片、电视风光片等等主要是在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利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多种艺术样式兼容在一起,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以期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这其中意境和情是最重要的元素,在电视艺术片的欣赏过程中,观众往往可以达到一种“诗意的栖息”。

最近在网络点击率突然上升的一段标题为“你相信这是1988年的动画作品么?这才中国的动画魂,魂丢画亡 ”的视频,这是一段1988年制作的动画短片《山水情》,在这段短片中运用了电视艺术的手法给观众呈现出了一出美的盛宴。片中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与此同时,水墨技法与古琴技艺无不令人敬佩。片中无一处对白,无一处旁白,无一处字幕,有的只是水墨画、古琴音和老叟与稚童之间的默契与关心,通过这些传递出来的是一种诗意的享受。

这一类电视片对那些称电视不是艺术或者说电视只是娱乐工具的人而言,也许就是最有力的回应。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中会有一鞋低俗的广告或者电视剧的出现,但是这个并不会影响电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因为它确实也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

而2011年11月17日上映的电视剧《后宫甄•传》,在剧中我们看到了精致的布景、道具、配饰以及繁琐却精确的礼仪,包括演员妆容、服装都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状态,这也为剧情的发展起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在看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在欣赏这种美的形式。这也是郑晓龙导演成功的关键所在,他把一部电视剧不仅仅当作讲故事的工具,而是把它作为一部艺术品来对待,就像他拍摄的《渴望》一样,在故事中蕴含的艺术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电视剧本身。这也是为什么1992年万人空巷看《渴望》的原因所在了。

所以说,如果认为电视不是艺术,那我们出来电视艺术片以外,还有大把优秀的电视剧,在故事中蕴含艺术意蕴,用美的形式去丰富故事情节,都是把电视升华为艺术的重要手段。

4 技术时代的艺术“情归何处”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这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对于内容和形式谁主谁次的争论古来有之,很多人认为形式大于内容,只要有了技术,有了炫丽的特效和华丽的包装,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是这是大大的错误。《新红楼梦》中可以有几十万一套的手工苏绣,精美的贴片妆容,漂亮的演员,但是这些元素构成的不过是技术的堆积,根本没有艺术的呈现。而只有《红楼梦》中才有诗意和美存在,所以单纯的技术如果没有艺术的配合也难以达到审美的效果。

在2012年9月27日上映的《太极1:从零开始》中,电脑特效的运用从第一个镜头开始,贯穿整个影片,电脑特技和新的电影表现形式运用的很好,但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电影”却没有了。因此,“形式”战胜“意味”,只有栖息没有诗意。

“一部电视艺术作品,往往是由多种艺术元素所构成。……本来这些都是独立的艺术形态, 但当它们介入电视艺术以后,就失去了它们相对的独立性,……化作了电视艺术和谐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中一个构成部分,化作了构成电视艺术的血液、肌肤和细胞。”[6]镜头语言、光线语言、声音语言、造型语言、编辑语言、符号语言等等这些都是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在电视中我们可以用三个蒙太奇镜头表现上下五百年,可以用光线的明暗、剪辑节奏的快慢表现独有的思想情感,这也是他独有的。

如此看来,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重“形式”而是重在两者的结合。用新的技术表现艺术的内涵,艺术的最大责任在于以情感人,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所以在新时代,技术的任务就是帮助艺术更好的表达真、善、美,而艺术则要利用技术的进步更好的表现其内涵,达到诗意的栖息。

5 小结

电视从诞生到发展历经86年,电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大直播”到磁带录播到数字记录再到3D技术的运用,影视技术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着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丰富着艺术的表现形式,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单纯的技术并不能表现艺术,技术与艺术本就是一个结合体,任何单个的个体都不能完整的展现其精华。

[1] 《电视图像艺术》[M]吴天 著成都出版社出版1991年 13.

[2] 《<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高清拍摄故事》 发布时间: 2012-06-04作者:记者 忻云 来源:

[3] 《电视剧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精神产品》[ J ]梁福臻 电视技术论谈1999年2月第1期(总第41 期).31-33.

[4] 《钱学森讲谈录》[M]钱学森著 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原载(艺术科技)1990年第2期 18.

[5] 《浅谈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J ]陈晓波 《新闻实践》2006年第8期 53.

[6] 多元与重构——电视艺术的哲学思考[J] 高 鑫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8年第1期(总第150期) 58-62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